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十年代,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如何辗转千里运抵天安门的?

草莓奶昔ru


1949年9月30号,开国大典的前一天。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

整座纪念碑从开工到建成历时6年时间,整座纪念碑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中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整块碑心石上书有毛主席题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8个大字,而这样一块碑心石毛料粗略计算重量就超过了300吨,这也是广为流传纪念碑重量达到300余吨的原因,其实我们看到的碑心石的重量现在只有60余吨了。

但当初为了找到这样一块重量达到300吨的整块巨石,可以说是翻遍了整个中国,最后选择了青岛的崂山,重达300余吨的石块好不容易凿出来了,怎么运送这么一块巨石去北京呢?就算把凿出来的石头毛料初加工后起重量也有200多吨重,从石料场到青岛火车站就有30公里远,最后是采用土方法--滚杠的方式,把石料放在滚杠上用拖拉机拉着走了一个多月才达到青岛火车站,中途还加工了一次,重量也降到了100吨多一点。到达青岛火车站后,专门找了一台重载平板火车车皮。由于这列火车皮最大载重只有90吨,当场又加工了一次以保证能够安全装载。最后经过半个月的时间火车拉着这块重达90吨的巨石终于到达北京。

到达北京后又采用土办法利用滚杠将巨石从火车站运到天安门广场后,根据图纸最后精加工了一遍后,巨石的重量由90吨降到了现在的60余吨了。
巨石块到达天安门广场后怎么安装又是一个难题,由于碑心石需要立起来,所以怎么立起来就很难了。最早计划是采用古代寺庙挂大钟的方式,后来用两台德国的起重机协同工作来立起来。


魑魅涅槃


北京作为中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但凡前去旅游的游客,八达岭、天安门广场、人民英雄纪念碑等都是必去的地方。这里的每一处建筑,背后都有着一段故事。天安门广场上的英雄纪念碑也有它的故事。

▲宣读碑文

在1949年9月30日晚上,也就是开国典礼的前一天,在当天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会议。该次会议主要是为开国大典准备,当场有人提出要为去世的英雄修建一座纪念碑,但是在选址上开始出现分歧。

有的人说建在东单广场,那里人流量多。有人说在八宝山上面,因为那边埋了很多革命烈士。最后还是周总理拍板敲定,干脆就建在天安门广场吧。因为1919年五四运动就是在这里爆发,从此我们也开始向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宣战。

况且天安门广场建成之后,也会随之出现一个建筑群,到时候会逐渐形成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人流量也就不用担心了。经过周总理如此分析,全场人都达成了共识。

▲奠基





当时的天安门广场没有建成,但是天安门城楼和正阳门城楼,一个是33.7米一个是43.65米,所以修建英雄纪念碑建成怎么着也得40米吧。一时间有点犯难了,哪里有这么大的石头呢?后来从山东青岛传来消息,他们那边青岛崂山有这么大的石头。

青岛崂山号称海上第一名山,在崂山的最西端有座浮山。形成在白垩纪时期,距离现在已经是1万3千亿年,也是青岛市内最高的山峰。向来以出好石头著名,地质学家把它叫做青岛岩。最后从各石头种类当中,挑选出一种名叫紫百合色花岗岩的石头。

因为青岛距离北京太过遥远,所以修建纪念碑的毛坯石材,在运输过程当中可能会出现不可预知的风险。开采出来的毛坯的厚度必须是2到3米,这样就有可能要高达300多吨。


▲运下山

但是在当年条件落后的情况下,怎么把它整体开采出来又是一个问题。如果用传统的方法凿出来,没个三年五载是开采不下来的,在当地找了一位号称是石神的李开山来负责此事。

他先是画了一个长3米宽15米的毛坯,在长方形毛坯的四周凿了几十个炮眼。在里面埋上火药,一声轻响之后毛坯与山体分开。但是虽说是分开,也只不过是离开一个小的缝隙。因为刚开始考虑到避免伤及毛坯,放的火药不多。如果再故伎重施,就有可能会伤到毛坯。

最后只能用最笨的方法,以毛坯为中心在四周开采出一个三米宽五米深的坑,使需要开采的的毛坯整个露了出来。然后在毛坯的底部每隔0.4米凿出对穿的空洞,周围放置8个200吨的千斤顶,才把这块石头从山体剥落,这个时候已经距离开工三个月了。


当时这块石头的位置在浮山半山腰,相对来说坡度还比较缓。虽然300吨的石头已经开采出来了,但是怎么把它运下山又是个问题。

最后采用的是索道加滚木的形式,将整个石碑架空上面绑上钢索,中间每隔一段距离设置钢架。每个钢架之间都铺有木头和滑道,就这样一路又是滑又是滚的形式。慢慢地就把这块300吨的大石头带到了平底,现在就是要运到火车站了。

再把它运到火车站之前,先对他进行了二次加工。加工之后的这块石料,长度14.7米、宽度2.92米、厚有1米、两边厚有0.8米,打磨成型后的重量有102吨。当时前往北京最近的站点,是距离此地15公里的大港货运站。


但是中间隔了一座山、四个村落、十几个桥梁,还有一些比较繁华的街道。当时施工组曾经考虑建造轨道,但是光打造路基都要花费20多万,这难免有点得不偿失。最后考虑用最古老的方法——滚杠。

也就是和之前运下山的方法差不多,但是不用建造索道了。先在地面铺上一层硬木,然后硬木上面放上钢棍。前面后面分别用两辆推土机,前面拉后面推。用了几百人的队伍去保护它,生怕路上有点磕碰。

还成立了拆迁队,路上有不好绕道的地方,在和当时的居民商量之后,对他们的房屋进行拆迁。别小看这15公里的距离,整个施工队走了34天,最终才顺利的到达目的地。但是当时的铁路动力不足,一般的火车根本无法带动这块102吨的石块。


最后找了一辆负重90吨的火车皮,只有四节车厢,但是还多了十几吨。所以又对这块石料进行了第三次瘦身,瘦身之后的重量差不多也就90吨。三天之后,这辆火车终于到达了北京。当时的北京西直门火车站锣鼓喧天,朱德总司令亲自带人来迎接。

三天之后这块石料被运到了北京天安门,按照原先预定的方案,对这块大石块进行了最后的修改。修改之后的厚度减为了0.6米,重量也只有60多吨。一直到1958年的4月22日,用了整整五年的时间,人民英雄纪念碑才算是终于落成。

在当年的5月1日,北京天安门齐聚50万人,共同见证了纪念碑的揭幕仪式。加上上面一些的一些基座之类的东西,落城的英雄纪念碑高37.94米、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60.23吨。从开始到最后修建完成,总共花费了4047797.57元。


它的正面雕刻着毛泽东题词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背面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小楷字体碑文。


史之策


首先纠正下,不是六十年代,因为人民英雄纪念碑是1958年5月1日正式揭幕的,正式建成也是在1958年的4月22日,所以把纪念碑运抵到天安门的时间应该是在上世纪五十年代。

新中国成立后,为了纪念曾在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并表彰他们的功绩,决定在首都北京建立一个人民英雄纪念碑,并把它建在有象征意义的天安门广场中央。

石料是由青岛浮山运来北京的,是最为精致的花岗岩,有数万块之多,重量刚开始确实达到了三百多万吨,在当时的条件下运输难度相当大。

不过全国优秀的建筑家、工人们最终通过他们的智慧、努力、细心最终把它成功运到了天安门。

一、瘦身。在技术工人的合作下,将300多吨的花岗岩通过打磨提炼,成功减少到了100多吨。

二、运用滚杠”运输碑心石。在路面铺一层枕木,再往枕木上盖上一层可以滚动的钢管,将巨碑石料放在上面,滚动前行,将其滾到运输地点。这样就不用像直接搬那么费力。

三、然后用数辆推土机共同把它拉到货运站,运输途中不仅要缓慢,还得细心,毕竟怕它中途受到损坏,到了车站一个月已经过去了。

四、到了运输车站,专家们再次将石料减到94吨,然后找了一辆4节车厢的专列,沿着青岛石油公司的运输专线,驶向北京,最终到达了目的地。


石料到达后,朱德元帅亲自迎接,毛主席、周总理为其起草、题字。书法家们、雕刻家们刻碑文。通过数年的努力,最终于1958年4月22日,正式落成。五月一号时,首都人们共同见证了它的揭幕仪式。

这个人民英雄理纪念碑的不仅是纪念那些为革命奉献的人民英雄,同时它也是当时全国人民智慧和努力的结晶!


夏目历史君


1949年9月,中国第一届政协会议决定,国家为了纪念在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将在首都北京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消息一出,全国著名的建筑师、艺术家、文史专家云集北京参与设计,各省市也积极寻找合适的大型石料。


最终经过工作组考察,选定了青岛市浮山上的花岗石作为纪念碑的材料,足足重达320吨,由于当时生产力水平的局限,所以如何从山上采下这块巨石、如何从山东搬运到北京就成为了一件大难题。

虽然没有现在那么先进的机械装备,但依靠原始的搬运方式也总能实现这个目标,毕竟人多力量大嘛。总共有七千多名工人投入到了该项工程当中,光采运工作就花费了足足七个月时间,然后用炸药炸开浮山山腰,获取毛坯石,然后用数个千斤顶牵引着把这块巨石从山体剥落固定,最后选用传统绳索加滚木的方式将这块巨石运到了山下。


这时候问题又来了,火车也是有承重范围的,三百多吨肯定运不动呀,运货的火车最大承重不过才八九十吨。最后没办法只能减负,把这块上好的花岗岩打磨成百吨的石块,为了防止在运送车站路程中石块有破损,工作人员采用滚杆的方式运输,用多辆拖拉机拖着几根柱状的树根,把石料放在上面,然后人工在后面推着,很不容易的让石料登上了前往北京的火车,最终抵达了北京,后来经过加工改造,成为了我们今天天安门广场上屹立的巍峨纪念碑。

(配图来自网络)我是纳兰轩若,欢迎关注互动。


纳兰谈史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天安门广场的中心位置,是为了纪念我国近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而这块碑心的花岗岩石材长长14.7米、宽2.9米、厚1米,实际重量是60.23吨。题目中所说的300多吨应该是刚刚开采出来原石的重量。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建立人民纪念碑的决定。之后社会各界积极献策,在1952年成立了兴建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委员会,同年8月1日开始为人民纪念碑寻找碑心所用的石材,最终历时3个月之后,选定了青岛崂山区浮山的花岗岩,并决定于第二年开工取石。

1953年4月1日开始动工,但是由于选定的原石过于巨大,委员会请来的技术人员也一筹莫展。这时听说崂山脚下清石峪村住着一位被人称为“石神”的老人,叫做李开山,干了一辈子开山采石的工作。于是委员会把老人请到了山上,寻求办法。



在老人的指点下,通过“放闷炮”的方式把这块巨大的石材从山岩上剥离了出来,随后对岩石进行了第一次“瘦身”,这次过后岩石的重量还有280吨。

280吨的重量还是超过了人们的预想,于是开始了第二次瘦身,这一次过后大石料变成了102吨,随后开始了原石的运输工作。

运输工作开始后,共计有7116名工人参加,而运输团队也采用了最古老的方法,垫滚木,用无数根滚木垫在百吨原石下面,然后用推土机牵引移动。



1953年8月19号,从石料厂开始运输,经过了4个村庄、1个山岭、多处桥梁和市区街道,最终历时39天之后到达了青岛孟庄路车站。

第二天准备运输时才发现,车站内最大的车皮仅有90吨,而它的最大载重量也不得超过100吨。自重102吨的石材加上运输用的垫木以及其他物品,甚至可能达到110吨。于是经过商议,开始为原石第三次瘦身,这一次之后,原石变成了94吨,加上垫木和其他物品,正好100吨。



10月13日,原石到达北京西站,由于没有合适的运输工具,工人们又用起了老办法,在路上用钢管交替铺垫,滚动前行。最终,在运输了三天之后,才把这块百吨重的巨石运到了天安门广场。

运输到天安门的巨石再次经过加工变成了60.23吨,在1955年6月9日,毛主席亲题“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

1958年4月22日,人民英雄纪念碑正式建成,并且于当年5月1号揭幕。这也成为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用时最长的大型艺术项目。


我是越关


原石重300多吨

首先要知道的是人民英雄纪念碑的碑身的原石重300多吨,而不是建成之后还是重这么多吨。原石是要经过处理加工的,所以人民英雄纪念碑建成之后碑身的重量是60多吨。但是运输到北京的时候纪念碑还是很重的。

人类是有智慧的

在没有现代工业机械辅助的古代,古人建造皇家宫殿,在原始森林里面取那么重那么长的大木,照样有办法运到千里之外的京城修建皇宫。而看过马王堆汉墓棺椁的朋友就知道,那么大的棺椁在2000多年又放到那么深的墓坑里面,还真不是一件很容易事情,但是古人也办到了。



怎么样运输?

时间到了上个世纪六十年代,科技相比较古人是发展了很多,但是相比之我们的现在还是落后很多,但是他们怎么运输过来的呢?

这块来自青岛的碑心石首先是重300多吨的花岗岩,最终是用“土办法”开采出来的。然后对300吨的原石减重到了120吨,然后用“滚杠”的这种土办法加上拖拉机运输原石,用边修路边前进的方法耗时34天,终于从距离火车站15公里外的采石工地运输到了青岛火车站。然后就用火车运到了北京。然后再机械运输到施工现场安装,最后通过精加工就变成了我们现在看到的主体,




上个世纪的建设年代,我们很多方面都较国外很落后,但是我们却用我们自己的“土办法”解决了一个又一个的难题,而“土办法”这种灵丹妙药直到现在还被诸多的行业在使用解决一些难题,这就是智慧的结果。


淡看天上月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360, "thumb_url": "a6700009328ae36b9491\

全家宝贝婴幼儿游泳馆


题主请把提问的问题表达清楚?!

“三百余吨的人民英雄纪念碑”应该指的仅仅是“碑心石”的重量,不可与纪念碑的整体混为一谈!因为纪念碑还包括基座、顶盖等部分,而这些部分是由小的方便运输的部件组成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