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散户的故事

我很想写一篇系统的文章来说说为什么散户会这么亏损,但想想之前本人也断断续续写了不少了,而且这个命题是在是太大,估计几大千字也写不透彻,等我有时间后再来慢慢写吧,并且各大论坛上也有不少高手来阐述这个命题,那么这里我就想换一种写法,来写写为什么证券市场不适合大部分人。

三个散户的故事


01

股民A的炒股故事

介绍下A的背景吧。他是一位学习能力十分了得的人,60年代生人,是高考恢复后第三批正牌大学生,考上大学的时候,年龄尚不到16岁,毕业后在高校从事基础学科的理论研究,出版过研究专著。在性格方面,不善交际,喜欢的就是在书房里静静的学习和研究。

知道他炒股是在上世纪的90年代,当时我还是中学的学生。90年代最红火的股票莫过于四川长虹了,A就是在因为SC长虹而接触到了股市,从而深深的陷入进了股票之中。90年代,当年国家为了推进证券市场的发展,在最初大众不了解股票的情况下,强行让机关事业单位的员工前来购买原始股票(现在想起来,真是天大的发财机会啊),A就被摊派了一点SC长虹的股票,没想到SC长虹一上市,股价飞涨, A在长虹这一波升浪中赚了大概一万元,要知道,当年的工资可是每月只有两三百的啊,因此A被这个证券市场深深的吸引进来,立志在这个领域大干一番。

于是A在市面上买了不少介绍股票的书籍前来学习研究,当年最流行的就是K线图和跟庄,大家都认为庄是无所不能的,只要能跟上庄的脚步,就可以小发一笔财。A买的书籍,大部分是台湾的,当时貌似国内出版的没有什么书,最流行的就是台湾的炒股书,我也偶然翻过,现在回想起来,绝大部分是技术分析类的,具体的书籍名称因时间太过久远,已经记不清了。不过A的研究精神的确了得,每天废寝忘食,只要一有空闲时间,就是在书房学习记录。

在操作上,因为当时90年代,只有两种操作方式,一是在券商的营业部进行交易,二就是电话挂单。获取股价信息,如果不在营业部,另外只有两种方式,一是电视有个频道滚动播股价,二是电话咨询。A的操作方式是短线操作,根据台湾书籍的方法,选择股票,然后每天中午看股价,感觉合适就卖。在二级市场上,亏亏赚赚,但之后却再也没有了四川长虹的好运了,到底最后赚了还是亏了,不得而知,但之后的表现,我认为是亏了。

A坚持了持续研究学习一年后,放弃了。书架的,还是那几本台湾的书籍,时间一长,灰都很厚了。之后碰到人聊炒股,就说,中国股市就是赌场,散户搞不过庄家的(的确这也是事实)。

接近20年后,我碰到A,我肯定是他没有通过炒股发财。具体他炒过哪些股票,已然记不得了。

我的感悟:其实我感觉A应该是可以通过炒股赚钱的,他的研究精神是很多散户欠缺的。我想两个原因吧:一是他没有接触到正确的投资思想,当年没有互联网的情况下,信息面实在是窄,接触到的就是一些炒股赚不到钱的人写出来的书籍,当然赚不到钱,二是没有坚持,仅仅坚持一年就放弃了,如若不放弃,后面互联网时代大发展,迟早会接触到正确的思想的,他这种学习能力,大概率会悟道。但是,凡是没有如果啊。

三个散户的故事


02

股民B的炒股故事

介绍下B的背景吧。B是30年代的人,在接触股市的时候,正好退休,炒股作为退休后打发业余时间的一种方式。B在解放前经历过良好的中学教育,解放后一直在中学担任老师,直到退休。

退休后,B延续了工作时候的习惯,喜欢关注时事方面的新闻,对于国家推出股市,他是非常赞成的,也基本上成为了最早的一批股民。当然,B没有A那样的运气,可以通过摊派买到原始股,B最开始就是在二级市场上进行买卖。

当然,90年代个人的收入实在太低,B只能拿出两三千元进行买卖。B没有A那样的精神进行技术类、跟庄类的深入研究,毕竟年龄已经60几岁了才开始搞股票。不过对于股票的基本知识,还是了解的,清楚股票就是公司的股权,每年都要分红的。

所以B就只买股价低的大盘蓝筹股,只买涉及到国计民生的大公司的股票,例如钢铁、交通、能源等行业的大公司。B的交易策略就是买了就不管了,如果被套就死扛不卖,等待解套或者分红。因为B买的公司当年分红率还是很可观的,至少5%是有的,所以不卖也是存在且合理的。但如果股价涨幅超过了买入价格的20%及以上,B是绝对要卖出的,害怕到手的利润被回吐回去。B年龄比较大,不会电话委托,每天送完孙子到学校后,正好可以到证券营业部看盘,和股友交流,所以交易方式也是现场挂单买卖。

B的研究精神也是可嘉,每天从营业部回来,本子上都是满满的记录了几大页的信息,而且从单位的收发室定期去搜集类似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报纸阅读宏观和微观经济层面的新闻。B本不是搞经济的,后来我发现B在宏观经济政策上面真是说得头头是道,特别是对当年朱镕基总理的经济政策研究得比较透,对吴敬链的股市赌场论也是比较赞成的。

这么多年,他秉承一个理念,买国有背景,不会倒掉的企业的股票,会比较稳妥,坚决不去赌。

目前B已经80几岁了,因为年龄原因,前几年离开了股市,颐养天年了。据我判断,B应该是在股市挣了一些小钱的。

我的感悟:B的投资逻辑应该是没问题的,在2012年之前买钢铁汽车能源等蓝筹股也没有问题的。但我判断B应该还是有股票是亏损出去的,并不是全部盈利。之所以没有赚到大钱,主要还是没有突破人性的弱点,害怕利润回吐,因此每次操作只能赚点小钱,而不能基于基本面长期持有。我记得B买过马钢股份,股价从1995年到2007年,12年涨了30倍,只不过B肯定又只赚了点小钱就卖了。

03

股民C的炒股故事

介绍下C的背景吧。C是70年代初的人,读书期间成绩一般,加上80年代考入大学极为艰难,因此读了个高中就出来接班了,在一个国有企业担任一般工作人员。C不善于学习,不喜欢看书,但喜欢赌博,但在赌博界也没搞出个什么名堂。

C接触股市是在2006-2007年的大牛市中。2006年下半年,牛市初显,C被周围的人赚钱效应所吸引,到证券公司开了一个账户,从此走上了不归路。C最初只投入了1万元进入股市,没想到一个月不到就赚了2000元,大呼这个比赌博来得快多了,于是把所有的积蓄20万元全部投入到了股市中。

C从不学习,也不买书来看,买卖什么标的以及如何买卖,完全是听朋友的消息。C的工作很轻松,在炒股前期,每天上班打了卡之后就跑到营业厅去看盘和别人吹牛,后来积累了一些炒股朋友后,加入了一些炒股的群,就回到办公室利用炒股软件操作,天天在炒股群里打听消息和聊天,上班基本废掉。

C的风格就是快进快出,有盈利赶快抛掉,如果被套就先死扛,或者听从股友的意见,是否割肉。因为2006-2007年是大牛市吧,几乎每次被套后都能解套,所以后期C越来越少割肉了。但每次基本都只赚了那么一点渣渣钱就卖了。长期在炒股群里混,C虽然没有系统认真学习过,但也大概知道一些指标,例如KDJ,RSI,MACD等,并经常挂在嘴边炫耀。

2007年看我看到过C两次恐惧,一是2007年2月27日,大盘大跌8.84%,几乎全线跌停,C的脸色极为不好看,不过那天只是单日大跌,后来股价在很短时间又起来了,C的脸色又好看了,二是530,C因为没有跑得出来,市值腰斩,C异常恐惧,到处问人怎么办,我估计C在股价连续跌停后,第一波反弹中卖出了筹码,亏损了一笔钱后出来了,但后来看到股价却接连涨停,后悔得捶胸顿足,又追高买入。

C最喜欢的就是打听消息和买低价股,从不看公司的基本面,2007年上半年,市场上2-3元的股还很多,这就是他的最爱,股友推荐的股,也基本是如此,20万元的市值买了10多个股票,每天进进出出,不亦乐乎。有次有个低价垃圾股连续4个涨停,把他高兴得买了几百元的礼品去送给他推荐这个股票的股友。

2007年结束后,据说C全年赚了10几万元,但交易成本也是10几万元。不过C还是很高兴,毕竟收益率接近翻倍。可是,我看了C操作过的股票,只要全年持股不动,最差的一只,在2007年收益都是400%。

10年后,C仍然在股市中搏杀,据说他每次熊市都亏一大笔钱,但每次牛市来临的时候,又会重复他的老路,买低价股,做短线,然后熊市被套,偃旗息鼓,然后牛市来的时候,又追加资金进去,然后熊市来了又亏,10年了,不知追加了多少辛苦赚来的工资进去。好在C从来都是拿自己的资金进去炒股,从未在外借钱炒股加杠杆,再加上本身有工资收入以及没有贷款的房子,所以基本生活从未受影响。不幸中的万幸!

我的感悟:C完全就是目前在市场中的大部分散户的模板,贪婪,恐惧,不爱学习,打听小道消息,虽然入市已经10来年了,但仍然是一个新股民,从未进步。这种操作方法,长期下去必输无疑,就是任人割的韭菜。如果在市场上不学习不研究不下苦功夫,销户走人是最好的方式,可是这样一个大的投机市场中,又有几人能在牛市中又能拒绝诱惑?

三个散户的故事


投资、股票,你要想在这个残酷的市场生存且要挣钱,确实太难太难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