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松龄为什么中不了举人,是因为他没有花银子打点吗

清朝有位著名文学家,蒲松龄,山东淄博人。今天每逢高考,就有人把他名字写出来,和那些历届的状元放在一起,作为一个段子。后世的人们只记得蒲松龄,而很多当日风光的状元,却被遗忘在历史的角落里面。当日,张骞这样的状元是要除外的。蒲松龄这个人非常奇特,他少年得志,他19岁应童子试,接连考取县、府、道三个第一,名震当时整个地方。但是,他的人生,确实典型的高开低走,此后,他屡次乡试,却怎么样也中不到举人。直到70多岁,再也走不动了,才没有参加乡试,比范进还惨很多,到死也没有中到举人。那么,一个问题来了,蒲松龄这样的才子,为何就是中不到举人呢?

蒲松龄为什么中不了举人,是因为他没有花银子打点吗


蒲松龄为什么中不了举人,是因为他没有花银子打点吗


有些人说清朝的科举制度,是要托关系,送礼走后门的,蒲松龄没有送礼,走关系,自然中不到举人了。这一点,笔者是不赞成的,清朝的科举制度,还是很公平公正的,能够在里面做文章的人,要冒巨大的风险,而且必须是手握重权。再说,每次和蒲松龄竞争的人,难道就没有贫民子弟吗?难道就没有寒窗书生吗?蒲松龄的家境虽然不怎么样,但他好歹在本县西铺村毕际友家做塾师做了那么多年,至少不是贫寒困苦家庭。所以,蒲松龄不能中举,问题不出在送礼上面,只能这样子说,如果蒲松龄有钱打点上下,出生在官宦人家,那么他中举的概率,或许会大一点。

蒲松龄为什么中不了举人,是因为他没有花银子打点吗


蒲松龄为什么中不了举人,是因为他没有花银子打点吗


蒲松龄不能中举,他的最大问题,就出在他所写的文章,不符合八股文的规定。或许是少年得志,第一次名震一时,带给了他一个误觉,认为文章这样子写,是能够轻而易举的中到举人的。蒲松龄的文学笔法,在写妖写鬼这些故事上面,可能白话文,一些通俗的语言,反而让他的受众更加容易看的明白通透。郭沫若曾这样评价蒲松龄:“写鬼写妖高人一等,刺贪刺虐入骨三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蒲松龄写这些短篇小说写多了,自然就成为了自己一种熟练的动作。这就好比一场篮球赛一样,你平时的动作做多了,到了真正打比赛的时候,用到的动作,往往是自己习惯的动作。但是,这个致命伤就在于,当时的考官们,他们都是八股文选拔出来的人才,他们最在行的也是八股文,你这种打野球的路子,只有市井之人喜欢,在他们眼里,蒲松龄怎么样就难等大雅之堂。不要觉得那些考官们是故意去压制蒲松龄,而是,压根蒲松龄的文章在他们眼中,水平都还不够。当然,乡试三年一次,蒲松龄也大概就考了十次的样子,给他调整的时间,说多,也多,说不多,也能说不多,毕竟,给他上场打球的机会,真正的比赛,也就十次。再加上屡试不中,蒲松龄上场都紧张,蒲松龄48岁那年,在乡试过程中,他竟然因为写得得意忘形,结果文章隔了一页空纸没有写,也就是“越幅”,这在科举考试中是大忌,不但要取消资格,还要张榜公布批评。而随着年岁的增大,他和年轻人竞争的机会更是渺茫。

蒲松龄为什么中不了举人,是因为他没有花银子打点吗


蒲松龄为什么中不了举人,是因为他没有花银子打点吗


​不过,蒲松龄的屡次不中,也造就了这样一位中国著名文学家,笔者今天为何写这篇文章,更多的被蒲松龄这个人物所震撼。他少年得志,在人生高开低走的情况下,命运好像在玩弄他一样,他却一直在坚持,他的心态,从来都命运崩盘。我想,这种阔达的心态,是最难能可贵的。特别是他这种怀才不遇的才子,宝刀太锋利,往往容易折断,而蒲松龄才华横溢,却能够在逆境下熠熠生辉,确实令人钦佩。蒲松龄让笔者震撼的第二点,就是在人生失意的情况下,他潜下心思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而且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的去做好一件事情,最终写下了名的文言文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打开了另外一条光辉大道,而且,他开辟的这条道路,恐怕他自己也没有想到,会让他青史留名,可以这样说,他一生致力在做一件事情,可是也是无意中闯进了一个宝殿,这个宝殿,却是很多科举考试的举人,状元永远都想进却进不去的文学殿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