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乾隆打准噶尔耗时70年,为什么左宗棠收复新疆只用了一年半?

Royal_往事随风


康乾时期打准噶尔用了70年,左宗棠只用了一年半,没有别的原因,主要是左宗棠太牛,他是不世出的天才。左宗棠有超乎常人的执行力,只要是他想干的事,没有干不成的。在他所处的那个年代,他就个遇佛杀佛、遇神杀神的人,谁也挡不住。


只是天才往往遭妒,木秀于林时周围的环境就会变得复杂而险恶。加上左宗棠个人性格的原因,使得他成为一个颇具争议的人物,影响了后世对他的评价。

即便是一百年之后,除了史学界对左宗棠还算公正以外,国人对左宗棠的评价一直不高。1975年,左宗棠家乡的农民为了修路把他的陵冢毁坏,把他本人抛尸荒野。当时挖坟的人惊讶于这个号称地主阶级的最高代表除了一身一品大员的袍服和黄马褂之外没有任何随葬品。上个世纪80年代,有电视台拍摄电视剧《左宗棠》临近播出时被叫停,原因据说他是破坏民族团结的刽子手。

很多人都说左宗棠收复新疆顺利是因为阿古柏与噶尔丹相比过于弱小,左宗棠的武器装备过于精良等,这其实是在贬低左宗棠。

其实,康熙至乾隆年间对准噶尔的战争之所以费时70年是有原因的,要做具体分析,不是一句准噶尔太强大就可以概括的。通常我们说清廷对准噶尔的战争实际上是指对噶尔丹、策妄阿拉布坦、策零敦多布、噶尔丹策零等四个人的战争。这四个人中,噶尔丹是叛乱的肇始者,策妄阿拉布坦和策零敦多布是兄弟,也是噶尔丹的侄子,噶尔丹死后,策妄阿拉布坦是准噶尔汗的继承者,而噶尔丹策零则是策妄阿拉布坦的儿子,末代准噶尔汗。

这四个人中,噶尔丹的名气最大,以至于现在许多人一提起与准噶尔的战争都理解成对噶尔丹的战争了。实际上,噶尔丹与他后世的两个侄子和一个侄孙相比是小巫见大巫。噶尔丹之所以有名是电视剧的作用,当然他也不平凡,他是准噶尔汗国的开创者。虽然噶尔丹也在开疆拓土,但准噶尔真正的强大是在策妄阿拉布坦手里。我们现在所说的准噶尔最强大时的四百多万平方公里领土、五百多万人口的准噶尔是在策妄阿拉布坦晚年和噶尔丹策零登上大位的年代,距噶尔丹死已经五十多年了。

清廷方面实际上一直没有打算要彻底灭掉准噶尔。漠西卫拉特在今天的新疆、青海、外蒙古、俄罗斯和哈萨克斯坦一带,灭了这个那个又起来,最好的办法不是灭掉而是令其臣服。康熙朝打败噶尔丹靠的是策妄阿拉布坦兄弟,朝廷为了挖噶尔丹墙角,不得不大力扶持策妄阿拉布坦。但没有想到策妄比噶尔丹还要难缠。雍乾两朝打打停停,朝廷的耐心一点一点被打磨,最后到乾隆才痛下决心灭掉准噶尔。这中间的朝廷的战略方向经过多次调整,从平叛、安抚再到平叛,多次反复,如此才花费了70年。

而左宗棠平西域则是一气呵成、一蹴而就。

在此之前,由于太平天国动乱,东南糜烂,朝廷无暇西顾,以至于从同治初年开始,整个西北地区加速突厥化,穆斯林人口大量涌入,与原住的汉、蒙人口发生了剧烈的冲突。从1862年(同治元年)至1873年(同治十三年),陕甘地区有二千万汉人被屠杀。同时,在沙俄、英国和奥斯曼土耳其支持下的阿古柏在1863年(同治二年)侵入新疆,建立哲德沙尔汗国。阿古柏的势力肯定比当年的噶尔丹强大,他不仅率领着浩罕汗国的全部军队,还有三个帝国主义大国的金钱和武器的支持。差不多同一时期,沙俄蚕食中国领土,占领了伊犁地区。

所以,1866年(同治五年)左宗棠奉命出任陕甘总督赴西北平回乱时,他面临的实际上是三个使命:1.平陕甘回乱。2.灭阿古柏,维护祖国统一。3.收回伊犁。出发时左宗棠还不知道有收回伊犁一说,他以后回收伊犁的行动实际上是对曾纪泽在俄国谈判的最大支持。

此前,朝廷已经派出了胜保和多隆阿在陕甘地区用兵。胜保是个骄兵悍将,根本不服调遣。多隆阿倒是能打,但在攻盩厔时战死。

与康乾时打准噶尔时的举国之力不同,这个时候左宗棠征西,朝廷一分钱不给,全部都要左宗棠自筹。自筹的途径有两条,一是各省协饷,再就是借洋债。各省协饷的意思与财政拨款不同,是要将领与各省的督抚协商解决,各省能出多少钱要看左宗棠与各省督抚的关系,实际上也是全凭良心,没有硬性规定。而且,由于缺乏约束,弹性很大。往往这边已经开打,士兵饿着肚子等着弹药和粮草,那边还没有谈妥出多少钱。洋债则由杭州富商胡雪岩坐镇上海,向驻中国的外资银行借款,拿到钱后直接采购枪炮子弹和被服药品,再转运到前线。其实,战争经费的金融化是一种非常先进的筹集军费的手段,在欧洲早年的海外殖民战争中很常见。左宗棠无师自通,实际上也是死棋肚里出仙着的无奈之举。

左宗棠征西,一共用了一亿一千万两白银。其中,六千万两白银用在了陕甘,五千万两用在了新疆。与平定太平天国和后来的甲午战争相比,这一次是花钱最少的。军费的拮据决定了西北用兵必须速战速决,否则于国于民都受不了。

左宗棠办事,绝不拖泥带水。他仔细计算每月的开支,一切以西征为要。当时协饷最要紧的省份是安徽、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广东。

除了两江总督曾国藩全力支持以外,其它地方都要他自己操心。为了协饷方便,他强势向朝廷请求将这些省份的巡抚换上他的心腹。朝廷知道他的个性,不得不迁就他。当时的广东巡抚是他的儿女亲家郭嵩焘,而郭是与他虽是老朋友,但已经做大了,平时并不怎么买他的帐。他一咬牙不惜霸王硬上弓,昧着良心把郭嵩焘拉下马,换上了他的心腹蒋毅沣。为此,左宗棠的女儿埋怨了他一辈子,郭嵩焘到老也没有原谅他。

左宗棠借洋债也开创了中国银团贷款的先河。当时列强在中国都设有银行,但有各自的利益划分,以往中国地方举债,都是一对一谈判,各家银行通过各自的人脉,贿赂公行,中饱私囊。而这些灰色支出则羊毛出在羊身上,导致洋债利息居高不下。左宗棠与胡雪岩设计,将所有银行都约到一起谈,相当于拍卖。各家银行迫于压力,不得不联手以较低利息放贷。

左宗棠打仗稳准狠,从来不打无把握之仗。与曾国藩不同,左宗棠虽然是一介书生,但一生没有打过败仗。在新疆与阿古柏的战争中,左宗棠命亲兵抬着一口棺材,每次冲锋时,棺材都跟随着他冲在前面,其气势恢宏,往往令敌人闻风丧胆,不战自溃。同时,左宗棠是个有战略格局的政治家,在平定叛乱的同时又非常注意长治久安。在多隆阿平陕甘回乱的阶段,一味嗜杀,回民往往除了死拼之外没有别的出路。左宗棠提出“不分回汉只问匪良”,有效地区分了叛乱分子和普通民众的区别。他还大肆招降,金积堡之战中招降回民领袖马化龙,后者在入疆平定阿古柏的战争中发挥了很大作用。入疆后,左宗棠曾经把陕甘总督行营设在乌鲁木齐等地,向朝廷建议设置新疆行省,军垦屯田。虽然西域屯田在西汉时就见于史籍,但具体的实施办法是源自于左宗棠。

左宗棠西征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平陕甘,以金积堡之战为标志,历时两年肃清陕甘全境。第二阶段是平阿古柏,这个阶段是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攻坚战,历时一年零九个月。第三阶段是收复伊犁。这个阶段以武力威慑为主,陈兵边境,蓄势待发,辅以小规模战斗。最后迫使沙俄改约,在非常不利于中国的情况下收回了伊犁。

左宗棠平西域,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可以说,没有左宗棠,西北的广大地区很可能就不是中国领土了。所以,无论处于何种意识形态,中国人都不能忘了左宗棠。


国史馆



准噶尔汗国在今天的教科书中一笔带过,给人感觉只是一方割据势力,其实真实的准噶尔存国近百年,巅峰时期拥有700万领土,相当于今天的大半个中国了,崛起于康熙帝时期,与清朝算是同样崛起时间,并且意图染指中原,逼的康熙帝御驾亲征,才击败了噶尔丹率领的巅峰时期准噶尔大军,就这样之后准噶尔也是清朝心腹大患,僵持到乾隆年间,乾隆帝趁其内乱派遣大军才灭其国。

现在还有一种说法,同一时间段沙俄的彼得皇帝、清朝的康熙皇帝、准噶尔的葛尔丹被称为当时的三大帝,可见准噶尔之强。

至于为什么很多人认为准噶尔只是一方部落造反,因为史料上记载准噶尔对抗清朝是叛乱,而不是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史料上这样记载也是有一定渊源的,因为准噶尔部属于卫拉特蒙古的一支,而卫拉特部落盟主曾先在后金时代遣使归顺,后在清(后金于皇太极时代改名为清)入关以后,卫拉特各部落首领联名归顺清朝,所以被定义为叛乱,并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家对于准噶尔汗国真正实力的判断。



而左宗棠收复新疆之战,对手阿古柏只是中亚浩罕汗国的一方军事头目,趁着新疆动乱之际入侵,获得英国与沙俄支持,沙俄最后更直接,阿古柏占新疆大部,而伊犁等重地被沙俄所占据,说白了,阿古柏只是英国与沙俄两方扶持的割据势力,真正的麻烦是沙俄占据伊犁,这种扶持割据势力,当然好解决,而沙俄占据伊犁却不是那样好解决的,清庭交涉几年后,沙俄迫于左宗棠楚军之压力,才交还伊犁,退出新疆。

准噶尔存在近百年,巅峰时期700万领土,与清廷的战争,严格来说属于强国与强国的连绵战争,而阿古柏只能说是英国与沙俄试探性扶持的侵略割据势力,面对战斗力强悍的左宗棠之楚军,当然坚持不了多久。

在这里加几句话外之题,民族英雄左宗棠,清末鹰派,没有他今天的中国版图还犹未可知,感谢左公,高风亮节,我辈之楷模。




个人见解,谢谢观看,更多精彩动动小手点个关注~


宋安之


一直以来满清都是凭借着汉人在狐假虎威,当时的俄罗斯就是根本不了解情况,怕的都是清朝那一两亿的汉人,而不是那上千万的满人。

为什么康熙打俄罗斯的时候,俄罗斯就败了呢?因为康熙打俄罗斯的时候,俄罗斯不知道清朝的套路,俄罗斯打听清楚了清朝的情况,被一亿多人口吓到了,而且俄罗斯并没有失败,不然康熙也不体会割地签署尼布楚条约了。

为什么康熙乾隆打准格尔这么费劲,因为准格尔很清楚清朝的套路很清楚汉人是不会参加战争的!所以人家根本不鸟满清朝廷。

左宗棠打准格尔为什么这么简单!!因为那个时候下面的满汉两族融合的已经差不多了,军队里很多都是汉人,晚清时期人口有两三亿,准格尔算个毛线!!


四季如秋冬


所有的回答都太冗长了,唯一原因就是左宗棠时代的清军武器装备已经是全热兵器了,而且是全世界最先进的,碾压叛军。不仅如此,冯子才镇南关胖揍法国人,原因也是如此。

为什么我们不知道?因为政治!每次大胜后给朝廷的战报都在强调敌人多强大,我们胜得多不容易,只有这样才能要来更多经费。

为什么这么牛逼大清还是亡了?也是因为政治!淮军集团想的很明白,跟列强硬拼未必不能赢,问题是赢了之后削弱了自己,在朝廷上就没什么话语权了,比如平壤和日本人的对阵。要是消极抵抗,朝廷没了淮军还是淮军,还是说了算,这个世界是讲实力的。大清亡了,之后说了算的果然是淮军一脉相承的北洋系。


等风来Ranger


准噶尔是一个成熟的政权而并非我们传统印象中的地方叛乱武装。他被称之为最后的游牧帝国。

清准战争是两个帝国的生死之战,刚刚入关取代明朝的清朝与刚刚统一蒙古各部的卫拉特蒙古帝国的一场血战,其战争目的都是消灭对方,两个帝国都是上升期,其高潮就是1696年的昭莫多之战,两边的最高级大佬分别亲自上阵。准噶尔汗噶尔丹亲帅军队东征喀尔喀蒙古,喀尔喀向清庭求援,清帝康熙御驾亲征,率大军在召莫多和准噶尔军队展开激战,最终准噶尔一方战败,其主力被歼灭,统帅噶尔丹狼狈逃窜,这是清朝历史上唯一一次皇帝御驾亲征的军事行动。整个清准战争延续70多年,最后在以乾隆屠杀掉了准噶尔的所有民众而结束,战争的结束意味着准噶尔的灭亡。

清军收复新疆是一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反侵略战争,奥斯曼的小弟阿古柏在俄国人的怂恿下侵略新疆,清王朝出于维护领土作战,目的是把阿古柏赶出去,所以全局其实是在主场作战,而浩罕的实力跟准噶尔不是一个级别的,所以也就gg了。


扣毛


康乾打准噶尔耗时70年,那是因为准噶尔当时已在新疆地位稳固,当然,最主要的还是清军未尽全力去打。作为湖南人,我这里想着重说说左公收复新疆的事,我们不应该忘了这段近代史诗般的历史。

左宗棠当初不顾李鸿章反对,力排众议,才获得清朝支持他收复新疆,他用一年时间筹措军饷,积极练军,因考虑国库也不富裕,他精打细算想尽办法给国家省钱,最终向朝廷申报了1000万两军费,但不知利害的朝廷东凑西凑只给了他500万两,其余的钱让他自己去借!因为到处借钱,左宗棠也被搞得倾家荡产,光这种爱国精神都让我们后人为之肃然起敬。当然这里也得感谢爱国商人胡雪岩的康慨解囊。


光绪元年(1875年)左宗棠抬棺出征,这种视死如归的气慨,再加上湘军的勇猛这时早己闻名天下,而阿古柏的军队大都是回民叛乱之军,战斗力也不强,同时沙俄与英国也各怀鬼胎,所以阿古柏早已闻风丧胆了。


左宗棠根据敌我情况和新疆地区的地理条件,制订了缓进急战、先北后南的战略方针,并花了近两年时间筹集军饷、采运军粮、整顿军队、改善装备,完成了收复新疆的作战准备。试问,这样一支士气高昂,勇猛无敌的军队岂有不快速收复新疆之理?如果甲午中日战争中中方军队有这种士气,估计历史得改写了。



湘平古珍邮馆


用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灭准噶尔与左宗棠收复新疆做对比,其实是不公平的。因为准噶尔汗国和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完全不是一回事,后者要弱的多。另外清朝方面,康雍乾三代和左宗棠对于收复新疆的思路,也是不一样的。

在历史教科书上,用“平定准噶尔

”在形容清朝与准噶尔的战争,仿佛准噶尔就是一伙叛军,清军只是去平叛。但其实康雍乾三代与准噶尔的战争,是一场灭国级的战争,难度极大。首先说说清朝前期的形势。在很多人的印象里面,清朝的领土是这样的→

但其实在康熙前期,清朝领土是这样的→




在康熙前期,西藏和外蒙是半独立状态,关内也是年年战争。噶尔丹起兵之前,康熙刚刚打完三藩之乱。还没消停几年,又跟沙俄在雅克萨打了一仗。无论是内政还是外患的压力都不小。

而当时的准噶尔汗国,属于上升期,势力非常大,控制了将近四百多万平方公里的领土。并且准噶尔士兵的素质也是异常彪悍!他们春秋季节在外游猎,夏冬两季则进行军事训练,等于一年四季都在锻炼军事技能。而且准噶尔还得到了沙俄的武装支持,在武器装备方面比清军要先进。

乌兰布通大战之前,清军曾经派出过一支两万人的轻装步骑兵迎战准噶尔,结果两万清军被两万准噶尔军打的全军覆灭。两个统帅一个被杀,一个落荒而逃。消息传回北京后,满朝文武都劝康熙,不要跟噶尔丹开战了,应该休书求和……

其后康熙皇帝力排众议,顶着压力,集结了十万人马,其中辅兵和后勤军队占一半,真正的战斗士兵约

五万。这五万清军在乌兰布通与噶尔丹的三万人马进行会战。双方先是用火炮互轰,后来又用火枪对射,战至最后,直接拔刀互砍。三万准噶尔士兵跟五万清军硬是打了一整天,最终以准噶尔军弹药耗尽,噶尔丹撤退告终,打了一个平手

在之后,康熙采用远交近攻的办法,先拉拢噶尔丹的侄子策妄阿拉赞布坦,助他抄了噶尔丹的老巢,导致噶尔丹回不了准噶尔。后来在昭莫多大战后,噶尔丹兵败自杀。清朝与准噶尔的纠葛告一段落。

在当时,康熙还没有灭准噶尔的打算。一方面是因为新疆太远了,清廷的后勤补给能力还不行;另一方面,策妄阿拉赞布坦跟康熙一同灭噶尔丹,双方关系还不错;第三,噶尔丹的三万人马在没有后勤的前提下,能跟清军十万人硬钢,战斗力太彪悍了,康熙也没有把握能够灭准噶尔。所以收复准噶尔的计划,就因此搁置了一段时间。

从噶尔丹死后,清朝与准噶尔维持了二十年的和平。一直到康熙晚年,策妄阿拉赞布坦入侵西藏,双方才再次开战。这一次,清军又是被当头一棒。在西藏那曲,一万多清军和七八万民夫被准噶尔全歼。后来康熙委任十四阿哥胤禵为大将军王,才驱逐了准噶尔军。

当时胤禵有进攻准噶尔的计划,并且呈报给了康熙,只不过介于国力,康熙没有批准



雍正继位之后,清朝才第一次有了灭掉准噶尔的计划。

当时清军的计划是,修城,慢慢蚕食准噶尔的领土。直到蚕食到准噶尔腹地后,再发动灭国级的战争,一举灭掉准噶尔。这个计划,最初执行的都还不错,但是当时担任北路清军统帅的傅尔丹轻敌冒进,导致一万多精锐八旗兵在和通泊被准噶尔歼灭。蚕食计划被搁浅,灭掉准噶尔的计划也无限推迟。

后来清军反杀了一次准噶尔,双方议和。当时雍正认为,灭准噶尔还不是时候,于是灭准噶尔的计划又延迟了二十多年

乾隆二十年之后,准噶尔内部为了争夺大汗之位,爆发了内讧。乾隆皇帝乘此机会,以五万大军直攻伊犁,灭掉了准噶尔。但是乾隆灭准噶尔,也是建立在康熙和雍正替他打好的基础之上的

在乾隆出兵之前,清军按照既定的计划,已经蚕食到了新疆腹地,并且控制了北疆,可以从东面和北面对准噶尔两面夹击。这个战略上的优势,是从康熙时期开始构筑的。



因此可以这么说,清朝灭准噶尔,不亚于元朝灭南宋,不仅对军事实力是考验,对清朝的财政也是巨大的压力。准噶尔汗国作为当时中亚最大的势力,清朝花费了六十多年才灭掉,是很正常的。沙俄吞并哈萨克汗国也花了几十年时间,能说沙俄不强么?只能说当时的准噶尔和哈萨克的国力犹存,不是那么容易就能灭掉的。

至于阿古柏建立的哲德沙尔汗国,跟准噶尔汗国在实力上,完全不是一个量级。

首先,阿古柏是外来政权,当年到新疆的时候身边才五十个侍卫,他是凭借新疆当时动荡不安,利用宗教因素和英俄的支持,才占据了大半个新疆。因此阿古柏其实就是个暴发户,而准噶尔的首领绰罗斯家族,则来自蒙古汗国的斡亦剌惕部,根基深厚。并且阿古柏在新疆的统治很残暴,当地的维族人和蒙古人都十分恨他。这一点跟准噶尔人誓死效忠部落大汗,与清军死战到底,是不太一样的。



其次,阿古柏的实力不如准噶尔。哲德沙尔汗国的疆域,最大的时候也没有完全占领新疆地区。而准噶尔汗国则是称霸中亚!势力还延伸到了外蒙和西藏。左宗棠当年收复新疆时,态势和乾隆灭准噶尔是一样的。简单点说,康熙当年是从内蒙古一步一步的反攻,中间加上雍正的努力,到了乾隆时期才蚕食到了新疆,并乘准噶尔内乱之际,灭了准噶尔。左宗棠则是直接出兵新疆,直接从北疆进攻阿古柏,难度小很多。

第三、左宗棠的部队装备精良。左宗棠的七万楚军,全部都是精锐之师。沙俄曾经派过一支考察队在兰州摸左宗棠的底。结果亲眼见到左宗棠麾下西征军的主力后,连沙俄也大吃一惊了:这支清军拥有大量欧洲最先进的火器及国内的仿造品。其中最精锐的刘锦棠所部,拥有的各种欧洲新式来复枪比士兵还多,根本不用考虑武器的问题。而康雍乾三代的清军,在装备上,无论是火炮还是火枪,就一直落后于准噶尔。

第四、左宗棠解决了后勤问题。这一点,是困扰康熙、雍正、乾隆爷孙三代的一大痛点。当年十四阿哥主张进军新疆,就是因为后勤压力才放弃的。后来乾隆为了解决后勤压力,派绿营兵在新疆屯田,解决了一部分粮草压力。再后来乾隆出兵时,仍然有人以后勤压力为借口阻挠出兵,满朝文武只有傅恒支持乾隆灭准噶尔的决议。最后是乾隆力排众议出兵,这才得以收复新疆。




那么左宗棠是怎么解决后勤压力的呢?其实就是“后勤外包”。

左宗棠在出兵之前,大概的算过,他率领的七万大军,每年需要饷银约六百万两,外加出关运粮的经费,实际开销在八百万两左右。而且这个数字还只是正常的开支,其他诸如整编军队、汰弱留强所需要的补偿费,士兵回到原籍的路费等等,都还没有算。而当时清政府的财政极为紊乱,国库空虚。只能给左宗棠拨付五百万两的军费

为了收复新疆,左宗棠委托胡雪岩向欧洲列强借款。这在当时是奇闻,堂堂天朝大国还要靠跟洋人借钱才能打仗,丢死人了。不过左宗棠不在乎,他认定这和西征收复失地相比,还是收复新疆更重要,面子什么的,是靠实力争取来的。不借钱倒是有面子了,但是160万平方公里的新疆也丢了。

借到钱后,左宗棠没有采用传统的后勤供应模式,也就是靠关内运粮食。他再次创造性的通过俄罗斯商人采粮,即将清军的后勤采购和军粮运输的艰巨任务承包给了俄罗斯商人

(实际是沙俄陆军的一名上尉)。而这个俄罗斯商人也确实帮助左宗棠解决了运粮问题,前后共采购和运输1500万斤粮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清军粮食转运的困难。

最终在解决了粮食问题后,清军很快就消灭了阿古柏的割据势力,收复了大部分的失地。又通过谈判,从沙俄手中要回了伊犁河谷。基本收复了新疆。

总的来说,康雍乾爷孙三代打准噶尔,是在砸硬核桃,难度极大。左宗棠收复新疆,虽然也很难,但是阿古柏远不如准噶尔实力强。并且左宗棠善于变通,克服了很多的难题,最终维护了祖国的领土完整。


Mer86


左宗棠收复新疆是去清除一片固定国土上的一个伪政权,作战范围大概是100万平方公里。而清初的准噶尔则是一个高度机动的庞大反叛集团,其活动范围前后达到700多万平方公里。所以,康熙乾隆打准噶尔跟汉唐打匈奴、突厥等游牧民族一样,难度不在于战斗,而在于寻找。

1690年7月,康熙调动10万大军亲征准噶尔,在乌兰布通(今内蒙古翁牛特旗附近)找到噶尔丹后将其击败,但噶尔丹随即渡沙拉木伦河北撤,一直撤到境外,与清军脱离接触。1696年2月,康熙再次调集10万大军第二次亲征准噶尔,并在昭莫多(今蒙古国首都附近)设伏击败噶尔丹,但噶尔丹依然逃脱。

次年,康熙第三次亲征虽然迫使噶尔丹自杀,但新任准噶尔汗策妄阿拉布坦仍然是与清廷时战时和,西北边疆问题又走回到汉唐时期的老路。直到1757年,乾隆趁着噶尔丹内讧分裂的机会,才最终解决了准噶尔部的叛乱问题。

应该说消灭有生力量要比收复失地更难,如果准噶尔和康熙双方一上来就决战,康熙用不到三次亲征,一次亲征就能解决。

相比之下,后来侵占新疆的阿古柏则是急切想在当地建立一个独立的政权。那么左宗棠大军进疆,所需要做的事情只有两件:一件是收复阿古柏侵占的城镇,另一件是恢复清廷在当地的统治。至于是否需要交战,则更多是由敌方来选择,因为阿古柏可以选择逃回浩罕汗国。

很显然,这跟康雍、乾隆平定准噶尔有着根本性的不同,左宗棠的目标主要是城镇而不是敌军,主要是收复而不是歼敌。所以,即使阿古柏军队主动逃走退出新疆,那么从收复失地的角度来看,左宗棠也是成功的。而且,面对根基并不稳固的外来人阿古柏,一年半的时间也足够左宗棠大军扫荡天山南北。


读历见闻


阿古柏统治基础太薄弱,左宗棠自己也没料到西征会这么快结束。

准噶尔部是蒙古太师的驻地,大家对蒙古太师很陌生,但一说“也先”都很熟悉。电视剧、明史中“土木堡之变”的制造者。

也先的“瓦剌”是成吉思汗征服的“林中百姓”,由准噶尔、和硕特、杜尔伯特和土尔扈特四部组成。成吉思汗驾崩后,蒙古陷入了无尽的内讧。14世纪后,元朝势微,瓦剌就趁机崛起,在也先的率领下,瓦剌的势力达到顶峰,成为能够与黄金家族分庭抗礼的政权。

也先去世后,瓦剌也随之分崩离析。也先的嫡传准噶尔部首领始终试图恢复先人的荣光。与康熙打了一辈子的噶尔丹在父亲巴尔图珲台吉和兄长僧格的基础上,再次带领准噶尔部走向辉煌。

阿古柏在新疆建立的“哲德沙尔国”跟准噶尔比就是个草台班子。因为宗教的原因,中亚的浩罕国始终想将势力延伸至新疆。清初时中国国力强盛,他们只能制造点和卓反叛等,并不能掀起多大浪。

太平天国起义后,新疆也受影响,各族地方实权派和清政府留下的绿营兵打成一团,清政府无暇西顾,才给了浩罕国以可乘之机。

阿古柏带着和卓后裔和6个亡命徒来到新疆,打着宗教的名义,建立了政权。浩罕国被沙俄灭国后,一万多军人流亡到新疆,他们组成了阿古柏的统治基础。

阿古柏仰仗这一万多军人废掉了和卓后裔,建立了“哲德沙尔国”。为了安抚手下的浩罕军人,阿古柏在新疆实行落后的军事采邑制,简单地说新疆百姓都是浩罕军人封地的农奴。

新疆最早之前也是军事采邑制,但清朝初年被中央政府废除。新疆各族百姓获得自由身都上百年了,再让他们去当农奴是不可能的。阿古柏的统治是非常不稳定的,清军收复库尔勒时,城内百姓主动献出十万多斤粮食。阿克苏之战时“城内缠回十数万, 皆守城以待官军。”

同阿古柏的外族统治不同,准噶尔部首领虽不是黄金家族成员,但都是蒙古人认可的贵族。噶尔丹还有一个重量级的身份“温萨活佛”。他不仅是牧区地位最高的佛爷,还是藏区那两位高僧大德最重视的弟子。噶尔丹集王权与教权与一身,所以才能够迅速崛起。

阿古柏的军事才能、政治地位和宗教影响力根本没法和噶尔丹比,左宗棠大军一来,他只有落荒而逃的份。


史料不辑


阿古柏浩罕国这样的货色,如何能和准噶尔汗国相比?

我们先看一下准噶尔汗国和浩罕国的区别。

准噶尔汗国:

准噶尔是漠西蒙古的一支,漠西蒙古是瓦剌的后裔,长期占据西域地区。

1678年,准噶尔建立汗国,势力很快膨胀;噶尔丹夺得汗位后,先后击败卫特拉、叶尔土谢图等部,称雄西域。

1696年,噶尔丹兵败被杀,随后策妄阿拉布坦继位,准噶尔再次强大,随后占领西藏。此时准噶尔达到极盛,疆域北接额尔齐斯河、鄂毕河、叶尼塞河上游,南到西藏阿里地区,西包巴尔喀什湖,东至蒙古萨彦岭及色愣格河流域,极盛时达400多万平方公里。

浩罕国:

1710年,在今天的乌兹别克斯坦,浩罕国建立。浩罕国建立后,长期受到准噶尔汗国的打压, 被迫向准噶尔汗国纳贡。1760年,浩罕统治者额尔德尼曾归附中国,随后保持了长期的朝贡关系。

18世纪下半叶,浩罕汗国进入鼎盛期。疆域西北临咸海,东北扩展到巴尔喀什湖以南中国地区,南达喀拉提锦等山区领地。

通过两国对比,“静Yes”认为,二者根本就不是一个数量级,所以攻伐的难度也不是一个级别。

所以消灭准噶尔汗国的难度,要远远大于消灭浩罕国的难度。

另外,清朝和两个政权交战时期的内外环境也是不同的。

1、清朝面临的形势

从1644年清朝入关以来,清朝就面临着严重的内忧外患。

康熙继位后,平定三藩、收复宝岛,稳定了南部边疆。随后在1689年签订《尼布楚条约》稳定了东北的边界。但是,此时的中原地区,反清复明的起义此起彼伏,牵制了清朝大量的兵力。

而在北部,清朝在和准噶尔交战的同时,还要面临着漠北蒙古的问题,所以,清朝的压力很大,始终不能全身心地和准噶尔进行争夺。

从康熙时代到乾隆时期,清朝和准噶尔可以说是逐城逐地的争夺,先是漠北蒙古、然后是新疆东部,再然后是西藏、青海,可以,清朝面临的作战面南北跨度非常大,战线拉德太长,对于清朝而言,不能集中力量毕其功于一役。

而到左宗棠时代,虽然也是内忧外患,但是此时却是难得的平稳期,首先,太平天国和捻军起义已经平定,其次,清朝平定了伊斯兰教势力企图在西北和云南建国的企图,可以说,此时的清朝等到了难得的黄金时期,这为左宗棠出兵新疆提供了绝佳契机。

而且,此时的浩罕国占据的只是新疆大部,对西藏和漠北蒙古地区并没有涉及,因此左宗棠的作战跨度小,自然难度就低,而且,战线缩短,左宗棠可以集中兵力,一举消灭阿古柏势力。

2、清朝兵制变化

清朝的兵制,是在不断变化的。

从1605年努尔哈赤创立八旗制度开始,清朝的兵制就在不断变化中。

皇太极继位后,对八旗进行了改革,在满洲八旗基础上,加入了八旗蒙古军和八旗汉军,真正让八旗成为多兵种的强悍力量。

清军入关后,大量收罗前明旧部,将其编为绿营,负责各地的征战和治安。从此八旗和绿营成为清朝的主要作战力量。

但是,入关后的八旗迅速腐化,清朝统治者只能依靠绿营进行作战。康熙时期平定三藩的战役中,很多八旗子弟上不得马,拉不开弓,完全废物一个。所以,清朝不得不倚靠绿营奋勇作战。

在随后的征讨噶尔丹的乌兰木通战役和昭莫多战役中,除了借助蒙古军队外,绿营成为作战的主力。

但是,绿营也不是长盛不衰的,特别是随着作战频率的下降,绿营的素质也跟着水落船低。再加上地位低于八旗,干活多拿钱少,所以绿营的战斗力每况愈下。

到鸦片战争,绿营被揍得满地找牙。到1851年太平天国时期更过分,太平军只用了两年时间就打到南京城下,占据了半壁江山。

这样的不利条件下,主政的慈禧太后终于决定,允许汉族官僚组织团练,作为军队和太平天国作战,随后,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汉族官僚,纷纷组建了自己的武装。

因为八旗和绿营实在指望不上,所以在清朝晚期,团练成为清军的主要组成部分,承担着抵抗外来侵略和平定国内叛乱的重要职责。

而左宗棠1876年收复新疆的部队,是左宗棠组建的“楚军”。虽然都是湖南人,但左宗棠不同于曾国藩的湘军。

俗话说:“一个湖南省,半部近代史”,由此可知湖南在历史上的巨大贡献。此时的左宗棠,就是率领着一群湖南人,开启了收复新疆的大业。

相比于绿营,这些楚军作战积极性高。因为左宗棠作为封疆大吏,楚军的战绩更多地决定了左宗棠在朝中的话语权,而获得更多话语权的左宗棠更能提高楚军的待遇,这是一个互惠互利的过程,所以楚军的战斗力异常强悍。

所以,左宗棠能够风卷残云,迅速击败阿古柏集团,收复新疆,将六分之一的国土重新纳入祖国怀抱。

最后,附上一首左宗棠杨昌浚的一首《恭诵左公西行甘棠》:

大将筹边人未还,

湖湘子弟满天山。

新栽杨柳三千里,

引得春风度玉关。

左公千古!

多有疏漏,烦请斧正。

我是“静Yes”一枚酷爱历史的妹纸,期待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