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中醫辯證施治的經典案例

中醫上流傳一句話:“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這句話是從何而起的呢?

大黃,味苦,性寒。歸脾、胃、大腸、肝、心包經。瀉下攻積,清熱瀉火,涼血解毒,逐瘀通經,利溼退黃。

“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中醫辯證施治的經典案例

大黃有“藥中張飛”之稱,是苦寒瀉下的藥,藥力峻烈,故別名“將軍”,用處頗多。大黃應用得當能救人性命,但即使救人性命,大家也不認為是大黃的功勞,所以說大黃救人無功。

“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中醫辯證施治的經典案例

人參,味甘、微苦,性溫、平。歸脾、肺經、心經。補氣,固脫,生津,安神,益智。

“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中醫辯證施治的經典案例

人參是貴重的滋補之品,但是一旦應用不當同樣會取人性命,但一般人只知其利不知其弊,即使因為應用不當而致人死亡,也不認為是人參的過錯,所以說人參殺人無過。

“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中醫辯證施治的經典案例

清朝年間,醫界盛行“溫補派”的治療方法,治病用藥不考慮病人體質,僅僅靠著幾張溫補的方子,用來醫治不同人的疾病,方里往往十有九味是參、附、姜、術、茸、熟地等竣補辛熱品,結果藥證相逆,殺人無數。

面對這種情況,當時大醫家徐靈胎鄭重地指出:醫家要實事求是地診斷病情,用藥要十分慎重,一定不可以不分青紅皂白,一味地溫補。

他又在《人參論》裡告誡人們:“天下之害人者,有破其家而未必殺其生者,有殺其生而未必破其家者。先破其家後殺其生者,人參也!”意思是絕對不要認為人參有起死回生之效就隨意服用,一來因為人參的貴重,用多了對病人家庭造成經濟負擔,這就是“破其家”;二來因為人參的使用不當會導致病人死亡,這就是“後殺其生”。

這句話深刻地揭示出:即使是人參這類的滋補藥,使用不當也會損害健康。

清末著名傷寒學家鄭欽安稱:“病之當服,附子、大黃、砒霜皆是珍珠。病之不妥服,參、芪、鹿茸、枸杞,都是砒霜”。這其實就客觀的說清楚了中醫辨證論治的重要性,與藥草本身無關。

“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中醫辯證施治的經典案例

公元545年,梁武帝因病發燒,食不甘味。朝廷御醫競相獻方,武帝最終決定服用大黃瀉熱。但太醫姚僧垣診脈後,認為梁武帝已達八十高齡,臟腑皆虛,腹中雖有積熱,但不應該輕易使用峻快的大黃,這樣容易傷及傷及正氣。武帝自認為對醫術有所瞭解,並不以為然。

“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中醫辯證施治的經典案例

梁元帝登基後,一次腹中痞滿,脹痛不舒,不思飲食,召朝廷各位太醫討論治療之法。群醫都認為梁武帝曾經因為服用大黃而導致病重的,力主不輕言瀉下,宜平緩之藥宣通。

姚僧垣力排眾意,他認為梁元帝脈象洪大而實,應指有力,加之伙食不進,胃脘痞滿,是因為腹中宿食不化所導致的,因此建議其用大黃盪滌佔據、推陳致新。梁元帝決定聽取姚僧垣的話,服藥後果然排盡宿食,痞滿腹脹之疾即刻消散。

此外,清朝乾隆皇帝活了89歲,在位60年,傳說乾隆皇帝有自己的一套養生方法,那就是持續服用少量的大黃,以“推陳至新”,因此即乾隆晚年,身體依然“老而不瘀”。

“大黃救人無功,人參殺人無過”——中醫辯證施治的經典案例

臉上長包、皮膚長瘡、口瘡、口臭等,便是溼熱體質的人體內臃滯欠亨所造成的。符合此症狀者便可以採用恰當的大黃,由於大黃具有活血化瘀、清熱解毒、促進新陳代謝的作用。

中醫用藥一定要先諮詢專業醫師,然後按照個人體質挑選合適的劑量。虛寒體質之人不宜服用大黃,妊婦及月經期、哺乳期慎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