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港澳大灣區路通、橋通後 人才如何通?

粵港澳大灣區路通、橋通後 人才如何通?

9月23日,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將正式開始運營。

“昨晚我坐城際直通車從香港紅磡站來到廣州東站,用了2個小時。十八天後,廣深港高鐵香港段開通,從香港西九龍站直達廣州南站,只需47分鐘。”9月5日,香港特區政府行政長官林鄭月娥在第十二屆泛珠三角區域合作與發展論壇暨經貿洽談會(簡稱“泛珠大會”)開幕致辭中感嘆道。

泛珠區域合作15載,綜合競爭力也不斷提升,自去年上升為國家級戰略後,粵港澳大灣區正成為泛珠區域合作的新指引。

目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已具備通車和使用條件;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則將於今年9月23日正式開始運營——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正助推大灣區的發展,但發展的核心在於人才,在跨界文化背景下,如何更好促進大灣區內人員要素的流通?

1小時生活圈漸成

2018年是改革開放40週年,是泛珠區域合作15週年,同時也是粵港澳大灣區規劃落實的元年。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已成為備受全球關注的熱詞,從基礎設施的共聯共通到市場一體化水平的提升,灣區建設的藍圖正逐漸化為腳步堅實的行動。

201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美國紐約大學教授托馬斯·薩金特遠道而來,他在論壇發言上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讓他聯想到舊金山灣區,來到這裡令他有種賓至如歸的感覺。

“與舊金山灣區相似,粵港澳大灣區有較好的高校資源、工程技術人員、發達的金融市場,並且灣區內高校與產業之間緊密聯繫,這些都是發展的有利條件。”不過,薩金特指出,粵港澳大灣區有些舊金山灣區也難以比擬的優勢,例如香港、深圳、廣州之間的通勤時間僅需一個多小時,而這在美國城市間是很難做到的。

據瞭解,廣深港高鐵香港段將於今年9月23日正式開始運營。屆時,香港將正式對接國家高鐵網絡,可通達全國17個城市,同時,從香港九龍到深圳福田,將由原來的45分鐘縮短至14分鐘,而到廣州的時間則由2小時縮短為47分鐘。

另外,被譽為國家“超級工程”的港珠澳大橋亦通車在即。根據南方日報報道,目前,港珠澳大橋主體工程已基本完成,具備通車和使用條件。全線通車後,將首次實現珠海、澳門與香港的陸路連接,珠澳陸路前往香港的交通時間將縮短至半小時。

在當日下午的“對話粵港澳大灣區”分論壇上,廣汽工業集團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曾慶洪表示,未來三年內,整個大灣區能夠建成一個非常發達的交通網絡,高鐵、港珠澳大橋、深中通道、虎門二橋相繼建成通車,“9+2”大灣區將實現真正的1小時生活圈。

路通橋通人才也要通

“路通、橋通後人才也要通。”騰訊董事會主席兼首席執行官馬化騰一直心繫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他曾兩度在兩會提案中建言粵港澳大灣區發展,並多次舉辦論壇為大灣區發展獻策,他指出,隨著灣區內生態產業鏈的開放,下一步的關鍵是人才。

“大灣區內人才如何流動?如何在教育方面吸引優秀人才?如何打通‘一國兩制’下兩岸三地人才的文化交流?”在分論壇上,馬化騰接連提出了三大疑惑。

此前,馬化騰曾就此建議粵港澳三地聯合推出“灣區人才計劃”——在人才引進、出入境、個稅等方面制定相關政策措施,讓高端人才的跨地域流動和發展更加便捷,在大灣區範圍內工作、生活都能獲得“平等待遇”。

馬化騰指出,以個稅為例,現在許多高端人才回到內地工作要數著日子,一年不能超過180天,否則將按內地的稅率進行納稅,這對吸引高端人才非常不利。

實際上,為了便利港澳人員來內地就業,今年8月3日,國務院已經宣佈取消港澳臺居民在內地就業許可的事項,不過,諸如稅制、專業資質認證等方面的問題依舊待解。

而根據暨南大學校長宋獻中的介紹,目前,暨南大學與香港、澳門的大學在再生醫學、生命科學、生物醫藥、光子、光纖等方面建立了14個聯合實驗室,另外,暨南大學與廣東省環保廳、廣東省科技廳聯合打造的粵港澳大灣區環境實驗室,正在與香港、澳門政府以及部分港澳大學溝通。

在宋獻中看來,在推進人才、高校合作的過程中,最關鍵的在於機制體制的創新,另外,人才要通過平臺做載體,沒有做載體,人才是不可能流動的。“因此,應該讓‘四鏈’,即產業鏈、人才鏈、創新鏈、資金鍊有機融合起來。”

除此之外,對於人才,尤其是科技人才與教育人才,宋獻中還建議,可共同設立一些研究課題,通過共同探討的課題,貫通兩地的科研人員與科技工作者,使人才真正地流動起來、真正地合作起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