邱浩:下行趨勢中,如何抓住流量入口?

邱浩:下行趨勢中,如何抓住流量入口?

2018年9月20-21日,由投中信息、投中資本主辦、投中網協辦的第12屆中國投資年會有限合夥人峰會在深圳召開。本次峰會以“投資轉折”為主題, 按照GP/LP參會1:1的比例,廣邀知名母基金、政府引導基金、銀行資管、險資、上市公司、家族基金等優秀LP,以及國內頭部GP代表,齊聚一堂,深度分析當下行業市場新變化、新趨勢,洞悉資本未來發展方向,構建GP/LP雙方對接實效、溝通高效、募資成效的頂級平臺。

蓮花資本創始合夥人邱浩在主題為“垂直人群的體驗經濟-下行趨勢中的新機遇”的演講中表示,所謂短視頻、綜合資訊、在線視頻都是真正文化類的產品,是真正流量的核心。

以下為邱浩演講實錄,由投中網編輯整理:

大家好,我是蓮花資本的邱浩。下行驅使下我們投什麼,下行趨勢這鉅派看起來有點嚇人,但實際上是很現實的東西,各種的政策,似乎往前看未來兩年、三年甚至更多年經濟的下行似乎是一個比較明顯的趨勢。在這樣的經濟環境下面,我們作為投資人,保持樂觀的投資人,投什麼、幹什麼?

今天大部分人更在乎文化娛樂這個行業,我們看看文化娛樂這件事情到底是投什麼。很多人一說文化娛樂就想到的是投網劇、頭部的電影、偶像明星,但其實不然。我們來看一下文化娛樂的所謂前世今身,所謂文化這個東西,這是一個很抽象的東西,無非是文字、圖片、聲音、視頻、直播,然後我們左邊這裡寫了傳統的、PC的、移動的,這是我們經歷過的三個時代。大家發現嗎?在每個時代的交叉過程中,產生的是真正的巨頭,所謂文化領域的、文化產品的渠道和分發商。我們有時候談文化、談娛樂講的一些頭部內容、IP、偶像其實都屬於內容,但實際上內容一直沒有產生過真正的巨頭,所有的巨頭、歷史上的巨頭都是在這類的分發品牌上。今天我講的所有一些是關於所有抓住新一代互聯網的分發平臺。

我們講所有這些之前,講一下我們對這個行業趨勢的一個認知,這有幾點。第一點是所有人都有需求認同的需求,剛才前面幾個環節講的都是新消費、新零售,實際上所謂的消費升級最核心的一個消費升級是體驗式的消費。體驗式的消費肯定會佔大家消費比例越來越高,因為每個人無論什麼樣的人群,所謂五環外的人群、小鎮人口或者在座的城市裡面的主流人口,一線的、二線的,15歲的、60歲的、40歲的,每個人其實都有尋求認同、尋求快樂、尋求成就的需求,那這個需求反映在產品上就是體驗經濟的需求。前面講的潮牌經濟等等,包括LUCKIN、星巴克都是都是跟體驗相關的消費,所以我們在今天要講的、要專注的是什麼是體驗式的消費,而體驗式的消費正是消費升級的核心點,這是第一點。

第二點,大家發現體驗式消費當中互聯網文化的產品,我們講互聯網,我們投資的大部分真正獲得回報都是跟互聯網相關的,而互聯網上我們講的是流量。其實我們講線下,線下所有的Shopping Mall也好,餐飲也好首先要關注的也是流量。而今天我們在線上發現互聯網文化產品才是所謂流量的入口。我們看到互聯網上的短視頻、信息流,像最新出來的小程序、小遊戲甚至一些小的音頻,這才是真正形成所謂我們互聯網的流量入口。過一會兒我會有比較詳細的數據跟大家分享一下。

講完流量,要講什麼?還有一個很大的趨勢,當我們拋開人群來講產品是沒有意義的,每一種產品幾乎一定是面對某一個所謂固定的人群,我們叫人群的分化已經很明顯了,比如說我這裡隨便列了幾個人群,這都是比較大的,主流的中產階級,90後的年輕一代,甚至00後的年輕一代,小鎮青年,所謂以前講的屌絲年輕,兒童、中老人群,這是從年齡段分的人群。我們基礎垂直人群是一個很大的新趨勢。

第四個點非常重要,跟前面的垂直人群緊密結合其實講垂直人群這個事情一點不奇怪,十幾年前我們玩天涯、貓鋪的時候在論壇上很活躍,但是當時這些社區沒有發展很好的原因是沒有變現的能力,但今天這個時點上環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所有的垂直社區、垂直人群變現都不是問題。

分享一個數據,基本上如果你能做一個十萬月活的社群,有垂直屬性的,你每個月收入肯定過百萬。假設做到千萬月活,肯定是月收入千萬億以上的公司,在中國意味著是上市公司。

我們稍微詳細看一下,這個其實大家都有感受,服務這件事情,消費升級的核心是體驗更重要。從我們解決剛性的需求要吃飽、要穿暖到我們要有成就感、要體面、要有幸福感。我記得以前留心過馬斯洛的什麼人類的需求,顯然我們已經過了基本的溫飽線,下面的無非是認同感、成就感到更高的這些需求,所有超越溫飽以上的需求其實都是跟體驗相關。過去幾年增長最快的也是教育、娛樂、文化。

剛才好像有人分享過過去一年裡面在海外上市所有這些公司的名單,大家可以發現幾乎80%的公司都是文化體育、文化娛樂相關的,愛奇藝、必站、虎牙、閱文等等。

互聯網的文化娛樂平臺是真正的流量入口,在這個觀點上面可能大家都不太清楚說文化娛樂到底是什麼。其實所有這些文娛平臺才是所謂互聯流量的入口。大家每天人均使用時長,就是拿起手機時候使用時長是290分鐘,這個數字還蠻可怕的,四個半小時,就是你的手機點亮時間是四個半小時,而且這是絕對的平均。我相信在座的各位可能手機的點亮時間是超過六個小時甚至更多。

那當中,我們來看這290分鐘是怎麼分配的,這是一個統計的數據,以微信為主,微信使用時長超過90分鐘,其他是在線的視頻。這裡面在線視頻指的是長視頻,就是在愛奇藝、優酷上看局。以下是短視頻,然後是瀏覽器、遊戲、微博、社交到電商等。

這是2017年6月到2018年6月的變化,短視頻從2%漲到8.8%,意味著在過去一年裡面在短視頻上花的時間越來越多。微信和QQ的時間從36%降到30%,這意味著我們在抖音、快手裡面花的時間嚴重的增長,這意味著我們在微信的時間看公眾號、看朋友圈的時間降下來了。為什麼微信、騰訊對今日頭條、對抖音如此的封殺、打壓?時長被搶了。我記得當年張小龍說過我們這裡用戶最好的是時長不需要太長,滿足他,讓他走就好了,但是現實發現時長還是非常重要的,這是爭奪的核心。這裡面發現所謂短視頻、綜合資訊、在線視頻都是真正文化類的產品,是真正流量的核心。

我們講到短視頻,因為在座肯定都是抖音的用戶、快手的用戶或者其他的用戶,我們要提一個問題。快手抖音起來了,那為什麼美拍不行?我根據公開的數據,美拍的日活可能也就是小几百萬,可能比這更少,這為什麼?都是短視頻。如果抖音相對有它的創新性,美拍當年比快手並不比快手差,甚至更炫一些。

我們簡單理解,美拍上有這麼多的美女,從美圖上調過來的美女,為什麼美拍做了這麼多年,做得比抖音、快手早,反而到今天沒有聲音?這裡面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背後的人群問題。我們來看快手代表什麼人群,快手的人群很清晰了,快手的人群起步的時候是一個小鎮青年所謂屌絲的人群,這個人群有什麼特點呢?它在我們主流的媒體上面,也就是在微信和微博上面是一群毫無存在感的人,快手的小鎮青年人群可能在微信裡面只有兩百個好友,他發一個朋友圈沒什麼人點贊,他到微博上自然跟他更沒有關係。我們看抖音產品,抖音產品似乎今天人人都有,老的、少的都用,但其實在起步的時候它的核心人群是十五六歲的青少年,因為抖音當年起步的時候是用電音加上舞蹈的形態,主流的人群年齡中位數是十五六歲,表演人群大概在十八九歲。十五六歲的青少年有什麼特點?同樣是缺乏社交表達的人群,你想想一個十五六歲的孩子,他的朋友圈可能只有兩百個好友甚至更少,其中有五十個是家長、老師、長輩,他在朋友圈裡發一個東西毫無存在感,在微博裡面也沒有存在感,所以這是在社交缺乏表達的人群。反過來我們看美拍的人群,美拍的人群是漂亮的女孩,我拿美拍拍一段視頻放在微博裡、朋友圈裡無數人點贊,而這樣的人群做出來視頻以後,他會不會回過頭來希望在美拍裡面尋找到他的同類互相求贊、求證?不需要,他在他的主流朋友圈裡面、在微博裡面已經獲得了充分的認同。剛才前面講的,快手抖音的人群一個是屌絲人群,一個是青少年人群,恰恰是完全沒有存在感的人群。每個人群都需要求得認同,怎麼辦?有些人在抖音、快手平臺裡面找到了跟自己非常相似、有認同感的偶像。當然今天快手、抖音人群已經慢慢拓展開了,但實質上沒有改變。

我這裡面提了一個垂直人群的概念,我們投文化娛樂,到下一波,實際上垂直人群很有機會,短視頻的垂直人群,比如趣頭條就是一個信息流的垂直人群。一個是缺乏社交表達的人群,第二個是有剛性需求的人群,這是值得關注的。當然這裡面變現變得特別容易,我覺得大家一看就知道,知識付費、廣告、直播、內容、社交電商。可能幾年前只有廣告這種變現手段。在這樣的趨勢上面,最後講一個重要的,我們的投資邏輯其實是從流量到社區、變現,核心是從流量入手,什麼是這個時代的流量紅利,從以前的微博、微信公眾號到今天短視頻、信息流,到下一波像小程序、小遊戲,這是我們需要關注的流量紅海,而什麼是社區呢?社區是當你形成社區之後是一個長期的低成本的流量。因為只有獲得長期低成本的流量,我們才有機會做有效的變現。當然,這裡面變現同樣是一個有意思的東西,當我們有時候有機會創造出一個全新的產品形態的時候發現你的變現能力超過你的對手時候,這時候你能做什麼?你能反過來利用你的變現能力去獲取當時的流量。當你有巨大盈利空間的時候,你可以用你的盈利去獲得流量。別人沒有流量紅利,但你還有流量紅利,這是我們在看一個互聯網產品甚至一個所謂消費產品,所有產品當中的一個核心邏輯。低成本的流量,長期的流量,流量的變現,利用變現再次驅動流量的獲取。

在座很多是投資人,我們講你是一個投資人,四十多歲,怎麼理解各種垂直人群?我們有一句話是縮小尺度進去,放大尺度出來。縮小尺度,就是把自己化身小白領體驗這個場景。拉開尺度,就是你自己的直接體驗不夠,從一個產品的視角、從一個上帝的視角去體驗這個產品怎麼樣。拼多多面對的是一個很明顯的垂直人群,我們叫五環外的人群。

最後介紹一下自己,我在這個行業幹了十年,可能是經驗,更多是抱負,參與了YY、UC墨跡天氣等等產品,一直是跟互聯網跟文化相關的產品。過去幾年我自己創業做了蓮花資本,目標其實我們越來越專注在所謂互聯網文化產品的發現上面,像我們投了幾個,這裡面幾乎都是領投。像玩主是小遊戲領域前三名、前五名的狀態。友樂是我們去年孵化的項目,做什麼的?抖音很厲害,但是四十歲的中年婦女在抖音裡面能不能找到存在感?我估計不行,那好,我們做一個產品專門讓這群人在這個APP裡面獲得更多的存在,我相信我們所有人都需要找到自己的認同感和存在感,找到更好的體驗,這就是我們的投資邏輯和方法,謝謝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