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不韋的故事:門客三千人,政治不過是一筆買賣

歷史就是一出出的博弈。在歷史對弈中,有的人勝出,有的人出局,都很正常。但也有異常之處,那就是在對局之中常常有那些幕後推手。他們可能深藏不露,躲於歷史的帷幕之後,只要一到緊要關頭,往往就發揮出巨大的作用,甚至會左右整個弈局的勝負。歷史的巨輪也因此改轅易轍。

呂不韋的故事:門客三千人,政治不過是一筆買賣

呂不韋,戰國末年的著名商人、政治家、思想家,後為秦國丞相,衛國濮陽(今河南濮陽)人。呂不韋是陽翟(今河南省禹州市)的大商人,故里在城南大呂街。他往來各地,以低價買進,高價賣出,所以積累起千金的家產。他以“奇貨可居”聞名於世,曾輔佐秦莊襄王登上王位,任秦國丞相,並組織門客編寫了著名的《呂氏春秋》。其門客有三千人。呂不韋也是雜家思想的代表人物。

結識異人,奇貨可居

據史書上記載,呂不韋約生於趙惠文王九年(前290年)至趙惠文王十九年(前280年)之間,卒於趙王遷元年(前235年)。關於他的家世,史書上也已無從記載。在呂不韋出生的年代,衛國已經日漸衰落,社會動盪不安。幼年時代的呂不韋目睹了自己國家的衰敗,深刻感受到弱肉強食的殘酷現實。所以,呂不韋在很小的時候就很關注政治。

呂不韋成年後奔走於各國做生意,後來經商到了韓國,成為當時陽翟縣(今河南禹縣)的鉅富,號稱“家累千金”。在呂不韋生活的那個年代,商人們經常走南闖北,見多識廣,所以很多人在政治上都非常敏感,也有不少的商人參與了當時的政治、軍事鬥爭,表現出很高的水平。呂不韋也不例外,因為如果在政治上一旦投資成功可比單純做生意的獲利大多了。

秦昭王四十二年(前265年),呂不韋到趙國的都城邯鄲做生意,遇到了在趙國充當人質的潦倒的秦國公子異人。在春秋戰國時代,各個諸侯國之間彼此相互攻打,沒有什麼信義可言,相互的猜忌也隨之加深,所以他們就採取互相交換人質的方法來鞏固盟國之間的關係,或者用向強國貢奉人質的方法來表示對其臣服。大多數充當“質”這個角色的是君王的太子,也有君王的孫子或是對方朝中重要的官僚。

異人是秦國太子安國君的兒子、當時在位的秦昭王的孫子。當時安國君有二十多個兒子,異人排行居中,且異人的生母夏姬也不受安國君寵愛。基於多重原因,異人就被秦國送往趙國當人質。當時,秦國多次進攻趙國。異人身處敵國,處境非常危險。我們完全可以想象得出,在戰場上被秦國打敗的趙國君臣回來後一定會拿人質異人當出氣筒;呵斥、凌辱是家常便飯,有時連起碼的生活條件都不給他提供。所以異人的生活是非常拮据的。由於呂不韋對當時的政局一向非常關心,所以當他在邯鄲街頭巧遇秦國落魄公子異人時,商人的投機心理促使他立刻認為此人“奇貨可居”,是一個可以收買、進行政治投資的對象,於是決定用金錢來幫助異人謀取王位繼承人的資格。從這一點可以看出,青年時代的呂不韋具有相當大的野心。眾所周知,我國古代長期有一種傳統觀念,就是“重農抑商”。商人雖然很有錢,但在社會中的地位是很低下的。尤其是很多的士人不願意和商人為伍,認為他們身上沾滿了銅臭氣。所以呂不韋也不甘心長期做一個被人看不起的商人,一直在尋找機會改變這種局面。當然,也只有在已經瞭解天下形勢的前提下,才有可能使他在看見異人的時候,立刻萌生出了在他身上投資的念頭。

做出了這樣的決定後,呂不韋曾回家與他父親商量。他問父親:“我辛勤地勞作能夠獲得幾倍的利潤呢?”他的父親回答:“能獲得十倍的利潤。”呂不韋又問:“我要是做珠寶買賣能獲得幾倍的利潤呢?”他的父親回答:“能獲得百倍的利潤。”呂不韋接著問:“那我要幫助別人立一國之君,這又能贏幾倍利呢?”他父親回答道:“能贏無數的利啊!”呂不韋得出結論說:“看來,我現在努力耕田,也不見得能吃飽穿暖;而要是幫助立一國之君,那從中得到的益處可以傳之於後世。這種有大利可圖的事值得去嘗試啊。”從此,呂不韋棄商從政,開始了他大半生的政治生涯。

於是,呂不韋主動去拜訪異人,聲稱能叫異人的門庭擴大起來。異人認為他是開玩笑,待弄清來人的身份是個商人時,輕蔑地笑道:“你還是先光大你自己的門庭吧!”呂不韋對這樣的冷嘲熱諷並不在意,繼續說:“您有所不知,只有使您先發達了,我才能發達。”異人被他的話打動,忙請他坐下深談。接下來的一番談話,顯示了呂不韋的口舌之才。呂不韋說:“秦王現在老了,立的太子是安國君。而太子最寵愛華陽夫人,可是華陽夫人又沒有子嗣。現在您有二十多個兄弟,而您又排行中間,且得不到寵幸,還長期在敵國做人質。一旦大王去世,安國君做了秦王,請問您哪有機會去爭做太子呢?”他的一句話說到異人的心坎裡去了。

他忙問呂不韋:“那可怎麼辦?”呂不韋說:“現在有能力左右立繼承人的只有華陽夫人。我雖然也不是很富裕,但我願意拿出千金,替您去遊說,幫您成為秦國的繼承人。”異人聽了這話真是喜出望外,連忙向呂不韋許諾:“如果能夠做到,我當秦王后,一定把秦國分一半給你,與你共同治理。”呂不韋要的就是這句話。商人總是唯利是圖的。

呂不韋拿出五百金給異人,讓他廣交天下的諸侯賓客,而自己拿著剩下的五百金,購買了一批奇珍異寶,準備西遊秦國,遊說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呂不韋先是以異人的名義買通華陽夫人的姐姐,把用重金買來的奇珍異寶獻給華陽夫人,為異人在華陽夫人那裡留下好印象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呂不韋見到華陽夫人後,向夫人說異人非常賢德,還說異人在趙國做人質期間,把夫人當作自己的天,沒有一天不在思念安國君和華陽夫人,常常在思念中泣不成聲。華陽夫人聽了這樣的話當然非常高興,對異人又有了一個很好的印象。接著,呂不韋又勸說道:“女人得寵靠的是什麼,還不是因為她年輕貌美,但女人的容顏是最容易衰老的。一旦您年老色衰便會失寵,最好的辦法就是趁您現在受君王寵愛的時候立自己的兒子為太子。但是您又沒有子嗣,不如及早在安國君的眾公子中選一位合意的作為您的兒子。現在,異人十分賢德孝順,而他在敵國做人質,他的母親又不受寵。如果現在您把他認作您的兒子,並幫助他成為太子,在關鍵的時刻幫助了他,他當上了國君,自然不會忘記您對他的恩德,會終生感謝您。這樣一來,您的地位不也就保住了。”

呂不韋一開始就展現出他驚人的論辯能力,這也可能跟他從事的商人職業有關係。接著,為了鞏固這個結果,他又來到華陽夫人弟弟的住所,採用的手段和說服華陽夫人的辦法大同小異。

在呂不韋不停為異人遊說的過程中,兩人的關係也在逐漸升溫。一次,異人去呂不韋家中吃飯,在宴席間看到一個能歌善舞的美貌歌姬,一問,才知道是呂不韋寵愛的女人,叫趙姬。異人十分愛慕,求不韋割愛給他。於是,呂不韋就把她送給了異人。不久趙姬便生下一子,取名政。這就是後來的秦始皇

在異人回到秦國拜見華陽夫人過程中,為了令其討得華陽夫人的歡心,呂不韋也是下足了功夫,可謂是煞費苦心。因為華陽夫人是楚國人,所以在異人拜見華陽夫人的時候,呂不韋讓異人穿上楚人的衣服。果然,華陽夫人十分高興,認為異人很有心。會面之後,呂不韋就將異人改名為子楚。華陽夫人在安國君面前極力推薦異人,讓他來做王位的繼承人。枕邊風還是很厲害的。終於,安國君同意把異人立為太子。

至此,呂不韋耗費了萬貫家財,費盡九牛二虎之力終於讓異人回到了秦國。異人也被立為太子。這也為異人以後成為秦國的君主,呂不韋成為秦王朝的開國功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後人在評價呂不韋的時候說他只是一個善於投機鑽營的商人,說的也對,但不是很全面。呂不韋確實是一個商人,靠著商人善於經營的頭腦,敢於冒風險。照現在的話來說,呂不韋是一個非常成功的風險投資家。他憑藉高投資,取得了高回報。同時,他也不僅限於是一個商人,他還是一個野心很大的政治家。他在當時已經是一個富商,擁有萬貫家財,但他的眼光要更為長遠,這些都為以後秦國的統一和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正因為他在政治上的不短視,秦國才會在他的輔助下取得了那樣輝煌的成就。從秦莊襄王元年(前249年)起,到秦王政十年(前237年)免職,呂不韋在秦國專權13年。而這一歷史階段,正是秦國軍威大振,統一戰爭取得決定性勝利的時期。應當說,秦實現統一,在呂不韋專權時就大勢已定。對於後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的秦王朝建立,呂不韋是當之無愧的奠基者之一。論其功業,呂不韋可以與商鞅並列。

位極人臣,奠定統一基礎

在呂不韋當政的13年(前250~前237)間,根據《史記》、《戰國策》、《呂氏春秋》及其他史書記載,他做了不少有利於秦國穩定、強大的事情。

秦在春秋初期還是一個文化落後的弱國,在秦穆公時雖然一度強盛,並列為五霸之一,但其勢力並沒有越過關中,不久又衰落下去。直到戰國時的商鞅變法之後,秦的國勢才迅速壯大起來。歷經惠王、武王、昭襄王、孝文王四世的武力征服,秦對山東六國已佔有很大優勢。商鞅變法時立有“計首授爵”、“尚首功”的政策,即在戰爭中以斬獲敵人首級的數量以賞軍功。這項政策對提高秦軍的戰鬥力,無疑會起到促進作用;而它的副作用也是明顯的,造成秦軍在戰爭中殺戮過重,乃至大屠殺的嚴重惡果。大屠殺引起了山東六國的驚恐和拼命抵抗,使秦在統一戰爭中遇到了極大的障礙。連坑殺趙卒四十萬的秦將白起也看到了大屠殺的嚴重後果,所以當昭襄王再次派他率兵攻打趙都邯鄲時,白起就堅不受命,力勸昭襄王不要出兵。

但秦昭襄王迷信武力,一意孤行,乃先後派王陵、鄭安平兩次伐趙,結果都是損兵折將大敗而歸。主帥鄭安平降趙。事實說明秦若不放棄“計首授爵”和“尚首功”的大屠殺政策,要想取得統一戰爭的勝利是不可能的。呂不韋當政期間,改弦更張,施行“王者之治”,提倡“義兵”。呂不韋所講的“義兵”,其“入於敵之境,則民知所庇矣,黔首知不死矣。至於國邑之交,不虐五穀,不掘墳墓,不伐樹木,不燒積聚,不焚室屋,不取六畜;得民虜奉而題歸之,以彰好惡;信與民期,以奪敵資”。“克其國,不及其民,獨誅所誅而矣。”“義兵”就是為民除害,而不擾民,更不亂殺人。這樣,“義兵至,則鄰國之民,歸之若流水,誅國之民,望之若父母,兵不接刃,而民服若化”。正由於呂不韋提倡“義兵”,放棄了“計首授爵”政策,在他當政的13年期間,除秦王政二年“麃公將卒攻卷,斬首三萬”外,再沒見大屠殺記錄。之後尉繚子繼續執行呂不韋的“義兵”政策,減少了統一戰爭中的阻力,使秦得以

勢如破竹而統一山東六國。

呂不韋的故事:門客三千人,政治不過是一筆買賣

古今中外所有國家在制定興國方略時,都有個收羅人才、重用人才的問題。戰國時期形成的養士之風,就是收羅人才、爭取人才的體現。呂不韋招致賓客三千,不僅僅是為了編一部《呂氏春秋》。司馬遷在《史記·秦始皇本紀》中,一語道破了其真實目的:“文信侯招致賓客遊土,欲以並天下。”呂不韋招致賓客遊士,包括編寫《呂氏春秋》在內,都是為統一天下服務的。事實上,呂不韋這一目的基本達到了,如提倡“義兵”扭轉了秦統一戰爭的形勢。呂不韋招致的賓客中有一位荀卿的高足上蔡人李斯,後來當上了秦始皇的廷尉、丞相。他實際是秦始皇統一六國政治路線和軍事戰略的執行人。據此而說呂不韋是秦始皇統一六國的奠基人是並不過分的。

關中是秦國的根據地,巴蜀是秦國的大後方。但關中地多鹼滷,糧食產量不高。四川在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之前也是地瘠民貧,而在呂不韋當政之初,又遇到連年災荒。秦王政三年,“歲大飢”。四年十月庚寅,“蝗蟲從東方來,蔽天。天下大疫”,人民生活十分困難。當務之急

是要解決糧食問題。鄭國渠、都江堰就是在這種背景下而修建的大型水利灌溉工程。鄭國渠興建於公元前246年(秦王政元年),鑿涇水為渠,長三百餘里,數年修成,能灌溉“澤鹵之地四百餘頃,收皆畝一鍾。於是關中為沃野,無凶年。秦以富強,卒並諸侯”。

據《華陽國志》記載,“秦孝文王以李冰為蜀守”。按孝文王即位僅三個月就病逝計,李冰修都江堰動作再快,也要在莊襄王即位後才能興工。這時呂不韋已為丞相。那就是說修建都江堰也是在呂不韋執政時期(都江堰在前230年完工,時呂不韋已死)。都江堰工程比鄭國渠還大,修成能灌溉三個郡,還可開發稻田。“於是蜀郡沃野千里,號為陸海,旱則引水浸潤,雨則杜塞水門,故記曰:水旱從人,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自鄭國渠、都江堰修成後,關中、四川才成為秦國的大糧倉,民食軍糧問題才得以解決,秦國的經濟實力才超過山東六國,為秦始皇統一天下奠定了雄厚的經濟基礎。

呂不韋的故事:門客三千人,政治不過是一筆買賣

呂不韋不僅關心水利事業,而且更關心農業生產的科學化。在《呂氏春秋》中有“上農”、“任地”、“辨土”、“審時”四篇文章專門講農業生產科學化的問題,對農業經營管理、土質的好壞、植物種植的疏密、耕種是否適時等問題,都進行了闡述和論證。已故著名歷史學家呂振羽先生對這四篇文章作過簡短而精闢的評論,認為這是“農業經營組織和生產技術最高水準的總結。他們所指出的較細密的農業經營辦法,不只對當時起了指導教育作用,而且其經營技術到今天也還廣泛地被應用”。

有了充足的水利灌溉條件,再加上農業生產科學化,秦的糧食產量迅速提高,達到畝產一鐘的高水平。據《漢語大辭典》所載《中國曆代衡制演變測算簡表》測算,秦時一石,相當於今30360克,合60.7市斤;一鍾約合今386市斤。這不僅在戰國七雄中是最高的畝產量,就是在當時世界各國中也居於領先地位。

呂不韋的故事:門客三千人,政治不過是一筆買賣

秦自商鞅變法後,一直以法家為政治指導思想。法家的法治及耕戰政策雖然對鞏固封建新興政權和秦國的富強起了積極作用,但其殘暴寡恩,對內的嚴刑峻法,對外大屠殺的負面作用已開始暴露,遭到秦國及山東六國人民的激烈反抗。呂不韋編著《呂氏春秋》就是要以一個新的思想體系來代替法家思想。由於《呂氏春秋》融會了儒、墨、道、法、兵、農、名、陰陽等各家學說,故被稱為“雜家”。但所謂雜家,並不是各家學說的“拼盤”和“雜湊”,而是在呂不韋的思想意圖指導下吸收各家之長而建立一個新的思想體系。《呂氏春秋》確實是呂不韋有計劃、有目的地採取各家學派有益的治國方略及其學術特長,而讓他的賓客集體完成的治國治世的指導書。其歷史觀、政治主張及各種科學文化知識在當時來說是先進的和切合實用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