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没有他,晋文公怕是不能安全回到晋国登上君位

狐偃(公元前715—前629年),今山西交城人,春秋晋国国卿,著名政治家、军事家。随晋文公重耳逃亡在外19年,成为文公心腹。文公执政,官至上军佐,主导晋国改革内政,富国强兵。以 “尊王” 为号召,平定王子带之乱。多次谋划霸业,与郑、楚、齐、卫逐鹿中原,终于在城濮战胜楚军,使晋文公成为霸主。

公子重耳少年时期便受教于狐偃,赵衰等。这几个人“实左右之,公子居则下之,动则 焉”,成年以后仍是如此。后来楚成王赞他“广而俭,文而有礼”,显然是狐赵等人耳濡目染的结果。

如果没有他,晋文公怕是不能安全回到晋国登上君位

晋献公十二年,太子申生居曲沃,公子重耳居蒲(今山西乡宁),夷吾居屈(今山西吉县一带),狐偃又随重耳至蒲。献公二十一年,骊姬诬谄申生有弑君杀父之意,申生自缢身亡。到了这个危急的时刻,狐偃出场了。

他早就对骊姬这个女人注意了,认识到当前的局势对重耳不利。就算晋献公不杀重耳和夷吾,但只要在国都呆着,就难逃骊姬毒手,看来还是走为上:请命由重耳守蒲城,、夷吾守屈城(今山西吉县)。于是,他就同狐毛、赵衰、先轸、贾佗[tuó]、魏犨【chōu】等人护送公子重耳到了蒲城暂避。

重耳一行离晋后,狐偃力主去狄。狐偃为何弃强投弱呢?因为他意识到,齐楚千里迢迢,沿途崇山大川,举步维艰,仓皇出走又缺乏给养,即使能免于追杀,也会困死途中。且齐楚是否肯予接纳,也有疑问。而狄近易达,又是重耳母国,纳公子重耳应在情理之中。还有狄晋毗邻,可以观望动静,蓄力待时。可见,这个决定不失为上策。

公元前 651 年,晋献公病逝。公子重耳接到外公狐突发来的密件,哭着要回去奔丧。狐偃及时劝阻了他:现在晋国是骊姬党羽的天下,奚齐是太子,必然要当国君。你现在想回去尽孝道,但骊姬会将你视为国君的竞争对手,断然难逃毒手。

秦国国君秦穆公是一位政治高手,一直对晋国的事情洞若观火。他派公子絷【zhí】远赴狄国慰问重耳,实际是试探重耳。公子絷说:我听人说,得国也在这个时候,失国也在这个时候,你虽然很庄重地身穿丧服,但时机不可错过啊。

重耳赶紧把这话告诉狐偃。狐偃说,这是秦国在试探你,你必须辞谢,要表明仁爱思亲才是最宝贵的,而趁君父逝世去谋图私利是有罪的。

重耳便按舅父的指导去对公子絷说:承蒙贵国国君慰问,不过我失位出亡在外,君父又去世了,不能回国守孝已是天大的过错,我又怎敢有别的想法,辜负贵国国君的好意呢?说完,对公子絷磕头而不拜谢,哭了一会就站起来,起来以后就不再和公子絷私下谈话了。

秦穆公知道后,感叹地说:多么仁爱的公子重耳啊!对使者磕头而不拜谢,表明他没有做晋君继承人的想法;哭了一会才站起来,表明他对父亲深切哀思;起来后不与使者私谈,表明他避开了自己的利益。从此,秦穆公对重耳另眼相看。

没多久,晋献公的长子申生和两个幼子都死了,公子重耳和夷吾就成了大臣们议论的对象。里克当时大权在握,是倾向于重耳的,于是就派狐偃的父亲狐突到狄国来,请重耳回去登位。

狐偃把父亲请到密室,把重耳、赵衰叫来一起商议。狐突老迈,认为时机到了,可以回国。但狐偃对父亲说:这些年晋国发生了各种血腥的政变,现在国内一片混乱,大权旁落,公子重耳回去就一定能够稳住局势吗?狐突虽然是资格很老的重臣,但手头没有兵权,也拿不准。

如果没有他,晋文公怕是不能安全回到晋国登上君位

最后,大家还是一致同意狐偃“退一步再看看”的策略。

重耳让狐突回复里克说:君父在世时,我违命出逃;君父去世我也没能尽孝,哪还有脸回来当国君呢?我的兄弟还有很多,贤能的也不少,请文武大臣们择贤而立吧。 对于重耳的婉拒,里克非常失望,只得选择公子夷吾,派重臣到梁国将夷吾接回来。

公元前 650 年,夷吾在秦国大将公孙枝强兵的保护下回国登位,是为晋惠公。晋惠公回国后,认为国中有大臣还惦念着重耳,才不给力,于是就派了杀手,追杀哥哥重耳,并警告狄国,要是再保护重耳,就要派兵攻打。

狐偃听到风声,深感狄国是呆不下去了,就简单收拾行李,与同僚护送重耳仓皇出逃。在苦寒之地呆了十二年,重耳在当地娶妻生子,只得抛下妻儿流亡。

重耳等人到了卫国。卫文公是个胆小怕事的家伙,生怕收留了重耳将惹恼晋惠公,连见都不见。重耳在狄十二年,狐偃反劝他赴齐。狐偃劝他说:自古以来,成大事的人都要历经磨难,寻常白眼算不得什么。我听说齐桓公礼贤下士,又是你哥哥申生的外祖父,肯定会接纳我们。再说,齐国的相国管仲去世了,齐国需要人才,或许我们能凭自己的微薄之力为齐国出一点力呢?不如到齐国去。

重耳出逃时并没带太多东西,现在连吃饭都成了问题。在卫国境内的五鹿,终于看到了一个耕地的农夫。重耳不顾公子的身份,上前讨些食物充饥。那农夫听说是逃亡的公子,向他吐了口口水,在地上抓了块土递给他。

重耳再有修养,也被气得三魂出窍,绾袖子要找农夫拼命。狐偃及时阻拦了,笑着对重耳说:这是上天的恩赐啊!百姓给你土块,预示着你将拥有土地,拥有土地就拥有国家。重耳听了,恭敬地接过土块,向农夫表示感谢,并将土块揣在怀中。

至齐后,果然受到桓公的热情款待,对重耳更是深加恩渥。只是由于齐桓公卒,五子争立,诸侯叛齐,内外交困,“子犯知其不可以动”,才毅然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多年的流亡生活已使重耳意志消沉。他枕于安乐,“遂无去心”,“有终焉之志也”。

如果没有他,晋文公怕是不能安全回到晋国登上君位

狐偃又与姜氏谋,“醉而载之以行”。如果不是狐偃机智果敢地迫使重耳离齐,重耳只能在齐国苟且一生,文公霸业将无从谈起,春秋历史形势必会大变。

时值晋动荡之余,十数年间,晋内讧不已,国乱民忧。先是“骊姬之乱”,继而献公去世,里克、邳郑杀奚齐、卓子,荀息身亡,晋惠公夷吾上台后,又杀了掌握实权的里、邳等大臣,弄得人心惶惶,众叛亲离。于是,重耳在赵衰,狐偃,先轸等人的辅助下,回到晋国扫除内乱,登上君位。

在晋文公的众臣中,狐偃机智灵活,才气很高,同时心志远大,历经磨难而不稍减。狐偃随重耳出亡时,已逾花甲之年,仍不辞劳苦,夹辅重耳,为他出了很多计策,使重耳最终得以返回晋国。他以自己的个性极大地影响了晋文公,激励了文公的图霸之心,开启了晋国独特的创霸之路。

如果没有他,晋文公怕是不能安全回到晋国登上君位

在具体的军政问题上,狐偃的考虑常显才气。城濮之战中,狐偃向文公提出了“退避三舍”的建议,既履行了文公当年对楚王的诺言,使其赢得了政治声誉,又是对楚军“卑而骄之”的军事策略。

晋军退至城濮后,为了帮助文公下定战楚的决心,他从最坏的结果考虑说:“即使不胜,我国外河内山,足以自固,楚其奈我何?”在吕省、郤芮发动阴谋政变的关键时刻,他偕同晋文公秘密离国,协助文公诱捕了祸首,机智地粉碎了政变阴谋。

重耳去秦后,秦穆公欲将原嫁晋怀公子圉的女儿怀嬴另嫁于重耳,重耳因自己与子圉有叔侄关系,难于决断,遂问狐偃的意见,狐偃反问说:“公子今求人,欲事之乎,抑代之也?”见重耳不回答,他又说:“晋之统系,将在圉矣。如欲事之,是为国母。如欲代之,则仇人之妻,又何问焉?”

还有一次,狐偃提出对子圉或者事之、或者代之的两种不相容选择,有意避开两人的叔侄关系,迫使重耳在不愿事子圉的心理作用下,选择取而代之的态度。他没有直接从正面回答重耳的问题,但他把问题摆得更尖锐,态度更明确。

狐偃是晋文公最亲近的大臣,他以自己的雄心和才智竭诚辅佐文公,不断激励其进取心,为其复国和创霸谋筹划策,他是晋国霸业创建和巩固中不可或缺的杰出人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