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744年,大唐“诗仙”和“诗圣”的首次相遇!

盛唐的诗坛,群星璀璨,其中最耀眼的两颗星星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和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李白人称诗仙,杜甫也享有诗圣的美誉。两位才华横溢的诗人怀抱负,挟美名,居乡野,游四方,交名士,求举荐,等待着朝庭的召唤,等待施展才华的机遇。这一等,就是十载,二十载。

公元744年,大唐“诗仙”和“诗圣”的首次相遇!

终于,圣恩的宠幸降临到太白的头上。公元742年秋天,已经42岁的李白正在剡中(今浙江嵊县)漫游,突然接到诏书,让他立即起程到长安,接受唐玄宗的召见。李白高兴万分,赶回南陵(今安徽南陵),准备安顿好妻儿,就在这时第二道三道诏书接连送到,令他火速动身。李白兴奋之极,小儿女也拉着他的衣角眉开眼笑,妻子杀鸡作食,邀乡邻庆贺。李白纵情畅饮,大醉,拔剑起舞,放声高歌,胸中积压了十几年的政治热情全部倾泄出来:

游说万乘苦不早,着鞭跨马涉远道。

会稽愚妇轻买臣,余亦辞家西入秦。

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

李白告别妻子儿女,扬鞭催马,晓行夜宿,来到长安。这是他第二次来到长安,十多年前,他第一次入长安,可谓是乘兴而去,败兴而归,回到安陆又遭人白眼,不得不迁居鲁郡(今山东济宁),这次皇帝亲召,怎能不叫他欣喜若狂呢

唐玄宗十分欣赏李白的才干,很快就在一座宫殿里召见了他。召见时,唐玄宗走下御辇,步行着迎接他,并让他坐在一张特别精美的“七宝床”上。在招待他吃饭时,唐玄宗见羹汤太烫,就亲手用调羹把汤调温,还说:“你虽然是个平民,但是名气大得连我都知道了。如果不是你的道德文章好的话,怎么会这样呢”李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发表议论,还当场作赋《大猎赋》,该赋可与司马相如的《上林赋》、扬雄的《长杨赋》相媲美。唐玄宗非常高兴,任命他为翰林待诏。

公元744年,大唐“诗仙”和“诗圣”的首次相遇!

高力士脱靴

就在这段时间里,李白在长安留下了让高力士脱靴,杨贵妃捧砚的故事,也留下了醉草吓蛮书的传说更留下了流传千古的华丽诗章:

如《宫中行乐词》:水绿南薰殿/花红北阙楼/莺歌闻太液/凤吹绕瀛洲/素女鸣珠佩/天人弄彩球/今朝好风日/宜入未央游。

还有《清平调》: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李白在长安名噪一时,有人称他一以傲名,一以酒名,一以诗名,他广交朋友,每天和贺知章、李进、李适之、崔宗之、张旭、苏晋和焦遂在一起游乐饮酒,人称“酒中八仙”,诗人杜甫曾写了一首《饮中八仙歌》,将这八人的醉态刻画得维妙维肖:

知章骑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眼/汝旭三斗始朝天/道逢曲车口流涎/眼不移封向酒泉/……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公元744年,大唐“诗仙”和“诗圣”的首次相遇!

回过头来说说诗圣:

同样是才华横溢,同样是满怀抱负的杜甫却没有李白这样的幸运。我们不知道对于李白的生活怀着怎样的钦羡,怎样的失落,又是怎样的忧愤。

人生苦短,经历了科考的失利,经历了两次漫游,公元741年,杜甫已到了而立之年,但功名仍无建树。这年他从齐赵漫游回到东都洛阳,在洛阳之东的偃师县西北二十多里的首阳山下的土篓村筑建了陆浑庄,庄子附近即尸乡,据传是田横自杀的地方,这里还是杜甫的远祖杜预和祖父杜审言的墓地。不言而喻,杜甫是想以自己的祖辈为榜样激励自己的斗志,因为杜甫非常崇拜自己的先祖杜预和杜审言,他曾在《祭当阳君文》中写到:“不敢忘本,不敢为仁”,而在谈到祖父杜审言时,杜甫曾自豪地说:我祖父的诗歌古来少有。这一年,杜甫和司农少卿杨怡的女儿结婚。

公元742年,杜甫的二姑妈在洛阳逝世,他十分悲伤。因为杜甫在出生后不久生母便去世了,他四岁时起就寄养在二姑妈家,二姑妈对他情深义重,精心抚育,在一次小杜甫得了重病后,二姑妈为救杜甫竟求巫师,舍子救侄,杜甫在二姑妈家幸福地生活了两年。得知姑妈去世,杜甫匆匆赶回洛阳建春门内仁风里,哭泣尽哀,并写了一篇墓志,在文章里他称姑妈为“有唐义姑”,拿她和古代的鲁义姑媲美。自此,杜甫便客居东都洛阳,进行社交活动,跟秘书监李令问,驸马郑潜曜等权贵都有交往。有时他还到龙门去游玩,参观伊水河畔的龙门石窟。时间如水,一晃又是两年,杜甫耳闻目睹了上流社会的勾心斗角更有怀才不遇之愤,就在这时,他听说了他钦慕已久的大诗人李白竟被唐玄宗“赐金放还”,更加勾起他对时事的不平。

公元744年,大唐“诗仙”和“诗圣”的首次相遇!

杜甫经典图

再说李白,这也真应了那句古语:“好花不常在,好景不再来”。在长安出入有车,风流潇洒的翰林待诏李白不过是唐玄宗的摆设而已,除了应诏作一些赞美诗般地花样文章外,实在是无所事事。政治上的失意,贺知章等恩人的归隐,再加上高力士等人的毁谤和排挤,李白初入长安时的得意变为了一腔的心灰意冷,公元744年,他终于向唐玄宗提出离开长安的请求。唐玄宗没作任何挽留,当即赐李白金鞍龙马锦袍玉带,便把李白打发走了。这就引出了唐代诗坛上的又一段故事--

漫游梁宋结友谊

李白出长安,越过秦岭,来到商州,商州使君对诗人的到来非常高兴,陪同李白游山玩水,每每兴尽而归。一段时间后,李白继续东行,过五关,到洛阳。

公元744年夏天,两颗文学巨星--李白和杜甫在河南洛阳相会了。他们一见如故,结为莫逆之交,开始了“醉眠秋共被,携手日同行”的游历生活。

誉满天下的李白对小自己十一岁,才华崭露的杜甫非常敬重,他读着杜甫的《望岳》,赞叹道:“子美,‘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化圣人‘登泰山而小天下’入诗,真是气吞半牛,不同凡响啊!”

杜甫笑笑,又摇摇头,对李白的赞誉之词,他觉得受之有愧。他认为李白是一代大家,其诗雄浑壮丽,意味无穷,让杜甫钦慕不已,而自己愿作他的一名学生。他接口长吟:“噫吁戏,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吞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这首诗,栩栩如生地蜀道上山川的奇险壮丽,气势雄奇壮丽,文笔瑰丽多姿。诗还没诵完,两人仰天哈哈大笑。

公元744年,大唐“诗仙”和“诗圣”的首次相遇!

此时,他们正站在波涛滚滚的黄河岸边,一挂残阳将奔腾的河水染得通红,他们的笑声随着波涛跳跃,传得很远很远。李白此时是仕途失意,有心求仙,游罢洛阳的风景,李白和杜甫溯河至王屋县王屋山清虚小有洞天,寻访有名的道教隐者华盖君,可惜华盖君早已去世,两人不免为人生的变幻无常感叹不已。

杜甫李白乘船来到陈留,杜甫在陈留郡有私宅,李白的到来,杜甫尽地主之谊,热情款待李白。然后两人相携游览梁宋,在汴梁有汉代梁孝王所筑的平台,其地相传为师旷弹琴之所,又称吹台,他们登上古吹台,台上梁孝王的宫阙已荡然无存,只有汴水依然无语地东流。他们思昔抚今,思绪万端,回到酒店。仍心潮澎湃,于是拔剑起舞,饮酒作赋,李白在《梁园吟》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我浮黄河去京阙,席欲进波连山。天长水阔厌远涉,访古始及平台间。……”李白舞剑而吟,慷慨悲歌,声情激越,满腔的苦涩倾泄而出;杜甫以掌击桌而和,深深陶醉在李白的诗境中。

游了汴梁,他们又一道访宋,经过芒砀(今安徽砀山县)时,刘县令请他们夜宴宴喜亭池,水光朋色,交相辉映,船上张灯结彩,摆上筵席,饮酒听课,其乐融融。辞别刘县令,来到单父县,他们遇到了另一位着名诗人高适,高适只比李白小一岁,三人虽先前未逢,其实早已神交已久。他们谈诗论文,登高怀古,兴趣更浓。他们暂时忘掉了不被朝庭所用的忧愁和失落,参加宋州李太守和单父崔县令组织的孟诸大泽射猎活动。射猎的队伍,人人骑上骏马,带上雕弓,牵上猎犬,架上苍鹰,在单父至虞城之间的孟诸大泽上喧呼驰骋,擒狐杀兔。晚上归来,他们在单父城东楼设宴庆功,饮酒听歌。短暂的热闹过去了,心中的块垒加倍的涌上沉重,单父城郊,有一处景色幽深的琴台,相传是春秋时贤人印子贱鸣琴而治的地方,他们登上琴台,那阵阵松涛声,仿佛是那位贤人不绝的琴响。

杜甫感慨顿生:“古贤宽宏待人,以礼乐治天下,可敬可佩!”

李白苦笑道:“现在的官吏上谄下陷,除了搜刮民脂民膏还能做些什么呢只怕是子贱大世也无出头之日了!”

高适点点头,转向杜甫问:“子美,你还打算入长安求功名吗”

一片阴云在杜甫脸上一掠而过,接着一腔豪情上心头,他自信地说:“求得功名,报效国家,既是我的志向也是我辈的责任啊!”早在735年,年轻气盛,自以为很有才干的杜甫目空一切,甚至连屈原、贾谊、曹植都不放在眼里,他参加了科举考试,结果却名落孙山。时间如白驹过隙,十年转眼而逝,这些年用心苦读,相信再进长安,一定会高中榜首。

公元744年,大唐“诗仙”和“诗圣”的首次相遇!

李白手捻长须,微微笑道:“子美之才,高中不难。只是李林甫当道,贤才能士又岂有出头之日。长安虽好,恐怕也非久居之地啊!”

李白的话突然止住了,他不愿给心气高傲的杜甫浇冷水,话也就点到为止,但是陪明的杜甫怎么会不明白他的用意呢他马上回答:“如果我真能进入仁途,一定会敦促圣上重振尧舜之道,挽救颓废世风!”

李白无语。当初他入长安时又何尝不是满腔热血呢但是在长安的日子里,他亲眼目睹唐玄宗的纵情酒色,他亲身受到那些宦官佞臣的污辱与排挤,他对唐王朝上层的腐改有深刻的认识。积重难返,纵然杜甫才华超群,在那样的环境中他又能如何!但是作为兄长和挚友,他还是作出了善意的规劝:

“浪迹江湖,逍遥四海,乃是人生快事!子美有意入仕,自是好事,只是有一语相赠:凡事不可强求,顺其自然方可无忧!”

“我想,君是明君,臣为贤臣,只要君臣协力,竭忠尽智,事情总不至于不可为吧”杜甫坚持道。

高适也同意杜甫的想法,因为他也有杜甫同样的想法,准备到长安谋取功名。李白天生豁达,此时也只有苦笑着摇摇头。是啊,人的际遇不同,经历不同,又岂能强求他人!

几天后,他们接到山东北海太守李邕的邀请信。李邕是当时著名的书法家,曾在武则天皇后面前斥当时的权贵张易之,因而被称颂。他们三人欣然前往,李邕和齐州司马李之芳在历下亭摆酒设宴,杜甫即席赋诗,写下《陪李北海宴历下亭》诗,其中最令人称道的两句是“海右此亭古,济南多名士”。此后,李白、杜甫、高适三位诗坛好友便各奔东西,杜甫依依不舍地送别将要南下的李白,相约如果功名不就,就再一起泛舟洞庭湖,遨游庐山,追随陶潜的足迹。杜甫诗赠李白:“李侯金闺彦,脱身事幽讨。亦有梁宋游,方期失瑶草。”李白有诗戏赠杜甫:“饭颗山头逢杜甫,头戴笠子日卓午。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这诗句,透露出挚友间无间的情谊。

公元744年,大唐“诗仙”和“诗圣”的首次相遇!

几个月后,杜甫到鲁郡(今兖州)故地重游,在这里又同李白相会,此备相遇,他们情同兄弟,惺惺相惜,昼则同行,夜则同被,亲密无间。城北有一位范居士,闲居田野,两位诗星结伴前往访。他们骑着马,一路疾行,竟误入一片苍耳之中,弄了一身的苍耳。到了范居士处,在范居士备办酒菜之时,他们如孩单一般,脱了衣裘摘沾在衣上的苍耳。酒菜上来,也无非是蔬菜、霜梨、酸枣、寒瓜,他们边喝酒边吟诗,尽情领略了田园的生活乐趣。当杜甫要回洛阳时,李白在鲁郡东石门为他送行,写了一首感情深挚地送行诗,诗名为《鲁郡东石门送杜二甫》,诗中写道:“醉别复数日,登临遍池台。何时石门路,重又金樽开。秋波落泗水,海色明徂徕。飞蓬各自远,且尽手中杯!”杜甫也有诗相赠,《赠李白》极力称赞李白的诗歌和他们俩快乐无比的游历生活:“秋来相顾尚飘蓬,未就丹砂愧葛洪。痛饮狂歌空度日,飞扬跋扈为谁雄”而《与李十二白同寻范隐居》中则明明白白表达了二人的友情:“李饿的佳句,往往似阴悭。余亦东蒙客,怜君如兄弟。醉眠秋共被,手日同行……”这两位伟大的诗人,石门一别,就如同参星和商星,再也没有见面的机会,但是两颗心始终连结在一起,那浓浓地思念之情凝结成行行诗句。

诗行相牵的诗星

杜甫离去,思情悠悠,他先后写下了《春日忆李白》、《冬日有怀李白》等,诗中写道:“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寂寞书斋里终朝独日思”。

李白闲居家中,又想远游,临行前写了一首《梦游天姥吟留别》,诗中写道:“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别君去兮何时还,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诗中流露出对以往岁月特别是对长安两年的经历的喟叹,流露出无法排遣的失意和激愤。以后,李白浪迹吴越,辗转南北,及至755年安禄山史思明叛乱之时,李白在兵荒马乱之中南奔晋陵(今江苏武进),途中竟被捕入狱,蒙受不白之冤。后虽出狱,却无人敢录用他,到了758年,李白再度入狱,判长流夜郎。

在那样的社会,杜甫同样不幸,747年,他入京“就选”唐玄宗“天下士人有一艺者”,结果这次考试在李林甫的操纵下竟无一人及第。他只好向皇上自荐,一直到751年被唐玄宗授了“京兆府兵曹参军”的小职。接下来,兵祸连年,民不聊生,杜甫的幼儿竟被活活饿死,他深深为老百姓的生活所忧虑,对贫富不均的社会现实表示了强烈的不满,通过诗文,他发出了悲愤的呐喊:“

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公元744年,大唐“诗仙”和“诗圣”的首次相遇!

战事急,杜甫被困在长安,有家不能归,有国无法报,当他听说肃宗在凤翔时,又趁叛军不备,冒险前去投奔,长安被收复,又有了新的皇室之争,波及无辜的杜甫,他被贬离开长安,以后他拖家带口,四处奔走,寻求栖身之地,在这段颠簸流离的岁月里,杜甫写下了无数的反映当时人民生活的诗行,其中有著名的“三吏”“三别”。也就在这时,他得到李白被流放的消息,他很为这位才高命薄的诗人惋惜,写下了《不见》:“不见李生久,佯狂真可哀,世人皆欲杀,我意独怜才。敏捷诗千首,飘零酒一杯。匡生读书处,头白好归来。”相知相惜之意,流露于字里行间。他还写了《梦李白二首》,第一首诗中他写道“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在第二首诗中他痛惜“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除此以外,他还写有充满友情的《天未怀李白》:“凉风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鸿雁风时到,江湖秋水多……应共冤魂语,投诗赠汨罗。”也写了钦佩李白诗歌成就的《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他满怀激情地在诗中写道:“昔年有狂生,号尔谪仙人。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才高心不展,道屈善无邻……”。

杜甫颠沛流离,历经艰险,于759年冬到达成都。暂时过上了清苦但是相对平静的生活。

公元762年,一代诗仙李白在安徽当涂因病去世,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坎坷的一生,也可以说是传奇的一生。同杜甫一样,他也十分珍视他们之间的友情,在《沙丘城下寄杜甫》中,他把俩人的友情比作浩荡奔流的汶水,留诗曰:“我来竟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鲁酒不可醉,齐歌空复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步入暮年,一生清贫如洗的诗圣,在766年,仍对二十多年前他与李白的交游念念不忘,写下了《昔游》、《遣游》。四年后,唐代中期又一名伟大的诗星陨落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