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準瞄準兩大應用方向 慈星機器人詮釋「後起之秀」的智慧

中國質量新聞網(通訊員 張雪)近兩年,國內服務機器人市場需求強烈,據艾媒諮詢《2018全球服務機器人市場專題研究報告》數據顯示,預計到2020年,中國服務機器人年銷售額將超過300億元,服務機器人市場增速迅猛。

但就目前而言,服務機器人侷限於單一應用場景和有限內容,與用戶所期望的能夠執行復雜任務、提供多種內容服務的“智慧管家”型機器人存在著不小的差距。缺乏豐富、優質、適合機器人交互場景的內容賦能機器人,成為眾多企業亟需解決的問題。

近日,2018年首屆RFC機器人創始人影響力峰會正式召開。RFC機器人創始人齊聚上海靜安,各抒己見為服務機器人行業的發展獻計獻策。大會期間,中國質量新聞網專訪了慈星機器人創始人李立軍。

精準瞄準兩大應用方向 慈星機器人詮釋“後起之秀”的智慧


專訪中,李立軍介紹道,慈星機器人主要是做工業機器人,同時在工業行業做系統集成項目。在業務進展過程中,慈星機器人探索瞭如何在生產過程中應用機器人,減少人工操作,提高效率。

現在慈星機器人的戰略為“2+1”,其中“2”主要是指兩個具體的應用方向也是業務板塊,分別是紡織鞋服比如製衣製鞋行業的自動化和消費電子3C製造業的自動化。而“1”則是指慈星機器人的核心技術——機器視覺。

眾所周知,紡織鞋服和消費電子這兩個行業都是是高消耗勞動力產業。但近年來,人工成本上漲的非常快。

所以就出現了,許多國內國外品牌因負擔不了如此高的人力成本,逐漸將代工廠向東南亞國家轉移的現象。然而,這對於我國製造業發展並不有利。因為像紡織、製鞋領域,是我國比較大的技術產業之一。尤其是在沿海發達地區,像長江三角地帶、珠江三角地帶,有大量的工人在做。

舉例來講,製鞋行業中,國外很多一線的品牌生產產品主要依賴中國,這就類似於富士康給蘋果代工一樣,像Nike、Adidas的大部分鞋都是在中國生產的,以前在東莞、在廣東可能一個工廠就有三四十萬的工人,但是這幾年工人總數一直在減少,並且這些工廠逐漸搬到了越南和印尼這些國家。

李立軍指出,如果放任這個產業按照這個趨勢去發展,那麼這個產業很可能就要在我國消失了。不過,好在現在隨著人工智能和機器人產業的發展,自動化以及機器人已經能夠很大程度的去替代人工,尤其是有些崗位對人體有害的崗位,全部讓機器人去替代,讓機器人去做。

而這也是慈星機器人近兩年花不少精力去做的事,李立軍表示,慈星機器人一直在研究如何用機器人來替代這些工人很難勝任或者人工成本很高的工作。

另外,在消費電子領域,比如說手機的製造環節,慈星機器人也為各大廠商提供瞭解決方案,比如組裝、零件的表面加工和處理,精密拋光、打磨。這些工作都是對人體有害的,有粉塵和噪音,同時工人每天重複同樣的工作,影響人的心情。

巧合的是,這類工作特別適合讓機器人去做。要做好這件事情,現在的生產趨勢已經由原來的大批量轉變為小批量多批次。在鞋服領域,原來的衣服可能一下生產10萬件,但是現在可能只生產一萬件。但與此同時,增加較多的品種,改變了以前“一款打天下”的情況。

隨著服裝鞋子的種類多,柔性生產較為普遍,但是人類做這個事情的生產效率並不高,流水線的工作方式也一去不復返,工人很難適應。

機器人的出現解決了人工難以勝任柔性生產的問題,並能夠做到每一件衣服每一雙鞋子都不一樣。因為機器人是根據預先的編程來執行工作的。

慈星機器人的第三個主要板塊,就是機器視覺。這樣可以讓機器人長眼睛,讓他自己去判斷,更好的實現人工智能技術在智能製造行業裡的應用。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紡織鞋服行業的毛利率比較低,但他們卻是大量耗費人力的產業,所以這個行業的機器人存在非常大的機會。慈星機器人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做紡織鞋服智能化的企業,但是也是入行較晚的。不過,李立軍自信地表示,慈星機器人未來一定能夠在這個領域佔據一席之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