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文|央行降准,會帶來哪些影響?

今天(10月07日)11點53分,央行宣佈:自2018年10月15日起,下調大型商業銀行、股份制商業銀行、城市商業銀行、非縣域農村商業銀行、外資銀行人民幣存款準備金率1%。這是年度金融市場又一重大事件。

本次降準所釋放的部分資金用於償還10月15日到期的約4500億元中期借貸便利(MLF),除去此部分,降準還可再釋放增量資金約7500億元。也就是說本次降準釋放的資金高達12000億。

本次定向降準的亮點有三:

一是降準的幅度很大,原來一般是0.5%,現在是1%。

二是國慶期間外圍股市普遍走低,預計對週一的A股產生很大影響,本次降準有對沖外圍利空之意。

三是9月份美聯儲加息,市場利率和國債收益率普遍走高,對人民幣匯率形成壓力。

降準是中國央行最致命的貨幣政策工具之一,幾乎等同於降息,當降準後商業銀行短時間內獲得大量的流動資金,並通過“降低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商業銀行法定準備金減少→商業銀行放貸能力增加→社會總貨幣量增加→貨幣擴張、經濟擴張”的方式影響全社會的投資、消費甚至出口,在目前銀行存款高基數的背景下,央行哪怕是降準僅有0.5%,對社會信用的擴張都是不可估量的。

其於此,央行對降準工具的作用往往慎之又慎,自2015年10月24日降準降息後,2016年、2017年央行從未使用過,但是進入2018年後,經濟形勢發生巨大的變化央行重啟降準工具,本次是年內第4次降準,這預示著什麼?

一、央行降準是什麼意思?

1、降準就是下調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居民或企業(假定為甲)平常在銀行(假定為銀行A)存錢需要開立存款賬戶,商業銀行在央行存錢同樣需要開立存款賬戶,與我們普通銀行存款不同的是,商業銀行在央行的存款具有強制性,一般分為法定存款準備金以及超額存款準備金,前者是法律規定商業銀行在央行的最低存款限額,後者是當商業銀行在央行存款中超過法定存款準備金的那部分資金。

舉個例子:

如果A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20%,如果甲在A銀行存入100塊人民幣,那麼銀行A最少需要將100塊×20%=20元人民幣存入央行的準備金賬戶,剩餘的80元才可以作為自己的流動資金。當然銀行A可以在央行準備金賬戶裡存入21元人民幣,那麼多出的21元(全部準備金)-20元為(法定存款準備金)=1元,就是A銀行的超額存款準備金。

2、央行降準的意思是下調商業銀行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比如原來是20%,現在降到了19%,那麼會發生什麼變化呢?

意味著銀行A的吸收的100元人民幣存款在央行最低繳存由20元降到了19元,換句話說銀行A可運用的流動性資金由原來的80元上升到了81元,很多小白老師的讀者要問了,僅僅增加了1塊錢不多啊?

但你要知道的是,2018年8月末中國人民幣存款餘額是175.24萬億元,如果即使只是降準0.5%,你知道意味著什麼嗎?本次降準後,央行負責人已經告訴你了本次降準釋放的流動性是12000億。

二、央行降準是如何創造貨幣的?

在這裡要特別說明了一下12000億並非是央行本次降準創造的最終貨幣,所謂流動性指的是商業銀行可運用的流動資金,即上面例子當中增加的1元人民幣,即增加的流動性;最終貨幣即社會上所有的錢(包括現金、居民存款、機構存款等),那麼本次降準創造了多少貨幣呢?

1、我們首先要明白創造貨幣的機理,上面的12000億央行降準創造的貨幣是通過商業銀行貨幣派生形式產生的,什麼意思?

回到上面的例子,甲在銀行A存款100元,收到甲的存款後,A將20元存入央行的存款準備金賬戶,那麼銀行A的資產與負債情況是這樣的:

在這裡有三個假定:1、銀行A只有存貸業務;2、銀行A在央行賬戶存款只有法定存款準備金;3、全部可用資金用於貸款。

但是我們都知道銀行的主要業務是存貸款,靠的是利差吃飯,現在有了80元的可用資金,如果僅僅存放自己的賬戶裡,既會造成資金的閒置,同時也不會創造任何利潤。一般來說,銀行A會將80元用於發放貸款,賺取更高的利息。

如果A銀行給客戶乙貸款,那麼銀行A的資產與負債變成如下:

通過上表我們可以發現,A銀行發放貸款的過程資產負債是沒有變化的,只是資產結構的變化“可用資金變為貸款”。那麼是怎麼創造貨幣的呢?當A銀行給客戶乙發放貸款後,80元會注入乙在B銀行開立的存款賬戶,即B銀行收到了乙80元的存款。和A銀行類似,B銀行將80元做如下處理:1、提出20%(16元)的存款準備金存入央行準備金賬戶;2、剩餘的64元給客戶丙發放貸款。那麼銀行B的資產負債如下:

當B銀行給客戶丙發放貸款後,64元會注入丙在C銀行開立的存款賬戶,即C銀行收到了丙64元的存款,C銀行和A、B銀行類似,C銀行將64元做如下處理:1、提出20%(12.8元)的存款準備金存入央行準備金賬戶;2、剩餘的51.2元給客戶丙發放貸款.......

看懂了嗎?

通過銀行體系貨幣派生的方式原來A的100元人民幣存款可以創造出的貨幣和信貸是:

存款=A銀行(100元)+B銀行(80元)+C銀行(64元)+D+E+......=500元

貸款=A銀行(80元)+B銀行(64元)+C+D+.......=400元

也就是說甲100元的存款可以創造出500元的存款+400元的貸款,在金融術語裡我們將100元稱為基礎貨幣,而500元÷100元=5就是貨幣乘數

2、那麼本次降準可以釋放多少貨幣?

A、我們首先要明白了一個概念,廣義貨幣(M2)是現金、居民存款、機構存款總和,基本可以理解為市場上總貨幣量;

B、廣義貨幣(M2)=基礎貨幣×貨幣乘數(1÷準備金率)

央行下調準備金率後,貨幣乘數會增加,但是基礎貨幣是不變的,最終廣義貨幣M2會增大。

C、數據顯示:2018年7月份中國大型存款類金融機構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15.5%左右,中小存款類金融機構是13.5%左右,綜合起來是15%左右(貨幣乘數是1÷15%≈6.67),本次降準1%後,綜合法定存款準備金率是14%左右(貨幣乘數是1÷14%≈7.14)。

D、下表就是央行的資產負債表,表中紅色方框處就是8月份的基礎貨幣總額(儲備貨幣)31.11萬億。

也就是說如果到目前(10月份)基礎貨幣維持不變,那麼:

新增廣義貨幣(M2)=基礎貨幣(31.11萬億)×貨幣乘數(7.14-6.67)≈14.62萬億

當然14.62萬億是理論上的數值,考慮到本次是定向降準而且沒有把超額準備金考慮在內,最後新增廣義貨幣(M2)肯定會折扣一些。

三、央行為什麼要降準呢?

1、最主要原因是經濟下行壓力大,數據顯示,8月份固定資產投資增速僅有5.3%,連續6個月創新低。降準是投放人民幣的一種,在“貨”不變的情況下增加“幣”,人們擔憂手上的“幣”貶值,從而追加投資、消費,刺激經濟。

2、中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偏高,2018年4月大型、中小型存款類金融機構的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分別是16%和14%,而國外多實行的是多層次的存款準備金制度,比如美國的準備金率在0-10%,日本的是0.05%到1.2%之間,歐洲期限長於兩年的存款,準備金要求為0%,印度的是4%。

法定存款準備金設立的目的有二:

A、為了防止銀行擠兌的發生,比如上面例子當中,甲在A銀行存款100元,A銀行如果全部用來放貸那麼一旦客戶甲急需用錢取現怎麼辦?這時候在央行當中的20元準備金就起穩定劑作用。

B、貨幣政策調控的需要,比如央行如果想收緊流動性,可以提高法定存款準備金率,反之就是降準備。

對於前者,後來的事實證明,存款準備金制度並不能真正杜絕銀行擠兌的事件發生,於是80年代後西方國家紛紛下調存款準備金率。

3、央行下調存款準備金率可以避免資金的閒置和浪費,商業銀行在央行裡的準備金本質上是央行借商業銀行的錢,利率1.62%,資金規模是31.11萬億左右。然而央行日常為了給市場補充資金,又頻繁通過逆回購、MLF等操作工具給商業銀行借錢,一年期MLF利率是3.3%左右,目前商業銀行等金融機構從央行的貸款大約是10.43萬億左右。

也就是說商業銀行本身有大量的錢在央行賬戶裡,卻還要借價格更高的錢來放貸,無形中增加的資金的成本。

4、降準有利於疏通貨幣傳導機制,原來央行主動向市場投放資金的主要方式是:通過逆回購、MLF等方式貸出資金,但是隻有一級交易商,即大型銀行才有資格從央行拿到錢,然後大型銀行再給中小銀行借錢,層層之間推高的資金的價格。

降準是全面的,一旦降準不僅大型銀行拿到錢,中小銀行也能受益,即降低了資金的價格,也有利於向實體經濟輸血。

四、美國的收緊銀根,然而中國卻降準,這意味著什麼?

聯儲最致命的貨幣政策工具是加息以及縮表,前者是讓美元更貴,後者是讓美元更少,自2015年以來,美聯儲已經加息了8次;而2017年10月開始的縮表,時隔有1年,預示著美國貨幣政策已經全面緊縮。

中國最寬鬆的貨幣政策工具是降息以及降準,前者是讓人民幣更便宜,後者是讓市場上的人民幣更多。中國目前的基準利率仍然維持在2015年的水平,沒有變化。但是今年以來央行已經4次降準。

中美貨幣政策一鬆一緊的結果就是可能導致資金外流,人民幣貶值,今年3月份以來人民幣兌美元匯率已經累計貶值超過6000點,為了防止人民幣貶值,對沖降準的影響,接下來央行可能:

1、減少MLF和逆回購的操作量,控制市場上的貨幣量。

2、可能適當加息,提高基準利率或者引導市場利率上行都是有可能的。

五、未來央行還會降準嗎?

可能性非常大,理由上面我已經說得很明白,但是時間不確定的,按照往常的經驗是重大的經濟、金融數據出爐以後,我的預計是今年央行還會有1次降準。

不過美聯儲宣佈加息或縮表的時間是確定的,一般是在每年的3月、6月、9月和12月。

六、央行加息對A股、人民幣匯率、樓市意味著什麼?

1、A股:今年A股最大的影響因素來自三個方面,一是貨幣政策的鬆緊,自從6、7月份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微調後,國內的貨幣政策已經偏向於寬鬆,本次降準就印證了這點,在銀根放鬆的背影下對股市是有利的;二是金融監管,9月18日,銀保監會發布《商業銀行理財業務監督管理辦法》放鬆了銀行理財資金進入股市的管制,意味著金融強監管對股市的影響也告一段落。三是中美博弈和美股,中美博弈對A股長期的影響是事實,不過會越來越弱,關鍵是美股,美國國內利率上升可能引起美股高位下跌這是需要重視的。

2、人民幣匯率:今年制約央行降準的最大因素就是可能引發的資金外流以及刺激房價上漲,這也是央行對降準非常謹慎的原因。未來降準後,央行對沖人民幣貶值,央行可能要做的是加息,同時收緊外匯政策,比如8月份的外匯風險準備金率上調、逆週期因子重啟,以及未來將要在香港發行的央票等(減少香港的人民幣數量)。

本次降準後,央行負責人表示:本次降準彌補了銀行體系流動性缺口,優化了流動性結構,銀根並沒有放鬆,市場利率是穩定的,廣義貨幣(M2)和社會融資規模增長率與名義GDP增長率基本匹配,是合理適度的,不會形成貶值壓力。

3、樓市:今年樓市面臨的環境比較複雜,一方面,金融政策放鬆(降準、財政政策積極、金融強監管暫告一段落)對樓市是利好;另一方面,房地產政策卻在收緊(利率、首付比、購房資格等),同時加大了房地產市場秩序專項整治,在兩方面綜合下,今年的中國樓市我的判斷還是整體平穩,局部活躍為主,漲也難跌也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