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争做”挺起元宝山区的工业脊梁

300多年前,这里挖出了第一锹煤,此后的窑主一天能赚一个元宝;60多年前,共和国一声令下,十几万建设大军云集这里,一杆大旗拉开了工业建设的序幕;去年,赤峰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宪东对元宝山区作出了新的期望:“争做全市工业经济主要增长极、争做全市转型升级排头兵、争做全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三个“争做”掷地有声,元宝山区将会怎样实现跨越发展?

翻开元宝山区的城市名片,“塞外煤电名城”跃然纸上。这里有共和国第一座自主设计施工的西露天煤矿,这里有“八五”时期全国五大露天煤矿之一的元宝山露天煤矿,这里有新中国首家整套引进德国火电机组的坑口火力发电厂……然而,它的注解上似乎都透着两个字——过去。

依托“黑金”:资源型城市的底色

元宝山区缘煤而立,因煤而兴,为煤而名。作为全国重点产煤县和国家重要的能源基地,源源不断的“黑金”拉动着这个资源型城市GDP飞涨的引擎:从元宝山露天矿作业场里亚洲最大的巨型开掘机到元宝山发电厂高耸入云的现代化烟塔,从年生产800万吨煤到年发电量70亿度,从日煤炭产量3.79万吨(能装满载重60吨的车皮630节)到日发电量2126万度(可供时速350公里的高速动车绕行21周),煤电联手为元宝山区经济社会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与此同时,“国家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两基教育先进区”“全国科技示范县”等一个个荣誉称号又为这座煤电名城做出了新的注脚。


三个“争做”挺起元宝山区的工业脊梁

王秉忠在内蒙古科为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督查安全生产工作

三个“争做”挺起元宝山区的工业脊梁

王勇在开发试验区督查大地远通建筑材料项目推进情况

如果说煤电辉煌是元宝山区引以为傲的一面,结构调整和转型发展则是颇为艰辛却承载着城市未来的另一面。当曾经的“荣耀”成为发展的“瓶颈”,当昔日的骄子褪去了耀眼的荣光,如何破解资源枯竭城市可持续发展这一世界性难题?元宝山区委、政府开始了艰难的“赶考”,踏上了争做工业经济主要增长极、争做转型升级排头兵、争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的嬗变之路 。

走出辉煌:居安思危的明智

元宝山区的嬗变故事,要从认识“枯”字说起。

站在平庄城区向北望去,曾经发生过古山战役的古山脚下有座黑黝黝的“大山”拔地而起、陡峭如削,外来的人或许会惊讶于其山形酷似巨大的圆锥,但常年居住在矿区的人早已见怪不怪,遇到有人诧异询问,便回一句“矸子山”。矸子山,由煤矸石常年堆积形成,煤矸石是采煤过程和洗煤过程中排放的固体废物,一座煤矿什么时候开采,矸子山的根就在什么时候落下。矸子山是一代矿区人的共同记忆,也是这座曾经的资源型城市的辉煌见证。

沿县道205驶入西六家村,落满厚厚煤灰的乡间路上行人稀少,只有重型卡车穿梭往来,扬起一阵阵烟尘。因为房屋地处采煤沉陷区,部分村民已经搬离生活了几十年的村庄,成了新型“市民”。

与国内其他资源型城市一样,元宝山区在依靠煤炭产业步入经济发展快车道的同时,也付出了高昂的生态代价和社会代价。多年煤矿开采,形成了六大采煤沉陷区,大量建筑物和城镇基础设施受到影响,受灾面积达22.47平方公里。除此之外,露天矿采矿排出的废石、废渣也侵占大量的土地,并以每年约0.66平方公里的速度增加。全区煤矸石堆积成山,每年以30.2万吨速度递增。元宝山发电厂排灰量为140万吨/年,占地600亩,地面扬尘已成为影响元宝山区环境的主要因素。

与此同时,由于资源减少和市场环境变化,在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的结构性、体制性、机制性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出来,严重制约了元宝山区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到2009年,煤炭资源逐步萎缩,传统产业面临生存危机,全区累计已采煤炭产量超过总储量的55.6%。目前全区剩余可采储量约5.2亿吨,开采总量已超过总储量的75.3%。随着开采工艺水平的提高,按现有储量计算,到2024年元宝山区煤炭资源将全部枯竭。同时,元宝山区产业结构单一,经济增长过分依赖自然资源,大型能源型企业占工业总产值比例过高,煤炭产业产值常年占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90%以上,导致“煤电一感冒,元宝山就咳嗽”。

“一荣俱荣”的时代已经过去,“一损俱损”的困境却难以走出。目前,元宝山区委、政府清醒认识到,单一煤电支撑的经济难以为继,必须发展非煤产业、调整经济结构。

转型发展,迫在眉睫。

搭建平台:痛定思痛的转型

“资源转型试点城市”“国家级可持续发展实验区”,这些响当当的称号、这个宽广的平台让市区领导眼前一亮。决策者们高瞻远望、科学谋划,把“加快经济转型,加快产业调整”作为推进地区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战略。为实现这一战略,经过不断的调查研究思考探索,元宝山区经济转型的思路逐渐清晰起来:依托产业优势,推动煤电一体化发展,巩固壮大能源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发展化工产业;依托工业基础好的优势,抓住大企业辅业剥离的有利时机,延伸产业链条;依托本地区及赤峰周边地区丰富的农牧业资源优势,大力发展食品加工业。

思路明确,规划先行。打造一个工业集中园区,为经济腾飞搭建一个起飞的平台,是长远发展的有力抓手。经过积极筹备,2006年,在80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一座现代化工业新区——赤峰市资源型城市经济转型开发试验区(以下简称开发试验区)应势而立。开发试验区在成立伊始,就定位为元宝山区转型发展的前沿阵地。

身负前沿开拓的使命,开发试验区的发展一直备受青睐。随着赤峰东部工业走廊建设的深入推进和“飞地经济”政策的出台,元宝山区积极抢抓战略机遇,坚持把抓招商、上项目作为扩大经济总量、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发展后劲的“生命线”,积极走出去推介、请进来对接,一批具有重大支撑和引领作用的项目相继成功签约、落地建设,这里有以国电化工、大地云天为代表的煤磷化工产业,有以伊品生物、科为博生物为代表的生物化工产业,有以瑞阳化工、普因医药为代表的精细化工和生物医药产业,有以天华机械、华阔铝业为代表的机械加工制造产业,这片承载着转型希望的土地逐渐星火燎原。


三个“争做”挺起元宝山区的工业脊梁

内蒙古大地云天化工有限公司生产厂区一角

今天,翻开元宝山区的工业版图,亮点跃然眼前:长江以北最大的磷肥生产企业大地云天投资40亿元120万吨缓控释肥项目,亚洲最大的季戊四醇生产企业瑞阳化工投资25亿元的季戊四醇项目,建国以来唯一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生素生产企业普因医药投资的20亿元抗肿瘤、抗感染等重大疾病创新药物产业化项目,全国发酵行业前三强伊品生物投资的100亿元50万吨系列氨基酸项目。这一个个项目积聚在一起,就是深层次的新旧动能转换。从一个项目到一条产业链再到一个非煤产业集群,这种由大项目带来结构改变的新增长点,每天都在元宝山发生着。

随着转型发展的程度不断加深,产业结构也发生着深刻改变。2008年,元宝山区三次产业比为8.4∶55.6∶36,2018年已调整为10.0∶34.3∶55.7,三次产业增加值占比日趋合理,“一煤独大”的经济格局悄然改变,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正逐步夯实。

跨越关口:三个“争做”后的腾飞

“我国经济已由高速增长阶段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党的十九大对我国经济发展阶段所处的历史方位作出了科学判断。

“争做全市工业经济主要增长极、争做全市转型升级排头兵、争做全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市委副书记、市长孟宪东对元宝山区作出了新的期望。

弯道超越勇者胜,新常态下博先机。元宝山区高举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旗帜,通过抓机遇、转方式、调结构,积极进行资源工业的优势转移和扩散,促进资源转化增值,加大科技投入,大力发展接续产业和替代产业,逐步构建起更为科学、合理、平衡的新型工业化体系,不断释放出工业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

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投资25.9亿元建设的一期年产30万吨合成氨52万吨尿素项目利用元宝山露天煤矿丰富的褐煤资源,采用鲁齐碎煤加压气化技术,实现资源就地转化,年消耗原料煤82.8万吨、燃料煤86.1万吨,将地方资源优势有效转变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这一煤化工项目作为开发试验区煤化工产业的龙头项目,与磷化工项目优势互补、组合发展,对于拉长和拓宽产业链条、形成上下游一体化的大型产业集群、建设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有着重要意义。

新形势新机遇,有了开发试验区的煤磷化工龙头企业作依托,以主产品下游延伸、副产品综合利用为发展方向,利用周边丰富资源,该区正努力打造中国一流的氨基酸产业基地、北方最大的磷化工产业基地、中国重要的季戊四醇产业基地、北方最大的铜冶炼下游深加工产业基地、蒙东高端生物医药和精细化工及新材料产业基地,构建产业集聚、企业集群、产品关联、循环共生、耦合发展的新型工业体系。

写好高质量发展的精彩篇章,招商引资也是极其重要的一步。开发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常务副主任隋玉峰说,招商引资上宁可慢不能乱,提高园区入驻企业“含金量”是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第一步。

据悉,某企业年产200万吨甲醇配套90万吨烯烃、总投资387亿元的项目有意进驻开发试验区,面对每日10万吨的用水量,元宝山区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出发,坚决拒绝了该项目的入驻请求。决策者们明确了招商引资门槛和项目准入标准,企业必须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每亩地固定资产投资达200万元以上且通过项目联审评估后方可入驻,高耗能、高污染企业均不得进驻开发试验区。

当下的元宝山区,放弃了项目数量的无序增长和投资规模的盲目扩大,不仅凭慢发展赢得了企业尊重,“淘”来的50家国际、国内优势企业也正成为当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四梁八柱。区域内煤磷化工、生物化工、生物医药、精细化工和新材料、机械加工等主导产业链已逐步形成,产业集聚和循环发展效应日益显现,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占比由2015年的30%提高到2018年的38%,发展新动能进一步增强。

科技创新是突破高质量发展瓶颈的关键。为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元宝山区积极整合地区优势和资源禀赋,与国际、国内领军企业错位互补,在合作发展中共同提高产业效能。

日前,中国科为博集团与美国建明集团的签约合作,将国内强大的智能制造能力与美国品牌能力深度融合,双方共同投资的位于元宝山区境内的内蒙古科为博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将成为最大受益者。在注入丰沛资金和先进生物技术的同时,企业生产的饲料酶制剂和菌剂层次也将提升到食品酶制剂和食品菌剂的等级。

在开发试验区,以荷兰皇家帝斯曼集团为代表的世界知名跨国公司,以国电集团、天津物产为代表的世界500强企业,以云天化集团、开磷集团为代表的中国500强企业也纷纷落户,展开投资与技术合作,开放型的发展格局在借“智”转型中逐步形成。

阳春四月,内蒙古普因药业有限责任公司发酵车间正抓紧进行投产前的调试。其生产的抗耐药菌感染药物主导产品硫酸依替米星是建国以来首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国家一类新药,是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技术领域产品。该企业正在研制的抗肿瘤药物FY-808目前已向国内外申请发明专利近20项,并获得美国、日本、加拿大专利授权,是我国第一个完全自主研发、同时拥有中美化合物专利、可在中美上市的抗癌新药。

为确保园区和企业项目在创新中高质量发展,开发试验区积极为入驻企业搭建创新平台,创造创新条件,鼓励扶持企业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力度。目前,开发试验区已拥有12家自治区级技术中心及实验室,有3家院士工作站正在申报中,园区内企业在科技创新方面累计投入资金超过2亿元。立足于可持续的高质量发展,开发试验区还将建设科技创新服务中心,建设不低于5万平方米的化学合成中试车间和生物发酵中试车间以及5000余平方米的孵化研发场所,“拎包入住”式的优质服务体验,将全面提高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加速科技创新成果转化,让企业和园区的高质量发展之路走得更加通畅。

高质量发展生态环保是底线。开发试验区内的内蒙古大地云天化工有限公司是中国北方最大磷复肥基地,建厂的初衷便是能对我市及周边地区的资源进行综合利用。利用承德地区超贫磁铁矿尾矿中选出的磷精粉和赤峰地区冶炼企业生产的硫酸副产资源,除可年产磷酸二铵60万吨、高浓度复合肥25万吨外,生产过程中产生的氟资源也得到了有效利用。该公司与内蒙古新福地科技有限公司合作,把氟资源进一步深加工成氟产品。同时,利用废弃磷石膏资源,建设年产3000万平方米的纸面石膏板项目,待建设规模达到预期规划后,公司磷石膏综合利用率可达60%以上。

立足当下,着眼未来。下一步,开发试验区将坚持园区循环化发展方向,依托现有企业建设延链补链项目,打造煤磷化工、生物化工、精细化工及新材料、生物医药四个百亿元产业集群,使循环经济在转型发展中迸发出更强更大的活力。

一组数据:光明“钱景”的期盼

“全区43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产值160亿元,增长34%,增加值增速15.5%。非能源产业产值和增加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分别达到60.7%和35.5%。开发试验区效益回馈大幅提升,上缴税金1.5亿元,增长55%。”元宝山区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中的一组数据,勾勒出了该区嬗变历程的最耀眼轮廓。

时光荏苒,岁月变迁。回首来时路,是为走更远的路做准备。今天,站在历史的新征程上,元宝山区未曾辜负建区以来的36年,也不会辜负这个前所未有的新时代。我们有理由相信,元宝山这座资源型城市将会重振雄风,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在未来的新征程中描绘出更加壮观灿烂的画卷,元宝山人民也会在不久的将来享有更加幸福安康的新生活。

(高子民 赵雪姿 刘晓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