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順風車事件背後,難道錯的僅僅是滴滴嗎?

滴滴順風車事件背後,難道錯的僅僅是滴滴嗎?

滴滴順風車時隔三個月,再一次站在了風口浪尖上,遭受公眾的質疑與批判。那麼面對如此惡性的事件,我們深層次做一個分析。

在男子案發前,有幾個跡象表明其存在違法犯罪的可能性:1.金融信用破產,債臺高築,且無力償還。2.搜索瀏覽“姦殺”等網頁新聞以及法律法規,有內心計劃。3.生活工作不順,屢遭創業失敗,有生活的挫敗感。那麼網貸平臺在此事件中扮演者什麼角色,我們需要深思?隨著“互聯網+”模式被廣泛認可,利用科學技術手段,去提升傳統行業的辦事效率,已經獲得社會實踐認可,同樣帶來了激烈的競爭環境以及難以監控的金融環境。

一個收入有限的人,竟然在56個貸款平臺申請成功,可見平臺在有關資料審核上明顯不夠嚴苛。裸貸事件讓很多花季少女最後淪為肉體把玩的傀儡,網絡投資平臺暴雷讓很多投資者最後血本無歸,同樣無節制的網貸讓犯罪嫌疑人最後無力償還?網貸平臺是鍾謀犯罪的慫恿者,而生活工作屢遭實在是心態扭曲催促者,犯罪計劃便開始計劃,或許瀏覽相關網站是他企圖在過往的時間裡,尋得一絲僥倖。

滴滴順風車事件背後,難道錯的僅僅是滴滴嗎?

那麼這些分析,難道僅僅是告訴我們網貸平臺罪無可赦?顯然不是,論語有言:存在即合理。網貸平臺的存在一定是迎合市場需求的,但金融體系的監管不夠以及網貸平臺過於寬鬆的政策,使得很多不理智之人,深陷網貸泥潭。所以,作為金融體系的一環,網貸平臺有責任為社會承擔更多的責任,加強平臺體制監管,對金融信用破產的用戶應該及時披露,且將信息對接到相應的互聯網平臺或者政府部門,將這類潛在“犯罪者”杜絕在網約車的“門檻”之外,防範於未然。

滴滴順風車事件背後,難道錯的僅僅是滴滴嗎?

到這時很多人就會說小編是在為滴滴辯解和公關?看看小編的粉絲,你就會發現我並不是什麼大V,這種可能性不存在。更重要的是下面我們要分析和批判一下此次事件的“主人公”-滴滴。

滴滴作為新三巨頭(TMD),從最初創立到市場培育,再到合併優步,最後實現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可謂風光無限。面對美團打車,高德順風車等新勢力的入侵,也毫不畏懼,而且越戰越勇。但萬萬沒想到被一次次的“順風車遇害事件”(對遇害事件過程不多做贅述)推到公眾的唾沫“長河裡”。 那麼滴滴究竟錯在哪裡?

1.疏忽的管理責任:順風車申請的管理有著嚴重的疏忽,審核機制不夠嚴苛,出現人車不符的現象。甚至違法犯罪人員,在發生交通事故,造成人員傷害的前提下,利用一定的手段仍然可以在平臺接單(鄭州空姐事件)。

2.用戶信息的洩露:滴滴在順風車加入了很多社交的功能,在順風車選擇接單前,可以看到乘客的性別、頭像、年齡以及興趣、所在行業等信息。

3.順風車模塊不受重視:滴滴出行是涵蓋出租車、專車、快車、順風車代駕及大巴等多項業務在內的一站式出行平臺,縱觀這些業務模塊,順風車出行僅僅佔滴滴出行的10%,從實質性來說,順風車的成與否並不會對公司整體造成影響,而社交功能以及“sexy”的號召,使得順風車缺失了,該有的嚴肅性。

當然以上三點在鄭州空姐事件後,滴滴順風車下線,並針對以上三點做了相應的整改,但遺憾的是,滴滴不具備防微杜漸的前瞻意識,或者說還是不夠重視“用戶人身安全”,在時隔三個月後遇害事件再次在距離鄭州1000多公里的溫州發生,同樣是順風車、同樣是漂亮的女性(漂亮是每個人的權利,不能成為某些人惡意語言攻擊的理由),只是不同的是作案時間以及方式。從微信轉賬的這個環節來說,我們可以呼應犯罪嫌疑人的債臺高築的現狀,也可以說明女孩從呼救到遇害其實是有一段時間的,也是救援的最佳時間,所以我們要繼續批判滴滴的幾宗罪。

一宗罪:踢皮球的滴滴客服。女孩向朋友發出了求救信息,好友立刻聯繫滴滴。但滴滴客服卻以客服隱私為由,拒絕提供信息,並將其推給了上級和相關工作人員,各種踢皮球。就連警方表明身份三次要信息,也遭到拒絕。可見滴滴在日常工作培訓中,並沒有吸取以往遇害事件的經驗教訓,缺失了對客服危機意識的培養。

二宗罪:缺失特殊情況緊急處理的預案。我們認可任何互聯網企業對用戶隱私的保護,但這只是相對而言的,騰訊為了保護用戶隱私不願告知轉錯賬用戶的聯繫方式,我們可以理解,當然支付寶表示不能。但在脆弱的生命面前,犯罪嫌疑人的隱私是不值得去保護的,包括警察在內的多人曾撥打客戶電話,毋庸置疑這是一件嚴重而緊急的情況,滴滴有特殊情況特殊處理的義務。

三宗罪:對用戶投訴視而不見。無論空姐事件還是溫州女孩遇害事件,司機在接單前都有遭到女性用戶的投訴,作為平臺單單通過電話溝通是很難了解事件的真實情況,且作為互聯網平臺應該更多保護消費者的權益,在用戶生命安全遭到威脅的時候,在獲取相應證據的情況下,及時處理平臺的毒瘤。而溫州女孩遇害的前一天,滴滴面對用戶林某的投訴,卻視而不見。倘若足夠重視,或許遇害事件就不會發生。

滴滴順風車事件背後,難道錯的僅僅是滴滴嗎?

那麼作為用戶的我們是否就沒有過錯?顯然不是,我們對已經發生的遇害事件,不夠重視,總是存在僥倖的心理,覺得自己的保護意識強,運氣好,不會遇上此類的事情。倘若我們吸取這些用生命留下的血淋淋的教訓,提升一下自己的防護意識,那麼很多事情是不是就可以被抹殺在萌芽的狀態裡了呢?

如果女孩在上車前拍下車牌號以及將司機的號碼(這基本常識,而且在打車時這類信息用戶都是可以看到的)一起發到群裡或者閨蜜,是否就可以減少了客服搪塞的最佳救援時間了呢?因為我們太相信這個社會,太不懂得保護自己,所以在悲劇發生後,只能求助於平臺,浪費了時間,失去了生命。

在互聯網+主導下的商業環境,我們希望互聯網企業注重的不單單是流量與數據,在資本的推動下,或許企業會變得更功利化,但我們不願意看到互聯網科技巨頭的誕生是建立在血淋淋的生命之上。社會的進步一定是需要互聯網平臺的推動的,他們減少了企業成本,為公眾生活帶來便捷,也活躍了市場經濟,並且創造了一個個新的概念。但在平臺快速成長的同時,請自省一下是否問心無愧?

如果滴滴拿出實質性的整改措施,你以後還會使用滴滴順風車嗎? (單選)
0
0%
0
0%
不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