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糧作物重點防控這三類蟲害

日前,農業農村部發布《關於做好秋糧作物重大病蟲防控工作的通知》,《通知》指出,當前降水偏多、多為高溫高溼天氣,也是病蟲防控的關鍵時期,要重點做好水稻“兩遷”害蟲、黏蟲、草地螟等重大病蟲害防控,堅決遏制病蟲暴發危害,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

“兩遷”害蟲

稻飛蝨、稻縱卷葉螟被統稱為“兩遷”害蟲,其發生具有突發性、暴發性,常給水稻生產造成較大損失。一般減產10%~20%,重者減產50%以上。而降水增多,對“兩遷”害蟲的遷入非常有利。

防治稻飛蝨,種子處理和帶藥移栽應用吡蟲啉、噻蟲嗪(不選用吡蚜酮,延緩其抗性發展);噴霧選用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醚菊酯、烯啶蟲胺、吡蚜酮。

防治稻縱卷葉螟,優先選用蘇雲金桿菌、甘藍夜蛾核型多角體病毒、球孢白僵菌、短穩桿菌、金龜子綠僵菌CQMa421等微生物農藥。

化學藥劑可選用氯蟲苯甲酰胺、四氯蟲酰胺、茚蟲威等。防治稻瘟病,採用枯草芽孢桿菌、多抗黴素、春雷黴素、井岡·蠟芽菌、申嗪黴素等生物農藥或三環唑、丙硫唑等化學藥劑。

黏蟲

黏蟲是我國玉米等作物上重要的遷飛性害蟲,具有雜(廣)食性、群聚性、暴食性和遷移性危害特點,前幾年在不同區域給秋作物造成嚴重危害。

黏蟲防控要堅持“治早、治小”原則,抓住幼蟲3齡暴食危害前關鍵時期進行防治,在黏蟲卵孵化初期可噴施蘇雲金桿菌製劑,注意臨近桑園的田塊不能使用,低齡幼蟲可用滅幼脲。

當小麥或水稻田蟲口密度達20頭/平方米以上、玉米田蟲口密度二代達30頭/百株和三代50頭/百株以上時,可用甲維鹽、氯蟲苯甲酰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殺蟲劑噴霧防治,水稻田杜絕使用擬除蟲菊酯類農藥。

草地螟

草地螟為多食性害蟲,可危害甜菜、大豆、向日葵、胡蘿蔔、蔥、玉米等多種植物。

在草地螟越冬代成蟲重點發生區和外來蟲源降落地,提前安裝殺蟲燈等物理誘殺工具,及時誘殺草地螟成蟲,減少蟲源基數。

對於草地螟非喜食作物如禾本科作物和馬鈴薯等,於產卵前除淨田間雜草。對於草地螟喜食性作物如麻類、豆類、向日葵等,於產卵盛期結合中耕除草滅卵,將除掉的雜草帶出田外漚肥或集中處理。

要注意清除藜科和蓼科等雜草,同時注意清除田邊地埂和夾荒地的雜草,以免幼蟲遷入農田危害。在幼蟲已孵化的田塊,要先打藥,後除草,避免幼蟲集中向農作物轉移危害。

草地螟嚴重發生區域,防止幼蟲從草原、荒地、林帶等交界處以及退化草場向農田遷移,在未受害或田內幼蟲量少的地塊和某些幼蟲齡期較大、蟲量集中危害的地塊,實行挖溝、打藥帶、立膜阻隔的方法,防止擴散危害。

3齡幼蟲前(卵始盛期後10天左右)選用苦參鹼、高效氯氰菊酯等藥劑噴霧防治。嚴重發生區採取應急防控集中殲滅,及時挑治幼蟲分佈不均勻的地塊,注意對田邊、地頭、撂荒地幼蟲的防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