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來碭山 吃「孔融不讓」的梨 看「征戰沙場」的羊!

9月來碭山 吃“孔融不讓”的梨 看“征戰沙場”的羊!

歷史悠久、資源富集的碭山,隸屬於安徽宿州,古稱下邑,自秦置下邑縣,至今已走過2200餘年的光影歲月。

如今的碭山,仍然保存著老祖宗置下的三樣家當,撫育著碭山的山水人傑。

碭山黃河故道

長河遺韻今猶在,面貌欣嘉飽滿天。

自古以來,歷史上的黃河多次氾濫改造,與中華文明的變遷相伴而行。曾幾何時,黃河從李固渡決口流經碭山,後又因堤段潰決,改道北徙,從此不再流經碭山縣。原碭山境內的黃河成為廢河,這段黃河故道卻久久不願離去似的,一直為碭山人民奉獻著自己。

9月來碭山 吃“孔融不讓”的梨 看“征戰沙場”的羊!

如今的碭山古黃河省級地質公園旅遊資源豐富,地質地貌景觀、水體景觀,生態人文景觀應有盡有。既有黃河故道溼地、黑龍潭等水域風光,又有黃河故道林場、萬畝果園等生物景觀,還能看到古黃河大堤等治黃遺蹟和突山文化遺址。若是趕上好季節,還可以在碭山酥梨等水果採摘節上體驗採摘的樂趣。

9月來碭山 吃“孔融不讓”的梨 看“征戰沙場”的羊!

碭山酥梨

果中甘露子,藥中聖醍醐。


碭山縣被譽為“世界梨都”,盛產酥梨年產量15億斤左右,栽培碭山酥梨已有千年歷史。碭山酥梨是中國傳統三大名梨之首,古時候作為貢梨上奉給朝廷,為中國國家地理標誌產品。


9月來碭山 吃“孔融不讓”的梨 看“征戰沙場”的羊!

在碭山近百萬畝果園中,還有逾百年老樹六萬餘株,肌膚蒼黑,鐵幹嶙峋。梨園中間,被譽為“梨樹王”的一株老梨樹,華誕已一百八十餘歲,佔地0.3畝,年產酥梨4000餘斤。因其樹形大、樹齡老、果實碩大、果美味優聞名於世。


9月來碭山 吃“孔融不讓”的梨 看“征戰沙場”的羊!

碭山酥梨以果大核小、黃亮型美、皮薄多汁、酥脆甘甜而馳名中外。果肉潔白如玉,酥脆爽口,濃甜如蜜,更兼皮薄多汁,彈指即破,入口即酥,落地無渣。自古盛傳:“碭山梨,皮兒薄,落到地上找不著”


9月來碭山 吃“孔融不讓”的梨 看“征戰沙場”的羊!

碭山酥梨不僅汁多味甜,營養價值與養生價值也極高。李時珍在《本草綱目》中記載

“梨品甚多,俱為上品,可以治病。”並明確指出梨可“潤肺涼心,消痰降火,解瘡毒醉酒。”現代中醫臨床經驗認為“梨生食清六腑之熱,熟食滋五臟之陰。”被歷代中醫稱之為“果中甘露子,藥中聖醍醐”

豐收鬥羊

羊相百出,扣人心絃。

黃河故道兩岸百姓喜愛習武,這裡的雞、羊也愛爭鬥。從周代開始,古碭郡就盛行鬥牛、鬥雞、鬥蛐蛐、鬥馬、鬥鴨、鬥鵝、鬥鵪鶉、鬥狗、鬥畫眉。到了西漢,鬥羊賽脫穎而出,並風靡三國時代,現在每逢酥梨豐收,仍然是碭山人喜愛的娛樂活動。 在《唐書·藝文志》一書中,唐代絲織工藝家、畫家竇師綸就在內庫畫本《鬥羊》中畫出黃河故道鬥羊時的場景。


9月來碭山 吃“孔融不讓”的梨 看“征戰沙場”的羊!

碭山梨農所養的 “小尾寒羊”生性好鬥,永不言敗,體重可達350斤左右。民間有專門的“鬥羊”協會。鬥羊比賽一般在酥梨豐收、中秋節、春節等時間進行。比賽根據羊的齒齡(牙口)分等級配對進行角逐,主人牽著羊進場後,兩羊先互相挑釁,然後由主人引領衝向對手。其場面壯觀,扣人心絃。


9月來碭山 吃“孔融不讓”的梨 看“征戰沙場”的羊!

正值九月,碭山近百萬畝酥梨進入收穫季節,9月12日梨農們便在老梨園裡舉行鬥羊大賽,祈求風調雨順、慶祝豐收。“羊鬥士”進場、挑逗,雙方主人引領鬥羊衝向對方,四蹄揚起一片塵土,只聽“嘭”的一聲巨響,勝負立判:得勝者咄咄逼人、趾高氣揚;落敗者垂頭喪氣。可謂:“羊相百出,扣人心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