洗耳恭听、四面楚歌……巢湖这些典故渊源你知道吗?


洗耳恭听、四面楚歌……巢湖这些典故渊源你知道吗?

洗耳恭听

“洗耳”语出《高士传·许由》:“恶闻其声,是故洗耳”。相传尧舜时代,帝位禅让相继。尧让位舜之前,欲让位于许由。许由谦让,隐于箕山。尧又召许由任九州长,许由已从箕山至居巢。许由不就,恶其讯污耳,遂用池水洗之。适逢挚友巢父牵牛至方池饮水,问其故,赞其行,称洗耳污及池水,牛亦不能饮也。随后,二位高士离开方池,上了卧牛山。

后人为颂扬许由闻过则喜的美德,将方池易名“洗耳方池”,遂成“洗耳恭听”典故的发源地。康熙《巢县志》载万家山口“有巢许二贤祠”,知县陈经言撰《洗耳池记》,并将“洗耳方池”遗址名列所绘十景形胜图。今洗耳池与牵牛巷并存巢湖市区。成语“洗耳恭听”也成了请人讲话时说的客气话,形容恭敬地听别人讲话。现在,也有用于带有讽刺或开玩笑的意味。

洗耳恭听、四面楚歌……巢湖这些典故渊源你知道吗?

柘皋之讹

位于夏阁西北10公里的巢湖市柘皋镇,古称橐皋,春秋殷商时期曾为橐皋国。

史载公元前483年,鲁哀公会吴王的使者于橐皋,化干戈为玉帛,实现了两国结盟。后来,吴王夫差为显示其威武,亲会诸侯于橐皋,故此地又称“会吴城”。南宋名将刘琦,曾在此大败金兀术。

传说,橐皋的地名,历经岁月沧桑,人们讹“橐”为“拓”,继而又以“拓”讹为“柘”,古代的“橐皋”变成了今天的“柘皋”。也许“橐”远没有“柘”简洁,然其终究是变形又变音,以讹传讹竟被认可的结果。现在,人们借柘皋之讹,形容以假成真。但康熙《巢县志》又载:“今考《春秋》胡传,橐字章夜反,与柘同,非讹也。” 如此可叹:“假作真时真亦假”。

洗耳恭听、四面楚歌……巢湖这些典故渊源你知道吗?


欲速则不达

《论语·子路》云:“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意思是性急图快,反而达不到目的。故事发生在春秋时期,孔夫子携子路一行周游列国。这天由柘皋往巢城,途中问路神童项囊几时可达。项囊答道:“若慢行,很快就到;若性急,今日不可至也。”

夫子顿觉岂有此理,遂令急行赶路。不料,车夫急驶一座独木桥时,颠翻了满载帛简的独轮车。待命打捞晾晒完毕,早已夕阳西下了。醒悟中,夫子命子路记下“欲速则不达”的道理,并决定打道回府,北行归鲁。

今柘皋镇东行两千米处的小朱村西侧有个面积约200平方米、3米多高的土墩,相传是孔子的晒书墩遗址。据康熙《巢县志》载,孔子回车衖遗址,位于万家山路口。

洗耳恭听、四面楚歌……巢湖这些典故渊源你知道吗?

四面楚歌

比喻陷入四面受敌、孤立无援的境地。

语出《史记·项羽本纪》:“项王军壁垓下,兵少食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司马迁云“项王军壁垓下”,然从地名学角度看,巢湖南岸的散兵镇和楚歌岭更具有“四面楚歌”于散兵的历史记忆可信度。

项羽是否兵败散兵,尚有待考证。但据康熙《巢县志》,散兵镇当时已被记载为全邑八大镇之一。清《巢湖志》也载:“散兵湾在巢湖滨,相传韩信追项羽,兵溃散于此。”。

当年项羽散兵突围时,部分将士留在楚歌岭东南山间生息,现在居住在这里的项山村民有1000多人,项姓居多且称是项羽的后代。在楚歌岭以北有韩岗、上韩、下韩、韩田冲等村庄多为姓韩,也说是韩信的后代。这些民间佐证,令人发思古之幽情。


洗耳恭听、四面楚歌……巢湖这些典故渊源你知道吗?

陷巢州长庐州

在巢湖流域,民间久有“陷巢州,长庐州”的谚语,说明巢湖、合肥具有毗邻相依的渊源关系。

春秋周武王姬将巢国地域析分为二,一为“巢伯国”;二为“庐子国”,可谓行政区划上的“此消彼长”。而“陷巢州”则是地质上的“此消彼长”。据康熙《巢县志》载:“吴赤乌二年,巢城陷为湖。”

2001年在巢湖北岸的护坡下发现唐嘴水下城遗址,证实“陷巢州”不仅仅是传说,而是巢湖地壳运动演绎的结果,正所谓沧海桑田的“此消彼长”。

据《庐州府志》记载,肥西三河镇1855年前只是入湖口的一个小沙洲,而到1907年,它的位置却远离了湖滨,至今距巢湖水面已有十五六公里了。现今的巢湖,仍处于不显而易见的“陷巢州,长庐州”变迁之中。

洗耳恭听、四面楚歌……巢湖这些典故渊源你知道吗?


姥山尖出状元

巢湖姥山顶上文峰塔,建于明崇祯四年(1631年)。当时流传“姥山尖一尖,庐州出状元”的民谣,庐州知府严尔圭为应证此谣,主建该塔至四层。

清光绪四年(1878年),洋务大臣李鸿章续建完工至七层。姥山文峰塔属风水塔,是一种取塔形式的风水文化建筑,与佛教中放置舍利瓶的佛塔没有本质上的联系。

文峰塔是据传统的周易八卦风水学原理,用来提振文运的一种建筑形式。儒家认为建造文峰塔可以“补山水之形,助文风之盛”,以佑本地读书人功成名就。同时建塔还能够镇水驱邪,保佑一方四季平安。明清时期,“塔”遂成了勘山理水,补地势,镇水患,祥瑞气的重要建筑手段。

明严尔圭和清李鸿章两位朝廷大员,顺应时风民意,修建姥山文峰塔,表达了“姥山尖,出状元” 的美好愿望。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