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溟有鱼,化而成龙

北溟有鱼,化而成龙

去年春节前后,由吴子牛先生执导、成泰燊先生主演的古装历史剧《于成龙》,在中央电视台播出。这部开年大戏由于制作精良与剧情感人至深,引起不小轰动,刷新主流剧收视纪录。以至于许多80后、90后年轻人都说陪同家人观看,跟随剧情而感动至深。

很显然,这是一部廉政剧集。很长时间都未看电视剧的我,也抽空连续看了6集,确实很是精彩,不得不说是当下浮躁影视圈文化中的一股清流、一味清凉剂。关于电视剧,我这里即不多谈,现下网络方便,大家自己随时可以去搜索观看。而我近日也特意从《四库全书》中翻找出《于清端政书》阅读,可说收获不小。

于成龙,字北溟,号于山,清代山西永宁人。曾任广西罗成县知县、四川合州知州。后迁任湖广黄冈的知州,历任代理武昌知府,福建按察使,布政使、巡抚和总督、加兵部尚书、大学士等职,“清端”是其谥号,曾被康熙皇帝追赠为太子太保。于成龙在其二十多年的官场生涯中,曾三次被举“卓异”,以其卓越政绩和廉洁奉公的品性,深受百姓爱戴,被康熙皇帝赞誉“天下廉吏第一”。查询史料,康熙皇帝的原话是:“朕博采舆评,咸称于成龙实天下廉吏第一。”

于成龙,字北溟,很明显他的“字”是取自道家《庄子 逍遥游》的开篇名句:“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南冥者,天池也。”借用庄子的名句“北冥有鱼(于),其名为鲲”,我们也可把于成龙比作为一条金鳞大鱼,在其光辉灿烂的一生经历中,最终化而成龙。仅从此处我们便知,于成龙对道家庄子思想必是有所倾心与追慕的。

在山西省吕梁市有座乌崖山下有座安国寺,一般一提到于成龙之来处,便免不了与这座安国寺挂勾。为什么呢?据说,十五六岁未成名前的于成龙曾在安国寺素衣斋食、读书励志达六年之久。现如今,安国寺中还建有于成龙祠堂、于氏宗祠、于成龙读书楼。据寺中碑刻记载:“清端北溟公,少年读书其地,与寺僧纯天师朝夕讲论……我州名胜,山寺庙为最。先清端公肆业与此,凡所交游皆一时知名士。”因为碑刻是于成龙的孙子于准后来为纪念其祖父在安国寺读书经历所立,故可知此事当为真实不虚。翻读《于清端政书》,当中即有于成龙所作《自叹》诗一首,诗曰:“病体浑无力,闲愁谁与怜。炎凉悲二竖,狐蜮寄丹田。不愿上方剑,但持感应篇。小官缺养母,浮誉恼羣贤。久欲归林卧,岂为升斗牵。菩提垂慈训,真觉孽难湔。廉隅虽寻丈,光明即佛仙。隐微多玷垢,冥府不矜全。只谓堪瞒众,谁知难哄天。晨夕朝太岳,思结再生缘。轻脱敝衣裘,予将撇俗纒。秋风吹细雨,霹雳护青莲。”由此也可窥见于成龙的虔诚佛教信仰与佛学造诣。

古人说四十不惑,五十知天命,追思于成龙的一生,可谓是大器晚成的典型了。此前于成龙一直以前朝副榜贡生身份屡试落榜,直到顺治十八年,时年44岁的于成龙,不顾亲朋阻拦,抛妻别子,心怀“此行绝不以温饱为志,誓勿昧天理良心”之心胸抱负,毅然接受清朝政府委任,远行至在当时视为瘴疠蛮荒之地广西罗城县为县令。自此迈开了他功绩卓越、忧国忧民、敢于担当、廉政远播的一生官宦生涯。于成龙为官,一生清廉,力倡节俭,身体力行,故有半鸭知县、于青菜、于布衣之称。中国古人有“立德、立功、立言”三不朽之标准,为后世儒家所推崇。依于成龙一生行履而看,也可以说是儒家贤人之代表。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天下第一廉吏于成龙的一生实在是儒释道兼修,集儒释道文化、修养、心行于一生。反过来说,倘若没有儒释道文化的长时熏修、感染与信仰,也确实很难成就这样的一个于成龙。

在于成龙生前的文章中有这样一篇梦境文章,于成龙先生曾做了如下精彩的记录:“

《梦餐优昙花作(有引)》:余读书山寺时,梦餐优鉢罗花。即吟一句云:‘仙人赐我鉢罗花。’醒语纯天上人,检藏知鉢罗花,即优昙花也。因赋以志:‘优昙曾记梦中餐,山寺日高柏水寒。云绕佛龛常五色,香飘精舍比芝兰。生平未识金银气,偶尔轻抛麋鹿滩。四十年来魔障尽,好敎拂袖紫霞端。’”

“生平未识金银气,偶尔轻抛麋鹿滩。四十年来魔障尽,好敎拂袖紫霞端”,我认为此句可作为于成龙一生真实经历写照。虽然是写照,又何妨一场梦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