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每一代人都有每一代人的故事,前一代人又深深地影響著後一輩人,這叫做傳承。家風家訓在潛移默化中影響我們成長,好的家風家訓應該得到推崇。放下浮躁的心靈,讓我們以第一視角去追尋隱藏在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國慶假期期間,我們來到戰略支援部隊某部新兵營,聽新兵講述長輩老兵的戰鬥故事,感受傳承在他們家族裡的紅色基因。


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讓我上

新兵李桂:我的爸爸叫李向陽,98年抗洪救災期間,他所在的連隊組織了一支12人的“敢死隊”。 “讓我上!”父親第一個衝上前去,在請願書上籤上了名字。救災一線上,風雨之夜,爸爸和其他戰友在滾滾洪水裡築起一道道砂石堤壩。危急時,他們甚至站在洪水裡,手拉著手,用血肉之軀抵擋洪峰,如鋼鐵長城般堅強。


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我們國家還在發展中,這筆錢要拿給國家做建設

新兵李富楠:

我的爺爺叫李文彬,爺爺在村裡報名參軍,成為第三批抗美援朝志願軍一員。在冰天雪地的朝鮮戰場上,爺爺他們那一輩人經過了殘酷的戰爭洗禮,既忍受極寒的折磨,又經歷血與火的考驗。退伍之後,爺爺回家務農,主持家鄉建設發展。在80年代,政府開始發放抗美援朝補貼費。但爺爺把全部補貼上交給了國家,他說:“我們國家還在發展中,這筆錢要拿給國家做建設!”


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遇到困難,軍人從來不會想退路

新兵張謹:

我的舅舅叫李士良,1989年,舅舅穿上軍裝,來到了部隊這個大家庭。軍事素質優異的他,在入伍第二年就參加了預選班長集訓。戰術訓練時,四十公分高的鐵絲網將背部反覆磨破,衣服和血肉都粘連在了一起,背部傷口的感染讓他一直髮高燒。醫生讓他臥床休息,他打了一劑退燒針,堅定地說:“遇到困難,軍人從來不會想退路。”


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一臺推土機,開闢“生命線”

新兵魯文:我的外公叫曾紹陸,眉宇之中透著從軍近二十年的堅毅。1964年,他在涼山州獨立團當兵,隨後又去西南邊陲修地下坑道、挖掩體。1979年參加戰爭,期間開闢出很多戰時公路,保證了運輸物資和傷員的車輛順利通行。


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巧妙突圍,出色的偵察班長

新兵王俊:我的舅爺叫戢永貴,曾經是一名陸軍偵察兵。1980年,作為偵察班班長的他去往河口邊境執行偵查任務。八個月裡,面對敵人數十次的圍追堵截,他和戰友們巧用戰術、靈活機動,帶領全班一次又一次化險為夷,成功將重要情報帶回後方指揮部。


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紮根“山頭”,打造銅牆鐵壁

新兵楊旭侖:

我的舅舅叫付小軍,他給我講過很多在海軍當兵時的故事。舅舅服役期間,正是兩岸關係最緊張的時期,部隊戰備、訓練任務十分艱鉅繁重。平日裡,他們白天戰備訓練,晚上施工勞動,修築軍事設施,他所在部隊成為了軍事鬥爭一線的“橋頭堡”。

穿上軍裝,

接過長輩手中的鋼槍,

追尋他們踏過的足跡,

用青春鑄就夢想,

用汗水勾畫未來,

用熱血報效國家。


家風家訓|我們家族裡那些“閃亮”的句子


作者 | 高權、楊揚、王亞非、吳川、鹿存成

來源 | 解放軍報社戰略支援部隊分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