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爲何由「周人」所得,又代表「周人」擁有何種特殊技能?

前文提到“夏人”憑藉“連山易”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治水”即“水利技術”,得以庇佑世人,免受洪水之患,從而得“人統”,成為部落之主,時代的主人,建立夏朝。

“商人”憑藉“歸藏易”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技術:畜牧技術和冶煉技術,從而得“地統”,成為部落之主,時代的主人,建立商朝。

《周易》是周朝的《易》,相傳為周文王姬昌所作。《周易》以乾、坤卦開始,表示天地之間,人的所作所行。“周”有三層意思:1、周人/周代/周朝;2、周到,周遍,周全;3、週而復始。由“周”人所作,建立周朝。

《周易》以乾、坤兩卦開始,以既濟、未濟兩卦為終;有天地成形,萬物成形之後,萬事萬物皆週而復始,循環往復之意。

為何《周易》以乾、坤兩卦開始,以既濟、未濟兩卦為終?又為何由“周人”所作?

下面是我個人的理解及分析:

從甲骨文“夏”和“商”的寫法,我們可以大致可以推測出這兩個族群所掌握的先進技術,那麼我們來看下甲骨文“周”的寫法;

《周易》為何由“周人”所得,又代表“周人”擁有何種特殊技能?

《周易》為何由“周人”所得,又代表“周人”擁有何種特殊技能?

《周易》為何由“周人”所得,又代表“周人”擁有何種特殊技能?

通過上面的甲骨文及金文,我們知道:周和田有關係,但不是同一個字。什麼關係呢?田是莊稼地,周是莊稼人。

《周易》為何由“周人”所得,又代表“周人”擁有何種特殊技能?

綜上:我們知道“周人”是會種莊稼的人。“周人”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農業技術。

種莊稼:

一、首先需要看天時(乾),天時合適之後,還需大地(坤)孕育生長,成熟之後收穫多少由“天”(乾)決定(古代直到近代都是看天吃飯,莊稼的收穫多少都是由天決定的),因此以乾、坤兩卦為始;

二、耕種是年復一年的重複勞作,今年收穫結束,預示著明年耕作的開始,因此以既濟、未濟兩卦為終;代表著年復一年,日復一日的耕作,週而復始、循環往復。

綜上:“周易”是“周人”關於農業耕種勞作的“易”;“周人” 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農業技術;得“天統”以統天下,建立周朝。

PS:《周易》的性質學界長期以來存在分歧,原因在於漫長的歷史發展中,《周易》隨著政治變遷、理論需求以及自身地位變化,性質也有所不同。

一、《周易》產生及早期,是一部筮書,為人們提供行動的準則。

我國早期社會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落後,古人對於自然現象、社會現象等不能作出科學的解釋,當遭受意外的天災人禍後,就萌發出借助於神意預知橫禍或自己行為會帶來何種後果的需求,以達到趨利避害。基於此,在長期的實踐中發明了種種溝通人神的預測方法,其中《周易》就是在這種條件下產生的。當時《周易》只是滿足人們生產和生活預測的需要,這種需求一直持續到春秋戰國時期。

二、經過演化,成為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典籍。

漢代,《周易》的性質有所變化,在保留原有占筮性質的同時得到了充分發展。易學家們克服了大衍法的種種侷限,創立了比較完備的新筮法。焦延壽作《易林》創立焦氏筮法,其弟子京房更勝一籌,對筮法進行了徹底變革,創立納甲法,因而在漢代筮法趨向完備。

另一方面,《周易》也有了新的功能,因為《周易》中包含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尤其是經過《易傳》解釋和發揮,其哲理化程度達到新的高度,《周易》遂成為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學典籍。也正是這個原因,《周易》得到了漢代統治者的青睞,由原來卜筮之書,而成為官方安邦治國、修身養性的哲學之書,被稱為五經之首,大道之源。《周易》思想滲透到當時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變成了統治者治國的理論根據。

此後,《周易》包含了兩重性,一方面在歷代統治者加封之下,其理論指導作用日益顯露和光大;另一方面,民間術士不斷更新,完善筮法體系,至今《周易》的兩重性還是十分明顯。

《周易》的解讀是“千人千面”,流派繁多,各有各的理論基礎及受眾。

以上就是我對《周易》的認識及分析,《周易》成書之初是“周人”關於農業耕種勞作的“易”。

“周人” 掌握了當時最先進的生產力:農業技術;逐漸積蓄實力,一舉滅商,得“天統”,以統天下,建立周朝。

周朝時期,周的首領不稱"後"也不稱“帝”;周朝統治者稱“王”,如:周文王、周武王、周幽王等。

至於為何稱“王”,有時間再講吧!

下節:周文王為何作《周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