父母罰孩子撿廢品「還債」何以獲贊無數?

國慶假期,不少家長都會帶孩子外出遊玩增長見識。可家住重慶永川的9歲小男孩航航,這個假期卻過得有點“慘”,為什麼呢,因為整個假期,他都在不斷地撿廢品掙錢。航航告訴記者,他已經撿了2個星期的廢品了,每天多撿一點就能早點還清身上的債務。(10月8日澎湃新聞網)

重慶永川的9歲男孩航航因為偷拿奶奶的2000元打遊戲而被父母罰撿廢品“還債”。航航父母的這一做法之所以獲贊無數,主要原因有三:

其一,對孩子來說,這種懲罰具有警示意義。別人家的孩子在長假期間外出遊玩,增長見識,而航航只能選擇“家裡蹲”,到處撿廢品掙錢“還債”,這樣持續多日的懲罰給孩子留下了畢生難忘的印象,它讓孩子記住了“出來混,都是要還的”,自己犯的錯,就要由自己改正,每一個人都必須為自己的行為負責。航航父母沒有選擇簡單的打一頓洩憤,而是罰他撿廢品“還債”,就是讓孩子用實際行動改正錯誤,這可以幫助孩子從小培養擔當意識,這樣的懲罰無疑對孩子樹立正確的三觀會產生積極的影響。

其二,對家長來說,這種懲罰具有示範意義。《三字經》上說:“養不教,父之過”,意思是說僅僅供養兒女吃穿,而不好好教育,是父母的過錯。航航父母沒有大事化小、小事化無,自己掏錢給老人,他們認為:“我們要讓他體驗一下這個錢來之不易,就想到讓他幹活兒的方式,讓他自己體驗一下,要怎麼才能把這2000塊錢掙起來。”這說明在孩子犯錯時,父母究竟該如何教育,是很有講究的,這對於許多家長而言,是一堂難得的家庭教育示範課,溺愛不是真愛,如果家長將孩子始終當成孩子,容忍甚至放縱孩子行為,往往會鑄成大錯。

其三,對社會來說,這種懲罰具有引導意義。孩子成長的過程是一個知道對錯、學會負責的過程。熊孩子之所以是熊孩子,說到底是因為其背後站著不會教育的熊家長。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學校,是孩子學習社會標準、規範、價值的重要場所。今年6月,陝西西安某小區一名小男孩因在電梯裡小便被其母親嚴厲批評後,孩子意識到了錯誤,寫了一份檢查,讓媽媽發到業主群裡給大夥道歉,孩子在父親監督下打掃電梯一個月作為道歉和補償。小男孩的錯誤不僅獲得了人們的原諒,其父母也得到了鄰居們的點贊。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家。如果每個家長都像報道中提到的航航父母那樣對孩子不溺愛、不驕縱,孩子就不會成為熊孩子,以後也不會成為飽受詬病的巨嬰。

(作者系全國優秀社會科學普及專家,揚州市雜文學會副會長兼秘書長,揚州市邗江區紀委特聘宣傳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