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針灸順口溜,你也來背背

一:五輸穴:陰經井穴為木,陽經井穴為金。

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輸,所行為經,所入為合。

井主心下滿,滎主身熱,輸主身重節痛,經主喘咳寒熱,合主逆氣而洩。

少商魚際與太淵,經渠尺澤肺相聯;商陽二三間合谷,陽溪曲池大腸牽;

厲兌內庭陷谷胃,衝陽解溪三里連;隱白大都足太陰,太白商丘並陰陵;

少衝少府屬於心,神門靈道少海尋;少澤前谷後溪腕,陽穀小海小腸經;

至陰通谷束京骨,崑崙委中膀胱焉;湧泉然骨與太溪,復溜陰谷腎經傳;

中衝勞宮心包絡,大陵間使曲澤連;關衝液門中渚焦,陽池支溝天井言;

竅陰俠溪臨泣膽,丘墟陽輔陽陵泉;大敦行間太沖看,中封曲泉屬於肝。

二:四總穴歌: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頭項尋列缺,面口合谷收。

心胸取內關,小腹三陰謀;痠痛阿是穴,急救刺水溝。

三:十六郄穴:分佈在四肢肘膝關節下,共16穴,陰經郄穴治血,陽經郄穴治痛證。

郗義即孔隙,本屬氣血集。

肺向孔最取,大腸溫溜別;

胃經是梁丘,脾屬地機穴。

心則取陰郗,小腸養老列;

膀胱金門守,腎向水泉施。

心包郄門刺,三焦會宗持;

膽郗在外丘,肝經中都是。

陽蹺跗陽走,陰蹺交信期;

陽維陽交穴,陰維築賓知。

四:下合穴:指六腑之氣下合於足三陽經的六個腧穴。治療六腑疾病。

胃經下合三里鄉,上下巨虛大小腸。

膀胱當合委中穴,三焦下合屬委陽。

膽經之合陽陵泉,腑病用之效必彰。

五:經穴個數:

手太陰肺個十一,大腸二十脾二一,胃經四五腎二七,三焦二三膽二四。

小腸一九膀六七,心包與心個數九,任二十四督二八。

六:十二背俞穴:分佈背腰部的膀胱經自第1側線上,共12穴。髒病多背俞穴。

胸三肺俞厥陰四,心五肝九十膽俞;

十一脾俞十二胃,十三三焦十四腎。

十六大腸小十七,膀胱俞與十九平。

七:十二募穴:是臟腑之氣結聚於胸腹部的腧穴。腑病多募穴。

天樞大腸肺中府,關元小腸巨闕心;

中極膀胱京門腎,日月膽經肝期門。

脾募章門胃中脘,氣化三焦石門針;

心包募穴何處取,胸中膻中覓淺深。

八:八脈交會穴:指兩經或數經交會合的腧穴。多分佈頭面、軀幹。

公孫衝脈胃心胸,內關陰維下總同;

臨泣膽經連帶脈,陽維目銳外關逢。

後溪督脈內眥頸,申脈陽蹺絡亦通;

列缺任脈行肺系,陰蹺照海膈喉嚨。

九:十二原穴:是臟腑原氣經過和留止的部位。分佈在腕、踝關節附近,陰經的輸穴與原穴為同一穴,陽經則除輸穴外還有一個原穴。

肺淵包陵心神門,大腸合谷焦陽池;

小腸之原腕骨穴,足之三陰三原太。

胃原衝陽膽丘墟,膀胱之原京骨尋。

十:十五絡穴:是指絡脈從本經別出的部位,在肘膝關節以下,任脈:鳩尾散於腹。督脈;長強:散於頭上,脾之在絡大包穴佈於胸脅。主治表裡同病

列缺偏歷肺大腸,通裡支正心小腸;

心包內關三焦外,公孫豐隆脾胃詳。

膽絡光明肝蠡溝,大鐘絡腎膀飛揚。

脾之大絡名大包,任絡尾翳督長強。

十一:八會穴:是臟腑氣血筋脈骨髓等精氣所會聚的腧穴。

腑會中脘髒章門,髓會絕骨筋陽陵;

血會膈腧骨大杼,脈會太淵氣膻中。

十二:頭面頸項部病症

面口針合谷,眩暈配太沖;風池清頭目,顳痛太陽攻。

鼻塞迎香穴,印堂眉額中;目疾睛明取,承泣球后同。

牙關面頰症,下關與翳風;口眼歪斜疾,頰車地倉從。

陽白羽四白,面痛治亦同;牙痛咽喉痛,合谷透勞宮。

落枕成斜頸,外關或懸鐘;急性項背強,均可取人中。

耳聾取耳穴,耳門透聽宮;中渚外關配,啞門與翳風。

廉泉主喉舌,治啞先治聾;新穴供選用,聽會及聾中。

十三:胸腹部病症-

心胸內關取,肚腹三里求;胃痛刺中脘,天樞治臍周。

下腹三陰交,關元氣海由;中極陰陵伍,能導尿瀦留。

泌尿生殖症,上穴一般優;脅痛刺夾脊,陽陵與支溝。

腹痛背俞穴,夾脊相應投;若遇闌尾炎,闌尾穴針留。

十四:腰背四肢部病症

急性腰脊痛,下可取殷門;夾脊按部取,腰穴適當深。

下腰大腸俞,上腰腎俞存;胸背須謹慎,脅肋不可深。

上肢取曲池,肩髃合谷分;下肢陽陵泉,環跳絕骨捫。

痛取局部穴,阿是亦可針。

十五:其他病症-

昏迷人中主,足心取湧泉;有熱刺出血,十宣十指端。

曲池降血壓,退熱亦可兼;瘧疾取大椎,至陽間使連。

三里調腸胃,內關利胸間;寧心止嘔吐,並可治失眠。

神門三陰交,安神療效傳;啞門治癔病,人中內關捻。

癲癇長強穴,百會大椎延;風池及太沖,頭昏眩暈旋。

喘發定喘穴,胸悶配膻中;天突能止咳,痰多加豐隆。

肝炎肝膽俞,至陽及太沖;陽陵足三里,大椎作用洪。

天樞足三里,止瀉有奇功;脫肛承山穴,長強百會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