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人生「三戒」,真不愧爲聖人之見啊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人生“三戒”,真不愧為聖人之見啊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名丘,字仲尼,,生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是中國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今天世界各國大多建有孔子學院,可見孔子影響之大。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人生“三戒”,真不愧為聖人之見啊


相傳孔子有弟子三千,其中有賢人七十二。孔子去世後,其弟子及其再傳弟子把孔子及其所有弟子的言行語錄和思想記錄下來,整理編成儒家經典《論語》。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人生“三戒”,真不愧為聖人之見啊


孔子提出的人生“三戒”,出自《論語·季氏》,《季氏》,是《論語》的第十六篇,含有14章內容,對孔子及其弟子從政過程中的言行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記載,同時也提出了一些交友的原則等,是《論語》中較有影響的一篇。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人生“三戒”,真不愧為聖人之見啊

請看這段文字原文: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時,血氣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壯也,血氣方剛,戒之在鬥;及其老也,血氣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把人生分為三個階段,即少年、壯年、老年。孔子說,君子有三件事情要避免,要戒絕。他以人的血氣盈虛為依據,指出一個人在這三個階段上容易出現的問題,提出“三戒”,即“戒之在色”、“戒之在鬥”、“戒之在得”。

孔子認為少年時“戒之在色”,因為“血氣未定”。古人結婚較早,差不多十四、五就完婚了,像武則天14歲就進宮做了唐太宗的才人。結婚早,而身心發育都還不健全,此時男歡女愛,無所節制,必傷身體。此階段是一個人長身體、學知識的黃金時期,孔老先生因此主張少年時“戒之在色”。看來國家制定的男22,女20結婚,是有科學論證的,是基於人的的身心發育特點制定的。

孔子認為中年時“戒之在鬥”, 因為此時“血氣方剛”。人到中年,無論身體,心智都達到人生頂點,擁有強壯的身體、家庭、財富、地位,此時“血氣方剛”,常常會爭強好勝,誰也不服,兩杯酒下肚,腦子一熱,就作出後悔不及的事來,像臧天朔,以前是名噪一時的歌手,如日中天,但卻因聚眾鬥毆事件獲刑6年。所以,孔子說人在壯年,戒之在鬥,確實是金玉良言。

孔子認為老年時“戒之在得”。過了壯年,這個“得”,主要是在老年時想得到的的不切實際的種種慾望,接近於“貪” “、不滿足”。老年人要學會知足,知足常樂,才會已心情愉快,安度晚年。但人年紀大時,身體健康出現大問題,思維遲鈍,精力不濟,但又特別固執,還認為自己有理,常見報道,有的老年人沒啥知識,卻要拿大把錢去投資股市什麼的,結果被騙得人財兩空,對個人打擊極大,給個人的晚年蒙上一層陰影或有更重後果有的身居高位,在即將退休時,貪念又起,想最後撈一把,以至晚節不保。所以孔子說老年“戒得”,切中要害。因此,不要患得患失,斤斤計較,這樣才能度過一個快樂平靜的老年。

兩千多年前孔子就提出了人生“三戒”,真不愧為聖人之見啊

現在我們重溫孔子名言,謹記人生“三戒”,勢必對大家有極大幫助,能夠讓你把握人生的各個階段,不出差錯,幸福一生。感謝孔老夫子,真不愧為萬世師表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