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致子宮內膜薄的因素以及如何讓子宮內膜達到移植標準呢?

做過試管的姐妹都知道,子宮內膜一般都要達到8mm以上才能移植,即使有些生殖醫生放寬條件也要7mm以上。

醫生通常會使用補佳樂等藥物去增加內膜厚度,也有不少用藥效果不好醫生也沒辦法的情況,往往這時候有些姐妹就可能病急亂投醫,比如吃各種保健品或者相信各種“秘方”、“妙藥”,不僅各種方法嘗試了也沒有效果,還耽誤了寶貴的治療時間。那麼西醫和中醫的主流觀點怎麼看待子宮內膜薄呢?

西醫觀點

1.激素因素(35%):子宮內膜,是指構成哺乳類子宮內壁的一層,對動情素和孕激素都起反應,因此可隨著性週期發生顯著的變化,婦科專家指出,動情素可引起子宮肥大,孕激素可促使子宮內膜發生特殊的妊娠初期變化,或改變子宮內膜的性質,使之具有產生蛻膜的能力。因此,內分泌嚴重失調就會導致體內激素失衡,使子宮內膜週期性變化紊亂,導致子宮內膜薄。

2.醫源性因素(25%):人工流產是子宮內膜薄的最主要因素,專家指出,多次藥流,或者人流動作過重都可能引起子宮內膜薄,甚至有的患者做完人流手術後就沒有來過月經,這說明,人流手術嚴重傷害了子宮內膜,造成子宮內膜薄。婦科專家指出,因為人工流產造成的子宮內膜薄一般需要很長時間恢復,有的患者甚至無法恢復,因此,專家特別提醒患者一旦人流後月經沒有按期來,就一定要就診檢查。

3. 先天發育因素(15%):子宮發育急性也是子宮內膜薄的一個原因,但長期以來一直別人們忽略,臨床上,有的患者的子宮造影已經不是倒梨形了,甚至是細長條,這種因先天性畸形造成的子宮內膜薄一般臨床上很難治療。

中醫觀點

1.腎虛型子宮內膜薄:多見於未孕育的女性,一般初潮的時間較遲或初潮時經量過少,第二性徵出現較遲,月經後雌激素分泌不足。常見的症狀有行經期短、月經量少、經血顏色淡紅,兼有頭暈耳鳴、腰痠腿軟、足跟痛等症狀。

2.血虛型子宮內膜薄:多見於三十至四十歲的女性,多因脾虛以及胃口不好、營養失調、過度減肥、過度勞累、久病等原因所致,這種情況下的子宮內膜薄易導致月經退出,造成子宮內膜增殖障礙。常見的症狀有月經量少、經血色淡,一至二天即淨或點滴即止,還會出現小腹悶痛、頭暈眼花、心悸、面色萎黃、爪甲蒼白、唇舌色淡、皮膚不潤等症狀。

3.血瘀型子宮內膜薄:多見於產後惡露排不乾淨、有婦科手術或流產手術史的女性。由於手術原因,瘀血滯留在子宮內,造成子宮內膜粘連,血行不暢,導致月經量少、經血色紫黑有塊,還有會出現小腹刺痛的症狀。

我的觀點

經常有患者姐妹問我子宮內膜薄應該怎麼調理才行?很多時候都期待有沒有秘方或者直接見效的辦法。一般而言如果醫生都辦法不多,各種“保健品”、“秘方”、食補、針灸等都沒法確保有效果。只能說可以試一試,但是效果都因人而異,問我也就最多能讓您少走彎路,不能保證有效。客觀來說解決辦法有4個:

1.西藥療法:單純內分泌因素造成的子宮內膜薄,臨床上可以用激素調整,適量的雌激素、孕激素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增加子宮內膜的厚度,改善子宮內膜薄的症狀,然而激素的危害很大,長期使用會導致器官衰竭,免疫能力急劇下降等。

2.手術療法:手術療法一般適用於由內膜粘連和損傷引起的子宮內膜薄,只能在宮腹腔鏡下進行冷器械處理後,再做防粘連處理,嚴重的還要進行內膜移植。

3.傳統中醫法:子宮內膜薄在中醫理論中是多屬於腎虛、氣血兩虛,以致氣血不能濡養,衝任失調。可以通過中藥治療,補氣養血、益腎健脾,使子宮內膜逐漸增厚。但傳統中藥一般見效較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