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老支書」沈銀歡 用15年堅守「刷新」金山護塘村面貌

年轻“老支书”沈银欢 用15年坚守“刷新”金山护塘村面貌

漕涇鎮護塘村黨總支書記沈銀歡(左)與村民聊家常

“鎮保名額分配涉及大家切身利益,所以方案一定要公開公平公正。今天大家在兩個方案裡選出一個,我把兩個方案的利弊都跟大家說一下……”被40多位阿姨爺叔圍在中間,戴著黑框眼鏡的沈銀歡顯得文質彬彬,但他一開口就透出了一位鄉村“老支書”的沉穩幹練。

1979年出生的沈銀歡,是金山漕涇鎮護塘村黨總支書記,迄今已在村裡紮根工作15年。近年來,正是在這位年輕的“老支書”帶領下,護塘村“啃”下了基層治理中的一個個“硬骨頭”,成為周邊大小村莊中的“榜樣”,先後獲得了上海市文明村、上海市村務公開民主管理示範村等近10項市級和區級榮譽。

拆“隔心牆”架“連心橋”

15年前,沈銀歡原本在一家外資企業工作,當時月薪 4000多元。2003年,聽說家鄉漕涇鎮招聘村主任助理,他毫不猶豫回鄉應聘,結果順利被錄用。彼時,這個崗位的月薪只有800元。

雖然收入上落差巨大,但沈銀歡說得實在:“一來,在我小時候的印象中,村幹部就是值得尊敬的人。二來,我覺得,農村天地廣闊、大有可為,家鄉建設也需要年輕人的參與……”

作為土生土長的本地娃,沈銀歡滿以為自己地頭熟,聯繫群眾應該沒有障礙。不過,在跟著老書記跑遍全村的過程中,他漸漸察覺到,這些平時熟悉的阿姨爺叔竟有“兩副面孔”:平時,自己走下去見到他們,說起話來總是有啥講啥,但見到村幹部時,說話就客客氣氣了,不隨便多說一句。

這個發現讓沈銀歡感到,幹群之間有一堵“隔心牆”,必須要找到突破口。拆“隔心牆”,架“連心橋”,既靠形式更靠實事。農民搬進動遷安置小區,還是習慣在宅前屋後種幾壟菜。以往針對毀綠種菜這一“頑疾”,常規治理手段就是規勸和清理。在走訪過程中,沈銀歡聽到了村民的真心話:“種了半輩子地,突然不讓種,真是不習慣。”村民一句“牢騷”,讓沈銀歡感到自己的工作不夠細,沒有站在群眾立場考慮問題和想辦法。

很快,村裡平整了一個廢棄堆場,闢出了22畝“開心農場”,村民只要繳幾十元復墾費,就能申領一分菜地。目前,村裡有近150戶家庭有了自己的菜地,集中居住小區再也沒有出現毀綠種菜的現象。

漕涇鎮黨委書記羅華品坦言,基層村居就需要沈銀歡這樣有想法、有幹勁、能做事的年輕人,為基層治理帶來新的思路、注入新的活力。

敞開門議事辦事

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這些年來,不少大型市政工程落地護塘村,由此產生的動遷安置、鎮保名額等事項,牽動著村民們的神經。

“過去,村民聽說鎮保名額要分配,隔三差五就到村部來找我,就怕我們以權謀私。也有不符合政策條件的人揚言,不給名額就鬧事。”沈銀歡說,這些情況讓他意識到,解問題癥結,必須先解群眾心結,只有敞開門議事辦事,才能走出基層治理的新路。

從2012年開始,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項,村裡都召開村民代表會議,讓村民充分商議。“村民們發現,自己說話‘管用了’,自治的熱情就更高了,大家對各項制度也就更支持了。”沈銀歡說,最近,護塘村20組村民代表聚在村民張仁均家舉行村民代表大會,議程是確定鎮保名額分配方案,其實大多數村民已動遷搬到別的鎮居住了,但只要通知一聲,他們馬上就趕回來開會。因為大家知道,自己講的話、投的票,真的有分量。

“小沈書記”給護塘村注入了一股新風。在他的帶領下,村幹部作風轉變了,黨群關係更緊密了。這些年,護塘村接連創建為全國文明村、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各類矛盾在村組層面的化解率達98%以上,全村沒有發生過一起越級上訪事件。

引領依靠群眾自治

漫步在護塘村內,水清岸綠、綠樹成蔭、宅基整潔、埭頭美觀,一派精緻的江南水村好風光。這兩年,在環境綜合整治和美麗鄉村建設中,護塘村總是走在全區前列。其中奧秘,不妨從“一面公開牆”說起。

因為村裡外來人口多,其他鎮動遷過來的居民也多,以往護塘村的群眾工作特別不好做。就拿拆違來說,個別外來村民不買村委的賬,他們拋下一句話:“我又不是你們村裡的人,你憑什麼來管我?”

沈銀歡聽了,不但不生氣,反而覺得村民“懟”得還挺有道理:確實,與其勞神費力地去“管”村民,不如因勢利導地“引導”大家自治。去年,村部對面的醒目位置上,豎起了一面“五違四必”整治公開牆,牆上標明每戶村民的違建面積和拆違進度。事實證明,一面公開牆,比村幹部說一千句話還頂用,村裡馬上形成了相幫互督、唯恐落後的拆違面貌。去年一年,全村應拆2.27萬平方米違建全部拆除,同年早早成了金山區的首批“無違村居”。

對此,沈銀歡感觸頗深:“引領並依靠群眾自治,村幹部權力小了,威信反而提升了,工作推進順暢了。”眼下,曾經的“拆違公開牆”,已變為一面“美麗宅基創建公開牆”。

據瞭解,為推進村民自治、培育大家的主人翁精神,村裡還先後修訂完善了《村民公約》12條和《村民自治章程》32條。翻開這些村規民約,每一條都以“我們”起筆,字裡行間透露著自治精神。而村部門口的“幸福牆”上,則貼滿了村民們質樸無華的笑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