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较于和平时期,为什么读者更喜欢王朝末期的乱世?

​一段历史想有存在感,必须得戏剧性。

而戏剧性,通常就是人生的大起大落。王侯将相宁有种乎?粪土当年万户侯!

这种戏剧性大多只存在于旧帝国灭亡、新帝国构建的时期。在那种时代,整个社会重新洗牌,各种逆袭的故事多如牛毛;各种只手托天,改天换日的英雄故事也多如牛毛。

一旦帝国进入稳定期,这种戏剧性就会荡然无存。进入帝国的稳定期,如果还有戏剧性,无非是帝国的扩张史,总而言之,堂堂中华要让四方来贺;再总而言之,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再总而言之,他征服一个又一个的地区,他太牛了!

相较于和平时期,为什么读者更喜欢王朝末期的乱世?

因为类似的原因,普通人熟悉的历史,通常都是王朝交替时期的历史;或是帝国不断扩张时期的历史。而历史的稳定期,在科普的历史书中,通常都是毫无存在感的,因为它实在缺乏戏剧感。

因为这样的原因,汉武帝之后的西汉帝国,在绝大部分历史书种,通常都是一笔带过。当然了,光武帝之后的东汉帝国是如此。宋太宗之后的北宋帝国也是如此。宋孝宗之后的南宋也是如此。安史之乱后的大唐还是如此。明成祖之后的明帝国更是如此。

在新旧帝国交替之际,各种戏剧性的内容太多,容易广为传播。到了天下稳定之后,实在没有什么太戏剧性的内容了。除了专门记述、研究相关历史的书,通常的历史书中,谁会拉近镜头,多看它们几眼呢?这是历史书的常态,绝不是唐代历史如此。

相较于和平时期,为什么读者更喜欢王朝末期的乱世?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乱世之后,通常都是一个武人大放异彩,文人俯首帖耳的时代,那个时代所谓的纯粹的文人是没什么存在感的,熟练操作春秋笔法的文人当然是一笔带过了。

之后被文人接管的朝代,历史存在感就体现出了文人阶层,武人都是配角了,或者是跑龙套的。看看大宋之前的历史,文治武功的人物都是上马管军下马治民,出将入相出将在前。之后的历史书,看看吹捧的是谁就知道了。

相较于和平时期,为什么读者更喜欢王朝末期的乱世?

当然了,许多喜欢把无知当学问的人,难免会罗列出一堆两汉、两宋、明代中期的著名人物事件。

问题是,著名不著名、存在感高与低、史书会不会详细介绍,都是相对的。脱离讨论问题的语境,复制粘贴一大堆文字,证明自己见多识广,那不过是把无知当学问罢了。

相较于和平时期,为什么读者更喜欢王朝末期的乱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