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唐朝狄仁傑爲當朝宰輔,爲什麼只是個三品官

相信大家都看過《神探狄仁傑》,也都知道他的官職“同鸞臺鳳閣平章事”,而這個官職只是個三品官,這是為什麼呢?

在唐朝狄仁傑為當朝宰輔,為什麼只是個三品官

先說說唐朝宰相為什麼是三品。這需要說一下唐朝的官制。唐代官階分為九品,有職官,勳官與爵官之分。通俗的說,職官是實際官職,代表手中掌握多大的行政權利。如尚書令、尚書、中書令、侍中等;爵官則表示地位比如親王、郡王、國公、縣公等;勳官則用來表彰軍功或用來封有功人員的後人,如上柱國、柱國、開府儀同三司等。唐代的官、階、爵、勳等官非常複雜,我們知道清代官職主要是九品十八級,而唐從四品以後又有上下之分,一共有三十級。論述起來相當複雜,因此不多說了。 簡單地說,唐代正一品大官是三師與三公,即太師、太傅、太保與太尉、司空、司徒。從一品是指太子的三師,這一品級上的官只是一種很高的虛銜,一般無實際執掌,並且不常設。換句話說只是在合適的時機,授給合適的人,而且每一朝被授的人員一但死亡或缺職後不再補充。所以這一品級的官職沒有什麼實際意義,只能表示被授人員地位的尊榮罷了。與此對應的爵位是親王與郡王,勳官則無。 正二品的官位在唐初(至少在武則天時代前),只有尚書令,但這裡需要說明一下的是,唐太宗李世民在當皇帝之前就當過尚書令,他從尚書令的位置上當了皇帝,所以後來的臣子誰也不敢擔當這個官職。因此唐代尚書令這個官職一直空缺,印象中只有郭子儀曾被授予這個官職,但他還不敢接受。

在唐朝狄仁傑為當朝宰輔,為什麼只是個三品官

再說說唐朝宰相為什麼叫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簡稱同平章事,同平章事初用於唐太宗時。自高宗永淳元年(公元682年)始,實際擔任宰相者,或加以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名義。中書、門下二省本為政務中樞,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即與中書、門下協商處理政務之意。宋初,猶沿用為宰相官銜,至元豐改制時廢。南宋初恢復,乾道時再廢。五代時期,“同中書門下平章事”雖是宰相,但那時樞密使權重,“同平章事”的實權被剝奪。宋朝初年,宰相的官銜沿用唐制。

在唐朝狄仁傑為當朝宰輔,為什麼只是個三品官

唐初,以中書省、門下省、尚書省綜理政務。中書、門下二省地處宮內,尤為機要,故常聯稱。三省長官(中書令、侍中、尚書左右僕射)併為宰相。宰相議事的政事堂初設於門下省,後移至中書省。唐初,除三省長官為天然宰相外,皇帝又指令其他官員參與朝政機密。其本官階品較低者,則用“同中書門下三品”或“同中書門下平章事”的頭銜,亦為宰相。“同三品”是因為中書令、侍中是中書、門下正三品官,加此銜以示其與中書令、侍中享有同等權力及待遇。貞觀十七年(643年),李勣為太子詹事同中書門下三品,是此號第一次出現。其後,以此銜為參政標誌,雖本官品級高於三品者也要加此銜才得為宰相。“平章”意為評議辨別,引申為斷決處理。受此銜者,是唐代非中書令,門下侍中而又實際擔任宰相者。史載貞觀四年(630年),戴胄以民部尚書同平章國計;八年,左僕射李靖以疾辭位,詔令其病稍痊癒,三兩日一至中書門下平章政事。這都是此銜出現的早期記錄。

在唐朝狄仁傑為當朝宰輔,為什麼只是個三品官

武則天時,將中書省改為鸞臺,門下省改為鳳閣,所以同鸞臺鳳閣平章事即是當時的宰相,又因為一二品的官都是虛職,所以狄仁傑雖為宰相,但是官職是正三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