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敗的「間諜」計劃:爲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在陝西省三原縣,農閒時節常會演出一些秦腔戲,其中一出頗為有名的戲叫《疲秦計》。戲中說的是戰國時期,一位叫鄭國的韓國水工說服秦統治者,引涇河水修建灌溉農田的水渠,使關中變為天下糧倉的故事。

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在那個諸侯混戰的時代,秦國為完成統一霸業,將矛頭指向鄰近的韓國。就在韓國將要滅亡的時刻,中國歷史轉折關頭的一場奇戰發生了,這場奇戰就是修建鄭國渠。

司馬遷在《史記》中對鄭國渠有明確記載,韓國水工鄭國來到秦國,說服當政者,在秦國境內的涇河瓠口一帶開渠引水,修建了這項工程。

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後人這樣描述這場特殊的戰爭:以大工程為彼此攻戰之計,可謂千古奇思;以大工程為彼此攻戰之器,可謂千古奇戰。富有戲劇性的是,這場奇戰的結局,卻是最初被韓國當作救命稻草的鄭國渠,恰恰又使韓國走向滅亡。鄭國開鑿的這條渠雖幾度湮廢,但二千多年來幾乎每個王朝都曾在其基礎上重新建設。直到今天,世代生活在這裡的人們仍在享用著渠水帶來的恩惠。

那麼兩千多年前,韓國為什麼把國家的命運維繫在一條水渠上?讓秦國修建鄭國渠本是“疲秦之計”,它又如何變成一條強秦之策?

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據記載,韓國從公元前403年立國到公元前246年的鄭國渠修建,共受到秦國較大進攻就有19次。從公元前265年開始,秦國每年都從韓國奪取土地。韓國就像秦國嘴邊的一塊肥肉,被一塊塊蠶食著。

公元前262年,秦軍取韓國重鎮野王,切斷了太行山上上黨通往新鄭的道路,逼迫韓投降。結果韓把上黨獻給趙國,引發了公元前260年的長平之戰,40萬趙軍被秦將白起活埋。

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公元前249年,韓國處於崩潰的邊緣。當時,韓軍戰鬥力也很強,有“強弓勁弩皆在韓出”、“天下寶劍韓為眾”的說法,然而,在強秦進攻下,韓國被真正打敗了,將士屍橫遍野、百姓四散流亡,景象十分悽慘。

面對強敵,即將亡國的韓惠王派出一個手無寸鐵的水利工程師鄭國,去說服秦國興修水利。在韓國看來,這是危難之際疲乏秦國,救亡圖存的好辦法。

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肩負拯救韓國命運的鄭國,在咸陽宮見到了秦國的主政者呂不韋,提出了修渠建議。當時秦王政年僅13歲,國家大政實際由相國呂不韋主持。商人出身、並非秦人的呂不韋一直希望做幾件大事來顯示治國才能,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

韓國的建議與呂不韋急於建功立業的想法不謀而合,呂不韋當年就組織力量開始修建鄭國渠。

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公元前246年,涇河邊成了當時中國最為壯觀的建設工地。當時修建者多達十萬人,鄭國則成為這項大工程的總負責人。

公元前236年,鄭國渠用了十年時間,終於修建成功。鄭國渠塵埃落定。人們看到了一個新的秦國,鄭國渠和都江堰一北一南遙相呼應,如同張開的兩翼,東方六國都處在其陰影之下,秦滅六國到了瓜熟蒂落的時候了。

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鄭國渠修建之後,關中成為天下糧倉。據史學家估計,鄭國渠灌溉的115萬畝良田,足以供應秦國60萬大軍的軍糧。

公元前230年,秦軍直指韓國。對這時的秦國來說,疲秦之計變成強秦之策。中國歷史上第一次大統一的最後決戰一拉開,韓國就灰飛煙滅了。鄭國渠建成15年後,秦滅六國,實現統一。

失敗的“間諜”計劃:為秦國獻上了天下糧倉

鄭國渠一直影響到中國最為強盛的漢唐兩王朝,因為鄭國渠的灌溉,關中富饒的物產供養著京師長安的億萬之口,漢唐盛世的國都呈現出歌舞昇平的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