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祕嗅覺與香文化

我們感知世界的渠道有很多,除了視覺、聽覺、觸覺等,嗅覺讓我們的感知變得更加立體,更加多元。我們用鼻子去感知氣味,不同的氣味在我們的大腦留下不同的記憶,其中美妙的香氣使我們身心愉悅。

自春秋戰國時期起,古人就一直孜孜以求香氣的奧秘,促使了香文化的誕生。而人們對於香氣的喜愛和研究,使得香文化在不同時代呈現出豐富多彩的面貌。那麼香氣是如何讓我們感知的?香氣從哪裡來的?香氣又如何使用呢?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鼻尖上的喜悅——嗅覺的秘密與香文化”展覽海報

由廣東省博物館主辦、廣東青洲文化有限公司協辦的原創性展覽“鼻尖上的喜悅——嗅覺的秘密與香文化”於2018年9月27日開展,結合自然科普與傳統文化,帶觀眾走進“聞香”“尋香”“用香”的過程。

本次展覽分為三個版塊:“揭秘嗅覺”“眾裡尋香”“鼻尖喜悅”,以三個部分的內容揭開嗅覺和香文化的秘密。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氣味體驗區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氣味體驗區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氣味體驗區

不同於其他的展覽形式,此次展覽為了讓觀眾更好地體驗“鼻尖上的喜悅”,還特別設置了氣味體驗區,根據展覽的內容讓觀眾通過親自嗅聞增強理解。

另外,文物與自然科普的結合也是本次展覽的一大亮點,例如在“鼻尖喜悅”版塊中展出明代魯治工筆花鳥的代表作品《白花圖卷》,利用現代植物分類學知識將所辨別出的百花圖捲上31種花的類別作了介紹說明。又例如科普香具知識的同時,也進行相應文物的展示,讓觀眾更直觀地感受香具的形制和使用。

本次展覽還藉助標本和相應的圖解普及知識,初到展廳,眼睛所到之處盡是標本,像誤入了自然博物館,給展覽增添了生動性和趣味性。除此以外,廣東青洲有限公司還提供21件珍貴香料藏品在粵博展出,展品類型更加豐富。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鼻尖上的喜悅——嗅覺的秘密與香文化”展覽現場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鼻尖上的喜悅——嗅覺的秘密與香文化”展覽現場

展覽第一板塊為“揭秘嗅覺”,展出了自然界不同環境下生存的動物的標本,探索動物獨特的嗅覺功能。

動物的嗅覺,像是一個趨利避害的生存探測器。動物利用嗅覺探測氣味,完成獲取食物、交流信息、誘惑敵人、組建團隊、結識配偶等活動。與人類的嗅覺相比,動物的嗅覺跟它們的生存緊密聯繫在一起。

脊椎動物是動物界中結構最複雜,進化地位最高的類群。有研究表明,大多數的陸生脊椎動物使用兩套化學感受來感知氣味,分別是:嗅器——感受揮發性的小分子物質,幾乎所有脊椎動物都具備;犁鼻器——感受非揮發性的大分子化學物質,如信息素。在動物的演化中差異明顯。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揚子鱷

兩棲動物是幼體在水裡生活,成年後水陸兼棲的變溫動物。陸地和水域是生存條件顯著不同的環境。有研究表明,蝌蚪幼體和魚類一樣,用鰓呼吸,用嗅覺覓食,變態登陸後,內鰓消失,長出一對肺,代替原有鰓的呼吸機能,鼻腔也從只能感受水中的氣味分子變為能同時感受水中和陸地環境的氣味分子。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蟒蛇

爬行動物是一群體表被有硬甲或角質鱗,從古兩棲類分化出來的類群,它們脫離了水環境的限制,在陸地繁殖和生活。其中,

蜥蜴和蛇類的犁鼻器十分發達。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北極熊

哺乳動物是全身被毛、運動快速、恆溫、胎生的高等動物類群。它們的嗅粘膜覆於鼻甲骨表面,鼻腔和口腔完全分隔。

許多哺乳動物的鼻粘膜面積遠大於人類的鼻粘膜,因此其嗅覺要比人類強大很多。而且哺乳動物通過嗅覺來識別個體氣味,這種行為可以輔助進行社群活動。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居氏鼬鯊

水生動物的嗅覺器官更容易捕獲氣味分子,是因為氣味分子在水中不會輕易飄散。大部分水生動物嗅聞氣味的部位不是我們傳統意義上的“鼻子”。例如甲殼類動物是利用觸角來感知氣味,大白鯊利用鼻吻上的氣孔來追蹤獵物發出的電子神經信號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高山兀鷲

鳥類屬於高等脊椎動物,它的感官中以視覺最為發達,聽覺次之,嗅覺最為退化。但是少數種類的鳥類嗅覺相當發達,例如吃腐肉的兀鷲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光明女神閃蝶

昆蟲的觸角表面有很多微小的孔洞,有些孔洞裡藏著能夠感受氣味的細胞。依靠這種特殊的構造,昆蟲就能辨別氣味。

人的嗅覺,能感知的氣味是有限的,例如腐爛味、燒焦味、水果味、花草味、腥味等。人的鼻腔大約有三四百種嗅覺感受器,但嗅覺受體基因因人而異,所以我們每個人聞到的氣味感覺是不一樣的

氣味進入鼻腔時,鼻粘膜上的嗅覺感受器會捕獲氣味分子,然後通過神經傳導到達人體最高指揮官——大腦。嗅覺感受器一旦啟動,能讓人體感知到不同的氣味。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鼻尖上的喜悅——嗅覺的秘密與香文化”展覽現場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鼻尖上的喜悅——嗅覺的秘密與香文化”展覽現場

第二個版塊為“眾裡尋香”,這一板塊參考了宋代《香譜》、明代《香乘》等古代香文化大成之作,選取了珍貴香料沉香、檀香、降香、麝香、龍涎香,也收集了常見香料,把自然界香氣的動植物來源呈現給觀眾。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信宜玉沉香獨釣寒江雪擺件 朱柏霖藏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沉香原木“象鼻山”擺件

廣東青洲文化有限公司藏 重量795克

沉香是極其珍稀的香料。全世界約15種沉香屬植物均被列入《瀕危野生動植物種國際貿易公約(CITES)》附錄II。我國沉香屬植物有兩種,土沉香和雲南沉香,其中土沉香被列為國家二級重點保護植物。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沉香山景擺件 廣東青洲文化有限公司藏

產自加里曼丹 重13600克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沉香山景擺件 局部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沉香木鑲信宜玉雕松鶴延年屏風 賴志能藏

根據《中國植物誌》記載,土沉香在廣東被稱為白木香。受到自然或人為因素傷害的白木香樹會在傷口處形成樹脂

,木材會慢慢轉化為黃褐色或黑褐色,形成帶有樹脂的香材。

古人按沉香的形成原因把沉香分為四個品類:熟結、生結、脫落、蟲漏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海南黃花梨木盒 清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現代黃花梨(降香)明式交椅

廣東青洲文化有限公司藏 產自海南

降香

被稱為黃花梨、花梨母、花梨木,主要用於紅木傢俬,邊角料或根部心材作為藥用。《崖州志》中有記載:“花梨,紫紅色,與降真香相似。氣最辛香。質堅緻,有油格、糠格兩種。油格者,不可多得。”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檀香木雕人物花卉圖圓鏡 19世紀中期

檀香是半寄生小喬木,幼苗靠根狀吸盤吸附在寄主的樹根上獲取營養。檀香是燻焚香的上等香料之一,單獨燻燒氣味不佳,常與其他香料搭配起來,也是雕刻工藝品的上好材料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麝香 龍涎香 冰片(從左至右)

抹香鯨以烏賊、魚類等為食,當食物殘骸劃傷抹香鯨的腸道,會促使它分泌一種特殊物質包裹食物殘骸和癒合傷口。這種物質會從抹香鯨的腸道中排入海水裡,經過海水的浸泡和淨化而成為氣味氤氳的名貴香料——龍涎香

麝香麝屬動物成熟雄體香囊中的乾燥分泌物。麝屬全部為國家一級重點保護動物。

不同的花具有各自的香氣。某些植物的花表皮內具有分泌表皮細胞,如薔薇、玫瑰、水仙等,它們的分泌表皮含有不同成分的揮發油。在另外一些花中,花被片上具有的方向腺也是香氣的來源。香花可食用、妝飾、燻茶、入酒、提煉精油、製作香膏面脂等。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魯治 百花圖 明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魯治 百花圖 明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魯治 百花圖 明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魯治 百花圖 明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魯治 百花圖 明

展廳中還展示明代魯治工筆花鳥的代表作品

《百花圖卷》,長卷中所繪花朵連綿,走著觀看畫卷,就好似進入了一個花朵齊放的園子當中。展覽利用現代植物分類學知識,將所辨別出的百花圖捲上31種花的類別作了介紹說明,在觀看古代花卉圖的同時也向觀眾普及了香花知識。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香料的修制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鐵船行藥碾 清末民初

香料直接焚燒,會產生大量的煙氣,而且氣味單一,古人經過不斷改進,掌握了一套修制不同種類香料的辦法,使香料的氣味更好地散發出來。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線香(左一)盤香(左二上)香丸(左二下)

塔香(右二上)香餅(右二下)香粉(右一)

各種香料按比例、類型、質地等進行調配,出現了

粉狀、線狀、丸狀、塔狀、膏狀、餅狀等劑型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鼻尖上的喜悅——嗅覺的秘密與香文化”展覽現場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鼻尖上的喜悅——嗅覺的秘密與香文化”展覽現場

最後一個版塊為“鼻尖喜悅”,依託館藏80多件文物,闡述了香氣在人們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包括飲食、醫療、服飾、妝容、居所、宗教、繪畫、文學等方面,展現人與香獨特的關係。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銅胎畫琺琅花卉紋五供 清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楓溪窯青花蓮花紋三足爐 清光緒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潮州窯白釉八卦紋雙耳燻爐 明

香在宗教中也有著特殊的關係。在先秦時期,香就參與了宗教祭祀活動。當香氣徐徐上升,人們認為遠在天上的神明便能接收到人間的虔誠。而在佛教中,日常的諸多佛事活動都需要用香。在道教中,香場沐浴是道教重要的養生修煉法之一。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彩繪花蝶山水圖檀香木大摺扇 十九世紀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杏黃緙絲花果什錦香袋 清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紫色絲綢繡花“馬蹄底”女鞋 清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鏤雕象牙香筒 清中期

現代人喜歡香水,使用符合自己氣場的香水可以提升一個人的氣質。而古代名媛也醉心在香中,她們會在頭髮、面部、身體上使用不同的香料美化自己。除了在口脂、眉粉、面脂、胭脂裡面添加香料,也會煉製香丸、香餅口含服用,保持口氣清新。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天寶成”款摺疊式銀藥瓶 清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乾隆款白玉碗 清

香料除了給我們帶來嗅覺上的享受,它還具有藥用功能,所以又被廣泛用於治療疾病。除此之外,餐桌上的調味香料也為我們的生活增添了不少樂趣。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香爐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香盒

香具

是使用香品時所需要的器具,包括香爐、香盒等。製作香具會使用金、銀、銅、玉、錫、瓦、石、陶、竹等各種材質。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爐瓶三事

“爐瓶三事”是指古人薰香時所用的一套香具,包括香爐、香盒、箸瓶以及放置在箸瓶內的香箸與香匙。香箸用來取香盒內的香餅香丸,香匙用來處理香灰。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仿雍正醬釉雙耳四足扁方瓷爐 清同治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托盤式博山陶燻爐 漢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銅四足雙耳燻爐 清康熙四十六年

香爐是最常見的香具,其形制也多種多樣。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宣德款嵌金片雙耳銅爐 明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宣德款鏤空雲龍雙耳四足銅燻爐 明

本次展覽展示了稀少的宣德款爐。據考證,明初期宣德皇帝命人參閱《宣和博古錄》等書籍,參考皇宮內款式典雅的器皿,採用一批優良銅礦來鑄造香爐。宣德三年,香爐著稱,

堪稱歷代金屬香爐中的一絕,名曰宣德爐。宣德爐現在已是鳳毛麟角,後世的仿製爐也成為珍貴的歷史文物。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鼻菸壺

鼻菸壺是用來放置鼻菸的一種精緻小巧的器物。清朝中後期,鼻菸壺的創作技術突飛猛進,這一時期也出現了獨特的內畫藝術


雅昌帶你看展覽丨文物與自然科普結合 揭秘嗅覺與香文化


▲“鼻尖上的喜悅——嗅覺的秘密與香文化”展覽現場

展覽期間,粵博將邀請國學老師在展廳進行香道表演;並陸續推出探秘芳香植物、傳統線香製作等一系列教育活動;還有各種有型有趣的香文化文創產品讓觀眾帶回家。

據悉,展覽為期五個多月,跨越春節,持續至2019年3月3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