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不逢時!雖然技術超羣但是最終卻黯然下馬

生不逢時!雖然技術超群但是最終卻黯然下馬

圖為殲9戰機,當年方案反覆修改最終下馬。過渡追求先進的典型

或許有很多軍迷會覺得奇怪,為何中國戰機研發代號會出現斷檔。比如殲10殲11,但是在到後面就沒有了,一直到殲15殲16的出現才連接上。那麼中間的代號去了哪裡呢?其實這些都是因為種種原因下馬的或者是乾脆還停留在圖紙階段的項目代號。按照我們的傳統用過了基本上就不會在用了。這種情況還要從我們建國後說起。

當年中蘇蜜月期的時候,蘇聯以半賣半送的方式賣給中國大批戰機,同樣移交了一批飛機圖紙,這其中就有米格17,米格19以及米格21,分別對應殲5,殲6以及殲7。作用之大難以想象,可以說培養了一大批的航空人才。後來隨著中國和蘇聯的決裂,中國外部壓力非常大,再加上一些體制等原因,部分單位絲毫沒有考慮自身研發實力,盲目追趕國外先進指標,造成了戰機型號不斷的上馬卻又不斷的下馬。這其中最可惜的就是殲12戰機。

生不逢時!雖然技術超群但是最終卻黯然下馬

圖為殲12戰機三視圖,從圖片可以看出開縫前緣以及後襟翼等等複雜設計

殲12戰機又名空中李向陽,李向陽何許人也?是最早平原游擊隊裡面主人公的稱呼。擅長打游擊戰,兩把駁殼槍用的出神入化。為何殲12會叫空中李向陽呢?一是這個名字是葉劍英元帥在看過飛行表演後親口說的,而是這個外號十分貼合殲12的各方面優點。因為殲12本來就是以空中游擊戰為主的。

殲12是當時世界上最小的常規噴氣式作戰飛機之一。其機長僅僅只有10.6米,翼展也僅有7.2米。空機重量僅僅只有3.1噸,最大起飛重量也僅有5.3噸。即便是以那個年代的眼光來看,殲12也是極為袖珍的飛機。殲12也是第一種貼閤中國空軍作戰思想自主研發的戰機,當時的要求就是可以打游擊,而且又要方便快速的製造,必要的時候可以直接裝在卡車上轉場移動,並且對起降性能要求很高,起降距離必須要短。

生不逢時!雖然技術超群但是最終卻黯然下馬

圖為5架原型機之一的殲12,不知為何前緣開縫取消了,後雙開縫機翼也簡化了

為此當時的南昌飛機制造公司也是花費了大力氣,因為殲12主要是以空中作戰為主,所以要輕便靈活,又要兼顧短距起降,那麼整機推重比就要高。在當時發動機已經確定的情況下只能通過減重來獲得高推重比。為此機翼大面積使用了複合材料,飛機風擋居然採用了一體式風擋,而不是當時國際上主流的三片式風擋。為了機動性能,在機翼設計上使用了前緣開縫以及後後緣雙開縫襟翼技術,在當時的中國可以說是史無前例的,其實主要還是因為飛機小,好造一點。

在火力上殲12攜帶兩門機炮,外加兩枚格鬥彈(殲12沒有火控設備)。可以說是中規中矩,可以說殲12一旦裝備部隊一定會不同凡響,但是最終還是下馬了。殲12的下馬時間為1978年,這個時間點下馬絲毫不奇怪,西方三代戰鬥機已經呈井噴式發展了,如果碰到西方先進戰機將沒有一點勝算,其機體空間小也是下馬的重大誘因。如果殲12提前20年出現,那一定會有廣闊的前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