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四大經典之《黃帝內經》靈樞·周痺 篇

《黃帝內經》分《靈樞》、《素問》兩部分,起源於軒轅黃帝,後又經醫家、醫學理論家聯合增補發展創作,一般認為集結成書於春秋戰國時期。在以黃帝、岐伯、雷公對話、問答的形式闡述病機病理的同時,主張不治已病,而治未病,同時主張養生、攝生、益壽、延年。是中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黃帝內經》、《難經》、《傷寒雜病論》、《神農本草經》),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中醫四大經典之《黃帝內經》靈樞·周痺 篇

靈樞·周痺

黃帝問於歧伯曰:周痺之在身也,上下移徒隨脈,其上下左右相應,間不容空,願聞此痛,在血脈之中邪?將在分肉之間乎?何以致?是其痛之移也,間不及下針,其搐痛之時,不及定治,而痛已止矣。何道使然?願聞其故?歧伯答曰:此眾痺也,非周痺也。

黃帝曰:願聞眾痺。歧伯對曰:此各在其處,更發更止,更居更起,以右應左,以左應右,非能周也。更發更休也。

帝曰:善。刺之奈何?歧伯答曰:刺此者,痛雖已止,必刺其處,勿令復起。

帝曰:善。願聞周痺何如?歧伯對曰:周痺者,在於血脈之中,隨脈以下,不能左右,各當其所。

黃帝曰:刺之奈何?歧伯對曰:痛從上下者,先刺其下以過之,後刺其上以脫之。痛從下上者,先刺其上以過之,後刺其下以脫之。

黃帝曰:善。此痛安生?何因而有名?歧伯對曰:風寒溼氣,客於外分肉之間,迫切而為沫,沫得寒則聚,聚則排分肉而分裂也,分裂則痛,痛則神歸之,神歸之則熱,熱則痛解,痛解則厥,厥則他痺發,發則如是。

帝曰:善。餘已得其意矣。此內不在髒,而外未發於皮,獨居分肉之間,真氣不能周,故名曰周痺。故刺猈者,必先切循其下之六經,視其虛實,及大絡之血結而不通,及虛而脈陷空者而調之,熨而通之。其瘈堅轉引而行之。

黃帝曰:善。餘已得其意矣,亦得其事也。九者經巽之理,十二經脈陰陽之病也。

中醫四大經典之《黃帝內經》靈樞·周痺 篇

譯文

黃帝問岐伯道:周痺病在身體上,上下移動,隨著血脈上下左右相應,無孔不入,我想知道這樣的疼痛,病邪是在血脈中呢,還是在分肉之間呢?是什麼原因導致的呢?病痛部位的移動,快到來不及下針,當其聚集在一處疼痛時,還未及確定治療部位,而疼痛已經停止了,這是什麼原因造成這種情況呢?我想要了解其中的道理。

岐伯回答說:這是眾痺,不是周痺。

黃帝說:我想要了解眾痺。

岐伯回答說:眾痺各自有一定的部位,但會交替發作和停止,動靜交替,左側會影響右側,右側會影響左側,不會周身併發,而是交替發作和休止。

岐伯回答說:刺治這種病,疼痛雖已停止,也一定要針刺疼痛部位,不要讓疼痛再發作。

黃帝說:講得好。我想要了解周痺是怎麼樣的情況?

岐伯回答說:周痺這種病,是邪在血脈之中,隨著血脈上行,隨著血脈下行,不會左右相應,而是各在一定的部位。

岐伯回答說:如果疼痛從上而下,應先刺治其下以阻止病情的發展,後刺治其上以除掉病根;如果疼痛從下而上,應先刺治其上以阻止病情發展,後刺治其下以除掉病根。

黃帝說:講得好。這種周痺之痛是怎麼生成的,因為什麼而得名?

岐伯回答說:風寒溼氣侵入體表分肉之間,致使津液化成涎沫,涎沫遇到寒氣則凝聚,凝聚不散處就會排擠分肉而產生分裂,分肉裂開就會疼痛,疼痛就會使注意力集中在疼痛部位,注意力集中的部位就會發熱,發熱就會散寒而緩解疼痛,疼痛緩解就會使厥氣上逆,厥氣上逆則導致其他痺痛發作,這樣交相發作則形成這種周痺之痛。

黃帝說:講得好。我已經知道痺症的原因了。這種病是病邪內侵還未深入內臟,向外發作也未在皮膚上顯示出來,而只是停留在分肉之間,使得真氣不能周行全身,所以命名叫周痺。因此,針刺痺症,一定要先沿著足六經按壓,觀察病症的虛實,以及大絡有無血鬱結而不通的情況和因虛證而脈下陷空的情況,然後進行調治,可採用熨法來疏通經脈。如果筋脈拘緊,也可牽引病人肢體來幫助經脈通行。

黃帝說:講得好。我已經知道了痺症的情況,也知道了它的治療方法了。

中醫四大經典之《黃帝內經》靈樞·周痺 篇

敬請關注!【文字輕語】分享經典文學,仰望那一場最美的相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