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悟中華文化之《道德經》第三章

感悟中華文化之《道德經》第三章

第 三 章

原文:不尚賢,使民不爭

譯文:不樹立偶像,才能讓每個人展現出真實的自己,不會相互比較一爭高下。(同時也能避免出現偽君子)

原文:不貴難得之貨,使民不為盜﹔

譯文:不給稀有之貨標註價值,才能消除人的佔有之心。

原文:不見可欲,使民心不亂。

譯文:不要讓貪慾成為人們追逐的目標,這樣才能讓人心境平和。

原文:是以聖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

譯文:所以聖賢之人的管理,消除人的小聰明小心眼,培養人實實在在的道理學問;消除人不切實際好高騖遠的思緒,培養人腳踏實地敢於面對困難的骨氣。

原文:常使民無知無慾。使夫智者不敢為也。

譯文:使民眾保持淳樸的作風,即便偶爾有人生出奸詐之心,也不敢實行。

原文:為無為,則無不治 。

譯文:遵循事物的發展規律,就不會有意料之外導致混亂的事情發生。

開機智,則投機取巧之風盛行。宣仁義,則雞鳴狗盜之徒倍出。講廉潔,則奢靡貪婪之事不窮。天道化人,而人心隨道,理不宣,人自明。所謂“人人心裡有桿秤”,他人怎能亂秤平。秤不平,世(事)則亂,亂至秤平世(事)矣平。治世(事)之道,哪需絞盡腦汁費思量,清靜無為順自然,萬物自化各得其樂。

上一章講了對於世界陰陽辯證的認識學習,以及科學知識對不同事物間規律的組合運用可以創造出各種技術的應用。而這一章著重講述了對於人性的陰陽辯證學習,以及如何將人性的規律性變化應用到具體管理中。

物有軟硬、長短、高低、難易、快慢…的陰陽辯證關係,人性也同樣擁有善惡、悲樂、喜怒…等等陰陽辯證關係的動態轉化規律。觀察、瞭解、研究人性的變化,同樣可以總結出人性的規律。將不同規律組合應用,就能達成自己的管理目標。

人人都有慾望,這是人類生存的天性。慾望無法消除,所以採取壓制禁止的管理方法,只會讓慾望壓抑在內心深處,直到有一天壓抑的慾望像衝破堤壩的洪水,造成更嚴重的破壞。合理的引導、疏解,讓慾望始終處於綿綿不斷的涓涓細流狀態,才能達成穩定的滋養萬物的目的。何謂慾望的涓涓細流?就是人性的質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