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企改革步入新階段 國企改革「中心地位」突顯

本報記者 屈麗麗 北京報道

國內外環境的新變化,再一次將國企改革大是大非的問題推到了風口浪尖。

10月9日,全國國有企業改革座談會在京召開,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劉鶴出席會議並講話。會議不僅直抓改革痛點,以去虛向實的風格提出“一個行動勝過一打綱領”“傷其十指不如斷其一指”的思路,同時更是強調了國企改革的地位及其重要性,指明瞭國企改革在當前中國經濟體制改革中的中心地位。

“同時擔任六個組長或者辦公室主任的劉鶴提出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中心地位觀點,改變習慣的中心環節說法,使國企改革的決定性地位更加明確。”中國企業研究院首席研究員李錦告訴《中國經營報》記者,“這是國企改革進入劉鶴階段的重要特徵,表明國企改革去虛向實的時期開始了。”

李錦表示:“劉鶴就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國有企業改革領導小組組長後,還沒有單獨到中央企業來過,也沒有就國企改革發表過講話,外界對此猜測甚多。這次講話,顯然是經過精心準備,把重大問題提出來了,把存在問題找到了。包括國企改革的背景、指導思想、方向、原則、任務與要求,幾乎是一個頂層設計的縮微版。這是國企改革新的施工圖,可以看作劉鶴的國企改革觀的一次展現。”

從“中心環節”到“中心地位”,國企改革的決定性地位更加明確

作為本次座談會非常重要的一個內容,國企改革的中心地位被給予了高度關注。

會議要求,要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國有企業改革的重要思想,準確研判國有企業改革發展的國內外環境新變化,從戰略高度認識新時代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中心地位。

長期跟蹤研究國企改革的李錦對此解釋說:“過去習慣性說法是,國有企業改革始終是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的中心環節。這決定於國有企業在中國經濟體制改革過程中所處的特殊地位和所發揮的重要作用。這次用中心地位,顯然比‘環節’分量更重。環節猶如鏈條,連接為主;而地位則具有根本性、決定性。”

在李錦看來:“講這個話,可能沒有人再比劉鶴有發言權了。大家知道,劉鶴同時擔任六個組長或者辦公室主任。劉鶴在任職國家發改委副主任時,分管經濟體制綜合改革,並就對外開放中的重大問題進行研究,指導推進和綜合協調經濟體制改革。現在,從戰略高度認識新時代深化國有企業改革的中心地位,意味著國企改革是決定中國經濟體制改革命運的決定性一招。”

當然,這也同樣意味著,作為“頂樑柱”的國有企業能否成功實施突破,事關全面深化改革成敗,事關中國經濟未來。正因為如此重要,所以在地位上進一步正本清源就顯得極其必要。

值得注意的是,40年國企改革,一直伴隨著各種各樣的爭議,尤其是每到歷史轉折的關鍵時期,或者是在國內外經濟環境發生重大變化的時候,國企改革所承擔的角色、作用、地位就會被反覆討論,甚至捲入一些輿論的旋渦。其中最為典型的就是有關“國進民退”與“國退民進”的討論。

針對這一問題,中國人民大學法學院教授劉俊海近日在《人民法治》撰文(《優化營商法治環境,必須反對“國進民退”論與“民進國退”論》)指出:“要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增強國有企業競爭力,實現國有資產監管體制由‘管資產’向‘管資本’(管股權)的歷史變革,提振投資信心,留住內資,吸引外資,優化營商環境,必須切實清除‘國進民退’論與‘民進國退’論的錯誤影響,在國家立法、規劃、監管與司法活動中牢固樹立‘地位平等,共同發展,公平競爭,互惠合作,平等監管與平等保護’的現代經濟法治理念。”

回顧本次座談會中劉鶴的講話,這種市場化法治理念也無處不在,比如堅持生產力優先的標準,強調微觀市場主體的活力,強調國企改革要突出主業,強調定位在“產權清晰”上的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強調治理主體的責任邊界,強調從市場經濟角度對國有資本的配置效率,包括在分配改革中直接提出員工持股、上市持股、股權分紅三種中長期激勵方法,以及人才的市場化選聘等,都體現了堅定的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

事實上,正是堅持了市場經濟改革的方向,國企改革的中心地位與現代經濟法治理念不但不衝突,同時還會相得益彰、相互促進。

以劉鶴講話中談及的國有資本的配置問題為例,講話強調,突出抓好混合所有制改革。要切實轉換企業經營機制,增強企業內部約束和激勵,保護各類所有制產權的合法權益,科學進行資產定價。要通過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同時大力支持和帶動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實現各種所有制資本取長補短、相互促進、共同發展。

李錦對此的解讀就指出:“混合所有制改革排在前面。在當前對於混合所有制改革中,社會上各種聲音比較多,在這次座談會上,對於混合所有制改革的態度是堅決的,強調保護各類所有制產權的合法權益,國有企業的財產權不可侵犯,民營企業的財產權同樣不可侵犯。”

同樣,在談到國企改革的目的時,劉鶴在講話中提出了“微觀市場主體”的概念,同時以“充分認識”與“極端重要性”的罕見詞彙來強調“活力”二字,顯示了對改革痛點的深刻認識。而眾所周知,活力的前提一定是公平競爭,而不是壟斷。

“所以,微觀市場主體這樣一個平時在政府文件中出現不多的理論詞彙在這裡出現,會使人想到:為什麼要改革?這是什麼性質的改革?誰是改革的主人?改革的目的是什麼?這是國企改革的基礎理論,也可以稱為國企改革基礎論。背後的深層含義應該是,重申我們是堅持市場經濟國家,我們的改革正在向市場經濟邁進。”李錦解釋說。

打造現代“國有”企業制度

10月10日,就在“座談會”召開後第二天,李錦就在武漢為180多名國企董事長、總經理宣講全國國企改革座談會精神。李錦直言:“劉鶴對國企改革講了什麼,不是所有人都聽懂了的。”

的確,跟蹤國企改革的進程,把握國企改革的脈絡,作為國企改革專家的李錦專業而細心地發現了很多關鍵節點上的新變化,比如他提到“座談會”中在現代企業制度前面加上“國有”兩字,是一種新定位。這是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黨建講話兩年來的重要成果。

“現代企業制度,是1993年提出來的,原來講‘產權清晰’是基礎,是講的產權,表現為資本,而缺乏人的因素。現在加上‘國有’的本質屬性規定,內容應該是全面了。”李錦告訴記者。

顯然,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是近兩年來的新提法,而且應該是對新時代國有企業非常重要的一個定位。就在一個月前的9月7日,《學習時報》頭版刊發國務院國資委主任肖亞慶署名文章《紮實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文章從著力抓好實業主業發展、著力抓好自主創新、著力抓好結構調整、著力抓好深化改革、著力抓好開放合作等五個方面,論述瞭如何深刻領會高質量發展的豐富內涵和實踐要求,徹底摒棄規模和速度情結,紮實推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取得實實在在成效。

其中,在談到“著力抓好深化改革,啟動國有企業高質量發展強大引擎”時,肖亞慶提出了接下來“持之以恆將國有企業改革不斷引向深入”的改革路徑,“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被放在了首位。

肖亞慶表示:“加快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堅持黨的領導和完善公司治理相統一,進一步明確黨組織在企業法人治理結構中的法定地位,確保企業黨委(黨組)發揮領導作用,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實。處理好黨組織和其他治理主體的關係,形成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運轉、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機制。”

值得注意的是,建設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制度,除了“產權清晰”和“國有”的特徵之外,“中國特色”與“現代企業制度”結合的背後,本質上是企業治理主體權責邊界的問題。

對於這樣一個關鍵而敏感的問題,劉鶴在“座談會”講話中強調了“要有效劃分企業各治理主體權責邊界,充分發揮黨委(黨組)的領導核心作用,切實落實和維護董事會依法行使重大決策、選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權力,保障經理層經營自主權,加快形成有效制衡的法人治理結構。”這意味著給中國特色現代國有企業中包括黨委會、董事會、經理層、監事會在內的治理主體劃清了權力責任的邊界。

“不是黨委加強了,其他主體就清閒了。黨委(黨組)是領導核心。而依法行使重大決策、選人用人、薪酬分配等權力,‘權力是董事會的’,強調這點很重要。後面一句‘保障經理層經營自主權’,告訴我們,經營自主權是經理層的。這一段講得非常到位,有正本清源作用,把黨的領導與董事會、經理層的權力保護關係講清了。越簡單,就越是精準、越是清晰。現在,邊界不清晰現象,在國有企業中還是存在的。”李錦表示。

堅持生產力優先標準

對於國企改革,習近平總書記不但高度重視,而且有很多重要論述,其中就包括了 “推進國企改革要奔著問題去,堅持以解放和發展社會生產力為標準,堅持政企分開、政資分開”。

細心人會發現,在本次座談會中,對國有資產監管,不僅僅提到了生產力標準,而且是強調了要堅持生產力的優先標準。

在李錦看來,“優先”一詞發人深省,很值得咀嚼。是不是存在不優先狀態?肯定有,可能還很嚴重。事實上,其他標準優先,是導致國企改革緩慢的根本原因。這是從根子上找到了改革活力缺乏的癥結。

“被約束死的國企改革肯定不是成功的改革。加強對微觀主體的服務工作,這句話用‘微觀主體’也深有意味。改革的主體是誰?是企業,不是政府,政府是為企業改革‘服務’的。還有,提高專業化能力和水平,進一步提升監管的針對性有效性系統性。這一段講得溫柔,但是很有力度,顯然是對國資監管的要求,也是對存在問題的提醒。”

當然,如果生產力作為國資監管的優先標準,那麼,首先要做的就是解決生產力,而人作為生產力中最活躍的因素,充分調動各方面幹事創業的積極性,形成讓企業家心安、讓科技人員心寬、讓創業人員心動的發展環境,強化正向激勵至關重要,這也恰恰是破解國企缺乏活力的對症之藥。

這也就是為什麼劉鶴在“座談會”講話重點提到了作為市場化經營機制核心的人事、勞動、分配三項制度改革,強調要加快工資總額管理制度改革,統籌用好員工持股、上市公司持股計劃、科技型企業股權分紅等中長期激勵措施,充分調動企業內部各層級幹部職工積極性。

對此,李錦解讀指出:“過去我們的激勵機制是按勞分配,但這是蛋糕在既定條件下誰分多少的問題。而產權明確,生產者就會想方設法優化要素組合、創造更多的社會財富,把蛋糕做大。產權激勵是更有效的激勵。科研成果是科研人員的大腦和資本共同創造的,科技型企業股權分紅推開了,創新才能成為驅動發展的主導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