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价暴跌的几种可能(七)——那些生活在衰落东北小镇的人们

《一个东北小镇的房价崩盘之路》简述了塔镇六十多年发展演变的历程,而居住在这里的受到时代大趋势的影响一代代居民即是见证人,又是塔镇的组成部分。

房价暴跌的几种可能(七)——那些生活在衰落东北小镇的人们

塔镇早期的大商店

30后、40后:初创的一代

塔镇始建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那些在1920年间出生(或者更早)的建设者们大多早已不在人世。现在生活在塔镇初创时的亲历者多是出生在1930——1940年间的老年人,他们是保留着建场记忆的那一批人。

30后和40后们在90年代和世纪之交这一段时间退休,除了一部分从外地来援建的人们回到老家,或者少数跟随子女到外地生活的,大部分人都居住在这里。那时的塔镇还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辛劳了一辈子的老人们也很难想到去周边的城市买房安家,就这样继续居住。

如今塔镇的彻底衰落使得他们的生活受到了很大的改变,农场医院有名无实,离周围的城镇医院又很远,就医是一个无法回避的问题。其实老人们刚退休时其实经济条件还是不错的,完全有经济实力到城里购房,但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城里的房价水涨船高,塔镇的房价却不断下降直至崩溃,他们换房到城市养老之路并不容易。

房价暴跌的几种可能(七)——那些生活在衰落东北小镇的人们

空荡荡的新建底店

50后、60后:“不思进取”的一代

作为初创者们的后代,在前半生,50后和60后的生活真是相当幸福了。前篇说了,在计划经济时代,塔镇的生活质量远高于周边城市。他们不用努力学习,因为农场直接解决工作,他们不用买房,因为农场的房子不要钱,他们也不操心子女的教育,因为他们觉得子女会重复他们一生的道路。

衣食无忧,住房不愁,又无教育压力,50后和60后的生活就格外的潇洒,他们每天最重要的事就是喝酒和打麻将,当然还有消费,女士买皮草,男士买摩托车。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塔镇的中年男子几乎人人都有一台售价一万多的摩托车(相当于现在六七十万的奥迪,可以在当时的城市买四五十平的楼房了),塔镇居民每次进城都会大包小裹的购物,羡煞城里人。

房价暴跌的几种可能(七)——那些生活在衰落东北小镇的人们

塔镇夜景

然而这样的潇洒本身就是不符合经济规律的,自然也会有结束的那一天。九十年代末的大潮冲击使很多人下岗待业,而他们年轻时不学习又使得没有别的知识技能,只能去租地耕种。

然而事情还远远不止,由于普遍不重视子女的教育,他们的子女学习成材的比例不高,而分配工作的时代又早已过去,所以他们开始为子女的工作发愁。即便是那少部分子女学习优异的家长同样犯愁,面对城市高启的房价,他们终于为大半辈子以来对青春和金钱的挥霍付出了代价。

同样来收账的还有他们的健康,建场的30后和40后由于生活习惯简朴,高寿的很多,但吃喝玩赌的50后和60后却没有保持这些好习惯,特别是男性,其离世率几乎过半,活着的人也大都多病缠身。

50后和60后或许可以心安理得的一直呆在塔镇,但是他们的子女不能,特别是当农场撤销这一不可避免的事情发生后,他们呆了大半辈子的安乐窝再也不复存在了。

房价暴跌的几种可能(七)——那些生活在衰落东北小镇的人们

塔镇街景

70后:无奈的一代

网络上普遍有一种观点,就是70后赶上了好时代,是有钱有房的幸运一代。很显然,这话不适用于塔镇这样东北小镇的70后。

塔镇的70后在青少年时期过着和50后60后一样悠闲的生活,然而当他们成年时,自然增长劳动力指标取消了,他们成了待业青年。前篇讲过塔镇学校的教学质量极其糟糕,加之彼时的考学录取率之低,使他们鲜有考学成材者。

如果说此时他们选择出去闯荡,也有很多机会,但从小受到封闭小环境的影响,70后们对依靠单位端铁饭碗依然抱有幻想,于是他们选择了最不应该的选择——在农场单位当合同工。

如今70后亦年过不惑,合同工转正的想法却一直没实现,农场撤销使得他们可能连合同工的工作也不保。他们的子女即将步入社会,面对当下和今后,他们压力山大。

不过稍显安慰的一点是,70后的子女普遍接受了高等教育,他们的未来有很多种可能。

房价暴跌的几种可能(七)——那些生活在衰落东北小镇的人们

塔镇银行

80后:分化的一代

80后小时候,电视和书刊已经很丰富了,虽然生活在塔镇这样一个大温室内,但理想仍在部分80后的心里发芽开花。

前面说了,由于塔镇的教学质量极其糟糕,所以在塔镇学习就没有能考上市里重点中学的学生,先期走出去的几批学生见识了外面的世界后,开始传播这些先进经验。于是有理想的部分80后要求家长送自己去市里上学,而他们中的很多人也不负众望。

塔镇出去求学的80后无疑是幸运的一代,他们接受了市里的先进教育,又正逢高校扩招,很多人考上了本科大学,更有一些是京津沪的名牌大学。这些80后步入社会时正是房价即将飞涨的时刻,他们或进入大企业,或考上公务员,在城里买了房,成为塔镇最有出息的一代。

而那些不思进取的80后们就是另外一番景象了,留在塔镇的70后尚可以当合同工,他们连成为合同工的机会都没有,既无学历又无学习能力的他们想考公务员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只能窝在塔镇啃老,于是许多年过三十的光棍就这样天天在塔镇的街上晃悠。由于从小的娇生惯养,他们不具备周边农村同龄人的吃苦精神,既不能去打工,也不想种地,在农场即将撤销的情况下,他们的未来难以预料。

房价暴跌的几种可能(七)——那些生活在衰落东北小镇的人们

荒废的塔镇中学

90后:融入主流

塔镇的90后们终于不像他们的父辈兄辈那样和社会差别那么大了,他们是完全融入社会的一代。由于大学持续扩招,90后们基本都接受了高等教育,但严峻的就业形势和高高在上的房价是他们需要面对的困难。好在和那些既无学历又无学力的部分80后相比,塔镇的90后们还有希望,他们或者在外工作,或者在家潜心备考公务员,他们是有希望的一代。

房价暴跌的几种可能(七)——那些生活在衰落东北小镇的人们

塔镇街景

趋势才是正道

纵观塔镇六十多年的历程,趋势是始终主要的要素。改革开放前的塔镇吃尽了计划经济时代的红利,而改革开放后由于偏离了大趋势,塔镇就越来越衰落。

结语:走出去才有希望

如今的东北成了网络调侃的热词,“轻工业是直播,重工业是烧烤”让爱面子的东北人蒙羞。但东北人更应该反思的是,如今的落魄正是当年的潇洒和不思进取的结果。

但遗憾的是窝在东北的东北人仍然没有摆脱老旧观念的束缚,看东北网友对振兴东北的期许仍不外乎是靠政策等上级,这样的思想本身就不符合当下的经济大趋势,这样的东北又如何能振兴得了。

塔镇的衰落短时间内对生活在那里的人们来说是个困难,但从长远来说却迫使人们走出去接受新生事物,获得更多的发展机会和空间。走出去才有希望,那些走出去的塔镇人的生活远好于那些留下的。对于大东北来说同样如此,让更多的东北人走出东北去接受外面的世界,让外面的人走进东北去改变那里,这样的东北未来才有希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