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的「尊」是什麼


三國時期,建安七子之一的文學家孔融,曾拜太中大夫。因為孔融為人寬厚不忌,喜與士人交往,又喜歡提攜後學,所以當他退居閒職後不但沒有門庭冷落,反倒家中整日賓閣盈門。孔融常嘆說,“座上客恆滿,尊中酒不空,吾無憂矣。”

從孔融的話裡可以看出來,“尊”是一種酒器。“尊”古詩文中常被用來做酒器的代稱。如宋代梅妻鶴子的著名文人林逋寫的詠梅名句《山園小梅》中也寫道,“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須檀板共金尊。”其中以“金尊”指代飲酒。

座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的“尊”是什麼

尊,可以作為酒器的統稱,或是用以指代飲酒。而作為一種器物,尊的歷史很長。在殷商有銘文的青銅器銘文中,有一句很常見的話“作寶尊彝”。銘刻在這句話裡的“尊彝”是泛指所有的青銅器,不管是鼎,是卣,是簋……全都稱為“尊彝”。金文就以“尊彝”為青銅禮器的共稱。

尊,像雙手捧酉形,青銅器裡的尊就是指大型或中型的盛酒器皿。《周禮*春官》有“司尊彝”,掌管著在祭祀、宴饗、大喪中尊彝的陳設、用途以及所盛什麼酒。“司尊彝”掌管六尊六彝,包括:雞彝、鳥彝、斝彝、黃彝、虎彝、蜼彝;兩獻尊、兩象尊、兩著尊、兩壺尊、兩大尊、兩山尊。

座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的“尊”是什麼

在朝踐儀中王與王后向神薦血腥,就是將牲血和生的牲肉敬獻給神。在三獻和四獻的時候王和王后要從獻尊裡舀出醴齊(一種甜酒)獻給屍(代理的受祭人),所以叫兩獻尊。有觀點將兩獻尊解釋為犧尊,就是我們現在在博物館能看到的犀形或牛形的尊。這項祭禮中也會兩次用到象尊,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象形的尊。

著尊,指著地無足之尊;壺尊,是指以壺為尊;大(太)尊,大(太)古之瓦尊;山尊,體刻山雲之紋的尊。

說到博物館裡的青銅器“尊”,專指的是宋代以後定名的尊,基本可以分為三大類:有肩大口尊、觚形尊、鳥獸尊。尊與彝的合稱泛指祭祀禮器;尊有時候也泛指盛酒器,包括卣、罍、壺、彝等;尊還有的時候就是特指專門的盛酒器,剛才指到的六尊,就是特指。

座上客常滿,尊中酒不空的“尊”是什麼

婦好鴞尊

“尊”主要盛行於商周,到春秋戰國時期逐漸少見。目前博物館裡館藏的很有一些很特別的尊。比如商代的四羊方尊,屬晚商器,是商代最大的方尊,是祭祀用的禮器,收藏於中國國家博物館;還有婦好鴞尊,鴞即貓頭鷹,鴞尊是商代特有的器型。婦好鴞尊有兩件,一件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一件在河南省博物院。牛形的犧尊,在河北省博物院和北京保利藝術館見過,這種器型很少見。到了漢代用的盛酒器“尊”已經變了盆形或是筩形,和商周時的“尊”面貌完全不同。

《禮記*明堂位》記載,周公有勳勞於天下,成王以魯為周公的封地,允許魯公世世代代用天子的禮樂來祭祀周公。禮樂是一套完整的制度,比較複雜,這其中還有一個系統就是禮器,在祭祀周公的天子禮樂中用到的禮器就指出“尊用犧象山罍”。尊泛指盛酒器,“犧”指犧尊;“象”指象尊;山罍又稱山尊,就是指畫著山雲紋的尊。能用在天子禮樂中,表明“尊”作為禮器具有很高的地位。

說到動物形尊,除了比較多見的犧、象、羊,還有不太常見的貘、鳧、鳳、兔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