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两千年》第40期:韩信到底因何而死,只因挡了一个人的路

韩信之死在历史上也算是一桩悬案了。而刘邦之所以能背上滥杀功臣的罪名,很大原因也是来自于杀死韩信。那么韩信真的死于刘邦之手吗?韩信到底因何而死呢?韩信死于谋反?死于功高震主?死于伐功矜能?如今看来似乎也是疑点重重,那么韩信到底因何而死呢?我认为韩信应该是挡了一个人的路,所以才被处死。

《华夏两千年》第40期:韩信到底因何而死,只因挡了一个人的路

韩信之死

刘邦堵死韩信反叛之路,韩信绝无造反可能

翻阅《淮阴侯列传》我们可以看到,韩信被处死的罪名是勾结陈豨造反,证据则是家臣之弟的举报和韩信陈豨的对话,如今看来简直就是无稽之谈。且不说韩信和陈豨那段对话的真实性,毕竟由于陈豨史料实在少的可怜,难以查证。我们仅从当时的局势来简单分析一下。

第一,韩信此时手中根本无一兵一卒,凭什么在重兵驻守的长安为内应。

第二,韩信凭什么相信陈豨能够击败刘邦的主力部队,而且能够顺利打到长安来,两地之间的距离可并不短。

第三,韩信是怎么在刘邦和陈豨交战的时候,派人和陈豨取得联系的,实在令人费解。

《华夏两千年》第40期:韩信到底因何而死,只因挡了一个人的路

韩信

有人会说,即使韩信没有造反之实,却有造反之心。而理由则主要有三点:一是蒯通劝韩信自立,且城固之战时韩信确实没有奉命赶到,而是在刘邦承诺封地之后才率兵助阵的。二是收留项羽旧将钟离眜。

可城固之战距离韩信之死已经过去了七年,即使收留钟离眜(此事存疑,《史记》中钟离眜前后死了两次)之事也已经过去了五年。

《华夏两千年》第40期:韩信到底因何而死,只因挡了一个人的路

韩信

韩信的种种行为的确不是忠臣之举,也的确引起了刘邦的怀疑和防范,且最终导致刘邦完全堵死了韩信的反叛之路。城固之战后,刘邦不仅收回了韩信的兵权,在分封功臣的时候更是将其调离了根基之地,从齐国封到了楚国。且不说钟离眜的死亡疑点,就算韩信收留了钟离眜,最终也导致韩信的楚王被废,最终变成了散居长安的淮阴侯。

此时的韩信无兵无将,又远离根基之地,根本就没有造反的能力。而且,刘邦此时并无杀韩信的任何迹象,韩信又何必在毫无成功希望的情况下造反?仅为支援陈豨吗?实在说不过去。

功高震主不止韩信,为何韩信独死

韩信因功高震主被杀似乎也说得过去,但当时汉初的大功臣可不止韩信一个,为何独独韩信被杀呢?

或许有人会说,那是因为张良知道急流勇退,萧何以自污保命,吕泽因公战死,所以才杀了韩信。

《华夏两千年》第40期:韩信到底因何而死,只因挡了一个人的路

张良

可是我们再看看当时的情况,韩信已经被废为淮阴侯,且没有任何封地,在长安散居,唯一的工作就是和张良修兵书,难道韩信还有威胁吗?

吕泽已经战死就不说了,以家乡为封地的张良威胁难道不比韩信威胁大?既贪财且依旧为官的萧何难道不比韩信威胁大?

《华夏两千年》第40期:韩信到底因何而死,只因挡了一个人的路

萧何

就算韩信军事实力突出,那也得他有兵啊,没有兵的韩信还能功高震主吗?还能威胁到汉朝统治吗?

伐功矜能是有,但绝不至死

《史书》中记载,在被废为淮阴侯后,韩信“由此日夜怨望,居常鞅鞅”,且经常称病不上朝,平定陈豨叛乱韩信也是已生病为由没去。

这能说明韩信伐功矜能吗?这怎么看都像是在耍性子,是对于王位被废而耿耿于怀,对于刘邦的猜忌极度不满的一种表现。而从史书记载来看,刘邦对韩信这种表现似乎能够理解,并未有任何处罚。

《华夏两千年》第40期:韩信到底因何而死,只因挡了一个人的路

韩信和刘邦

再说到“韩信将兵多多益善”这个典故,有人认为这是韩信恃才傲物的一种表现。可小编在看了前后记载之后,感觉这更像是两个老朋友在聊天时候的互相挖苦。

刘邦或许对韩信的种种行为不满,但以他的性格来讲,这些应该都在承受范围之内,且韩信此时已经没有了造反的威胁,他肯定不会为此杀了韩信背上一个滥杀功臣的罪名。

杀死韩信的锅刘邦不能背

综上所述,刘邦并没有杀死韩信的动机,而从《淮阴侯列传》中的记载来看,刘邦在从代地战场赶回后,得知韩信已死,司马迁用了“且喜且怜之”这个形容词形容当时刘邦的心情。

高祖已从豨军来,至,见信死,且喜且怜之,问:“信死亦何言?”吕后曰:“信言恨不用蒯通计。”高祖曰:“是齐辩士也。”乃诏齐捕蒯通。蒯通至,上曰:“若教淮阴侯反乎?”对曰:“然,臣固教之。竖子不用臣之策,故令自夷於此。如彼竖子用臣之计,陛下安得而夷之乎!”上怒曰:“亨之。”通曰:“嗟乎,冤哉亨也!”上曰:“若教韩信反,何冤?”对曰:“秦之纲绝而维弛,山东大扰,异姓并起,英俊乌集。秦失其鹿,天下共逐之,於是高材疾足者先得焉。蹠之狗吠尧,尧非不仁,狗因吠非其主。当是时,臣唯独知韩信,非知陛下也。且天下锐精持锋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又可尽亨之邪?”高帝曰:“置之。”乃释通之罪。(《淮阴侯列传》)

刘邦的喜更像是一种喜出望外的表现,就是说刘邦对韩信的死并不知情,但对于他的死还是比较高兴的。而刘邦的怜自然是因为他知道韩信没有造反之心,对于一个功臣因这样的罪状被处死,刘邦是有些痛心和怜悯的。

我们再来看,韩信死前说了一句“恨不用蒯通计”,刘邦因此而提审了蒯通,但最终还是赦免了这个“教唆”韩信造反的人。这也足以说明,刘邦不相信韩信造反,更不用说以造反的罪名杀死韩信了。

韩信之死只是因为挡了一个人的路

韩信既然不是死于刘邦之手,那么便与此案的另一个人脱不了关系了,这个人便是吕后。司马迁对于吕后如此评价“吕后为人刚毅,佐高祖定天下,所诛大臣多吕后力”,足见司马迁也是认为杀功臣之事多为吕后所为。

那么吕后为什么杀韩信呢?原因就是韩信挡了她的路,或者说挡了她儿子刘盈的路。

《华夏两千年》第40期:韩信到底因何而死,只因挡了一个人的路

我们知道,在吕泽战死后,刘盈的太子之位开始逐渐不再稳固,刘邦的易储之心一直未曾熄灭,御史大夫周昌甚至因为坚决反对易储被发配去了赵地。

从当时形势来看,朝中大臣大多是支持立嫡立长的,功臣方面萧何无疑是站在吕后一边的,张良态度不明,但从他在吕后恳求下为其出谋划策来看,对于刘盈为太子也是持支持意见的。那么韩信的态度怎么样呢?

我怀疑正是韩信在这件事上的态度,才导致了吕后最终对其下杀心。此时吕后已经按照张良的计策请到了商山四皓,对于保住刘盈的太子之位有了相当把握。韩信的态度已经不重要,但其并未明确支持自己仍是吕后心中的一根刺,这对于太子刘盈日后施政,或者说对吕氏家族日后的发展是个威胁,再加上刘邦确实对韩信怀有防范之心,因此吕后最终下手除掉了这个隐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