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沂印記:老家的中秋節不像節

老家在山腳下,山嶺薄地,土地貧瘠,花生地瓜小麥兩年三熟。

在我的記憶中,每逢中秋節,正是收穫花生的最忙的時候。

家人不是在地裡起花生,就是在打麥場裡摘花生曬花生。

他們都趁著天氣好,抓緊搶收,顆粒歸倉,一旦遇上連陰天或者下雨,花生會爛在地裡或者發黴。

那個時候,每逢放了假,都盼望著父母能做點好吃的,闆闆正正地過個十五。

然而,忙碌疲憊的父母都是很晚才回到家裡。大多時候,炒點帶肉的菜,打開一包冰糖青紅絲的月餅,就算過了一箇中秋節。

記憶中,最奢侈的當屬炒雞吃了。

從春天開始喂的小雞,到了中秋恰恰長成一斤多沉的小抓雞,配上自家菜園裡種的老品種戳天椒子,僅用油鹽醬醋一炒,就非常美味。

現在,雖然種地的機械化程度高了,收穫花生不用那麼忙碌了,生活條件也好了。

但是在農村,中秋節依然不像個節日。人們依然過得不是很隆重。

唯有看到在路上帶著禮物匆忙走親訪友送禮的,還能感受點節日的氛圍。

臨沂印記:老家的中秋節不像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