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生活那啥翻了的人,還能做自媒體麼?

被生活那啥翻了的人,還能做自媒體麼?

有那麼一天,看到了某公眾號發了一條消息,直接毀了我做自媒體的三觀,原文是這樣的

被生活那啥翻了的人,還能做自媒體麼?

原來微信還可以這麼發?咋~還~“罵人”呢,我試圖舉報了丫的,發現竟然沒有罵人、人身攻擊、語言粗鄙等選項,好吧

被生活那啥翻了的人,還能做自媒體麼?

先放過丫的,其實我一直沒整明白“公路商店”是幹嘛的,卻被一種莫名其妙的B格所吸引,沒事兒還經常看看,我拷,感覺被 順 奸 了有沒有

據說有1000多萬個頭條號,樸實說只是滄海一粟,小蝦米都不算,只能算是一個細胞 ,想到這個,老樸正在躲在廁所裡哭

被生活那啥翻了的人,還能做自媒體麼?

被生活那啥翻了的人,還能做自媒體麼?

咦,為毛都是XX女主角,內心好悶騷有木有……

當互聯網發展到一定階段,我們逐漸的開始聊知識和信息的區別,我們說知識使人進步,可沒說過信息使人進步,這個時期每個人每天接收的信息量都非常大,然後開始有一些人專門做知識的連接和傳遞者,比如羅輯思維、吳曉波等,將信息整理加工後形成“知識”用一種輕鬆愉快的方式呈現給你,這背後的需求成就了一批自媒體工作者

被生活那啥翻了的人,還能做自媒體麼?

但是當這1000多萬個頭條號,每一個都堅信自己做的是知識,而不僅僅是信息的時候,人們又迷惑了,這導致流量又一步向大號聚集,既然無法分辨就還是聽他吧

被生活那啥翻了的人,還能做自媒體麼?

如今自媒體又升級了,原來是文字、後來出現了音頻、視頻,現在又有了直播,傳播方式不斷的在升級,不講通信技術發展的促進作用,單是這種形態的發展,就已經導致

做自媒體的成本越~來~越~高~

然而雖然成本高,很多自媒體人還是要升級到對應的形態,因為,新型的平臺,自然會成為新的大眾聚集效應,在這些新戰場可以獲得很多增量客戶,並且做的越早,越有機會成為新平臺的明星

所有人聚集的地方就會有商業,比如一個美女在直播平臺上形成粉絲效應,就會有專門的策劃團隊來找她,也會有很多人直接包裝一些網紅出來

被生活那啥翻了的人,還能做自媒體麼?

嗯,還是韓國網紅好思密達……

總之,老樸目前還基本上比較蒙圈,只能一點點嘗試,我只知道要為每一個關注我的朋友負責,也許這就是羅振宇說的被自我綁架吧

早前,有一個胖子,發起了一場直播拍賣藏書的活動,引起了幾十萬人以及眾多明星圍觀,這個胖子就是羅振宇,最高一本書價格拍出了30000多的價格,羅胖子說他在做一個實驗,看看直播平臺最適合幹啥,反正直接賣臉他是不行,不過發生在老羅身上的正是一場流量大遷徙,印證了我前面的觀點,全國的羅粉,紛紛湧入幾大直播平臺圍觀,這種大V效應也引來了一些明星朋友的圍觀,在這個過程中會帶動很多新的圍觀者成為粉絲,聚集效應再次顯現

被生活那啥翻了的人,還能做自媒體麼?

那麼,如何從一個細胞成為大V的呢,羅胖子說是堅持,不知道你信不信,反正我也不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