爲什麼現在卵形炮塔的坦克逐漸消失了?

梁盛鋒


近衛步兵師(軍事/軍遊)來回答

二戰之後的幾十年來,以蘇聯為代表,推出了大量採用半球型炮塔設計的坦克型號,如果再算上採用弧面設計的炮塔,那麼就更多了。但是近些年來,就連蘇聯的主要繼承者俄羅斯最新研製的T-14主戰坦克都拋棄了這種設計,這和戰爭科技,尤其是反坦克武器的發展,有很大關係。

T-14主戰坦克


半球形炮塔的誕生

二戰中,各國的坦克設計師都發現,採用傾斜裝甲的坦克,在防禦當時的穿甲彈發揮出傾斜裝甲效應,效果很好。而且,當時的坦克,反坦克武器的觀瞄設備大部分是可見光光學儀器。坦克如果外形低矮,也難以被觀測到。於是,半球型炮塔在當時是很有優勢的:

炮塔本身的形狀就是傾斜裝甲,適合防彈;

半球形炮塔外形低矮,投影面積小,難以被發現和瞄準;

半球形炮塔可以使用鑄造的方法生產,工時和成本較低;

這種設計不僅出現在蘇聯的T-54/55、T-62、T-64、T-80和T-72上,東歐和中國很多基於蘇式坦克的坦克型號,也對這樣的設計深信不疑。

正在演習的T-62,採用半球炮塔設計


穿甲彈的發展

不過,軍事科技是不斷髮展的,在二戰結束後的幾十年裡,坦克的甲-彈之爭的平衡又起了不小的變化。

坦克炮的口徑越來越大,彈種也在發展:

鈍頭穿甲彈,起初是為了對付表面硬化的坦克裝甲設計的,後來武器設計師們發現,鈍頭穿甲彈攻擊傾斜裝甲的時候,因為槓桿原理,不但不會跳彈,穿甲效果也不會類似射擊傾斜裝甲所等效的高厚度裝甲,而是發生“轉正效應”,以小角度命中敵坦克裝甲,這種穿甲彈加上了風帽之後,解決了飛行阻力問題,也就是所謂的被帽風帽穿甲彈(APCBC)。這種彈藥基本抵消了裝甲傾斜設計的意義。

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APFSDS),近年來,各大軍事強國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一直在發展,這種穿甲彈一般採用具有自銳性(在穿甲過程中能保持尖銳)的材料製成彈頭,據報導,上世紀某,這種彈藥的性能就已經達到2000米穿透600-700毫米均質鋼裝甲,近年來,據稱能提升到850毫米,900毫米及以上,也基本抵消了裝甲傾斜設計的意義。

另外,反坦克導彈也在發展,體積,制導方式越來越先進,這種發射之後能調整射擊角度的武器也使得半球形炮塔的防彈意義越來越低。

紅箭-12反坦克導彈


坦克裝甲的發展

各個軍事強國面對上述新軍事科技的挑戰,轉而研究新式坦克裝甲,也就是目前廣泛使用的複合裝甲,包括大量採用半球炮塔的蘇聯,都對結合各種不同材料的複合裝甲青睞有加,這種裝甲主要靠裝甲本事的構造和成分來防禦攻擊,與裝甲的外形聯繫不大。

還有一種新式的裝甲是反應裝甲,主要通過惰性炸藥干擾反坦克武器,而不是裝甲的形狀。

偵查手段的發展

偵查和坦克炮,反坦克導彈的觀瞄系統方面,手段也越來越先進。從最初的光學儀器偵查瞄準發展到各種熱成像,微光成像,以越來越先進的電子計算機輔助。半球形炮塔的低矮外形已經沒有多少優勢。

國際形勢與生產技術

二戰之後,這樣讓大國強國總動員的全面戰爭再也沒有發生過,工時和成本較低的優勢就沒有那麼明顯了。更何況,工廠機械也在進步,尤其是自動化方面,目前除特別複雜的電焊之外,目前的自動焊接設備已經能夠承擔大部分焊接工序,整體鑄造炮塔與焊接炮塔相比,沒有什麼優勢了。

半球形炮塔的缺點

軍事新技術的發展,讓半球炮彈的優勢越來越小,它的缺點就反而突出起來,比如:

半球炮塔使得炮塔內的空間狹小,狹小的空間使得坦克兵活動不便,長期作戰之後的疲勞加劇,影響人機功效。

現代坦克的車載設備,尤其是獵-殲系統的重要性越來越高,狹小的空間嚴重製約了可安裝的設備的種類和體積,進而影響坦克威力。

最致命的一點,現代坦克普遍採用自動裝彈機,半球炮塔因為空間有限,不得不把炮彈佈置在坦克炮塔的座圈下方,那麼如果這個位置被敵軍擊穿,那麼就會引起彈藥殉爆,造成二次殺傷效應。這種佈局,也是歷次地區衝突中,蘇聯/俄羅斯式坦克被命中後,發生炮塔被炸飛的罪魁禍首之一。

T-90坦克的剖面圖


但是如果採用大致為長方體的炮塔,就可以將彈倉佈置在炮塔尾部,即便坦克炮塔被命中,彈藥爆炸,也能增加車組存活和逃生的機會。

M1坦克的剖面圖


半球形炮塔的優點在新軍事科技的發展中逐步喪失,缺點卻逐步凸顯,所以也不難理解,這種設計要逐步退出歷史舞臺了。


歡迎關注 近衛步兵師(軍事/軍事遊戲)。


近衛步兵師


卵型炮塔在設計之初,是為了防止炮彈的射擊,導致成員組或車體重要部分被穿甲彈之類的殺傷性炮彈擊穿或摧毀,起到跳彈防護的作用。但近年來,卵型炮塔越來越少見,除了以色列的梅卡瓦以外,大多新型坦克採用的都是楔形炮塔,究其原因,無疑是與現代戰爭的發展有關。

圖為以色列軍隊的梅卡瓦主戰坦克

首先,卵型炮塔大部分是一次性鑄造而成,一旦被炮彈擊中,即使沒有被擊穿,也會使炮塔的完整性受到較大損傷,導致整個炮塔部分必須被完全替換,成本過高,並且更換週期長。而焊接炮塔在受到非致命損傷後,修理較為方便,節省成本。

圖為炮彈在卵形炮塔上跳彈留下的擦傷

第二,早期坦克採用卵型炮塔是為了跳彈而考慮的。而目前世界各國採用的尾翼穩定脫殼穿甲彈普遍在80°以上才會構成跳彈。如果想要構成足夠的跳彈角度,就必須將坦克炮塔部分大量堆積。而這必將導致炮塔部分面積不斷增大,重量大幅提升,使坦克主體結構強度下降,金屬疲勞加劇。

我國99式主戰坦克採用全複合裝甲,防護效果優異

第三,目前世界各國主戰坦克普遍採用的是傳統均質鋼板加複合裝甲的設計。複合裝甲主要是利用各層金屬密度不同從而偏轉金屬射流,從而降低炮彈殺傷能力的特性,相比傳統均值鋼板,對炮彈設計的抗性更強。但複合裝甲的安裝是需要一個適合於非金屬材料的最好的角度,哪怕有一點的偏轉都不行。如果採用卵型炮塔,則會給複合裝甲的安裝帶來極大的困難。因此,卵形炮塔逐漸被現代坦克所淘汰。


軍事新觀察


卵形炮塔的坦克之所以逐漸消失,主要還是尾翼穩定長杆穿甲彈(APFSDS)的大規模應用,因為這樣的穿甲彈跳彈角度非常高,卵形鑄造炮塔失去了它的防禦性能。

在相當長時期內,卵形鑄造炮塔一直是坦克的主流炮塔,這是因為卵形鑄造炮塔只需要一次熔鑄既能夠成型,工藝簡單,成本也比較低,在沒有尾翼穩定長杆穿甲彈時,能夠取得極為良好的防護效果。因此,在二戰和戰後相當長時間內,坦克和主戰坦克的炮塔都是鑄造炮塔。著名的T55型主戰坦克、我國的59/69/79式坦克和美國的謝爾曼坦克、M48/60巴頓坦克等都是採用鑄造炮塔的知名坦克。

各國之所以大量採用鑄造炮塔,除了因為工藝簡單和成本較低,適宜於大量裝備外,與當時的交戰環境也是息息相關的。各國在實戰中研究發現,傾斜裝甲,不僅僅能夠在幾何上提供更加厚實的等效裝甲厚度,還能夠讓當時主流反坦克彈藥發生跳彈,使其無法發揮作用。在上個世紀六十年代之前,世界主要反坦克彈藥是APDS(旋轉穩定穿甲彈)、APCPC(硬芯穿甲彈)、風帽穿甲彈等穿甲彈。這些穿甲彈在傾斜角度達到45°以上的裝甲上和光滑的卵形裝甲上有相當大的概率發生跳彈,即使不跳彈穿透力也會大大降低。比如北約在六十年代普遍裝備的旋轉穩定穿甲彈,在攻擊垂直裝甲時,穿透力達到了450毫米以上,但是攻擊傾斜度大於45°的傾斜裝甲時,穿透力直接降到了60毫米左右。從某種角度講,在面對北約60年代的APDS(旋轉穩定穿甲彈)時,T55坦克其實比虎王坦克往往更加抗揍。

而在七十年代之後,穩定尾翼長杆穿甲彈大規模服役,鑄造炮塔失去了能夠讓穿甲彈跳彈的性能,而鑄造炮塔空間狹小,等效厚度較低的缺點則暴露了出來。因此,各國也就大量採用焊接炮塔,在提供更高厚度的裝甲的同時,擴大炮塔空間,使其能夠安裝更先進的觀瞄和電子設備,提高成員操作的舒適度,進而提高坦克的戰鬥力。鑄造炮塔的坦克,也就此逐漸消失。


軍情解析


採用卵形炮塔的我軍79式主戰坦克


小時候老家就有一支坦克部隊,那時沒見過別的坦克,就只認識59式、69式這兩種坦克,這兩種坦克就都是卵型炮塔,結果很久以來都以為坦克只有這一種模樣的炮塔,後來才發現還有焊接的方形炮塔,甚至沒有炮塔的坦克(瑞典的S坦克就沒有炮塔)。

二戰中軍工設計師們發現,斜面裝甲的防彈性能相當好,要比焊接炮塔有優勢。當時的穿甲彈不像現在的種類那麼多,威力那麼大。在擊中卵形炮塔時容易產生跳彈現象。因此,那個時代的坦克炮塔如果具有防好的防護外形,就增大了戰場上存活的概率。因此,戰後50-60年代的主戰坦克大多數都採用這種鑄造的卵形炮塔。

同時在生產工藝上來說,卵形炮塔也有生產容易,便於量產的優勢。從外形上來看講,裝甲厚度各部分都比較均,特有的傾斜角,不光能彈飛普通穿甲炮彈,還能使彈頭的穿過裝甲的距離增加。一度受到各國軍隊的青睞。最出名的就要屬前蘇聯的T系列坦克,我國的59、69、79、88式坦克均為鑄造的卵形炮塔設計。

採用焊接炮塔的96A式坦克,炮塔外部還加裝有複合裝甲塊

不過隨著軍事科技的發展,更先進的尾翼脫殼穿甲彈、碎甲彈、破甲彈的面世,讓卵形炮塔獨有防護外形失去作用了。比如尾翼脫殼穿甲彈的穿甲厚度達到500-600毫米,兩個卵形炮塔套一起也擋不住這樣的攻擊。為了增加防護能力,就需要在炮塔外面加裝先進的複合裝甲,結果卵形炮塔在這種情況下,就不如焊接炮塔那麼便利。另外從空間上卵形炮塔內部空間受限不如焊接炮塔空間大,改進起來也相對費事一些。

當然,複合裝甲出現後,卵形炮塔也沒有完全消失,比如,前蘇聯的T-64 T-72 T-80坦克就是採用鑄造卵形炮塔與複合裝甲相結合使用的情況,一直用到現在。只不過,再後來出現的坦克則全部改為焊接炮塔了。像我軍的96式坦克、99式坦克、新款輕型坦克則全部為焊接炮塔,算是徹底放棄卵形炮塔了。俄軍後來的T-90MS、阿瑪塔坦克也都不再使用卵形炮塔。

最後簡單列下卵形炮塔的優缺點:

優點:1、它可以一次性由模具鑄造成形,比需要焊接的盒式炮塔省時得多;

2、在當年主要靠裝甲厚度來防禦的時代戰後第一代坦克,卵形炮塔有節省重量又能達到最好的防禦能力的效果。

缺點:1、鑄造成形,容易裡面出砂眼,氣泡比焊接炮塔多,讓裝甲質量下降;

2,斜面造型導致車內空間比較狹窄,不利於後期改進時加裝設備,也不利於乘員在炮塔內活動;

3,先進的反應式裝甲和複合裝甲,及穿深極高尾翼脫殼穿甲彈,讓卵形炮塔靠斜面等效裝甲厚度以及容易形成跳彈效應的優勢徹底再見了。

採用焊接炮塔的99A主戰坦克,其炮塔外部也加裝有複合裝甲塊


陶德中士



主要原因是第三代坦克普遍使用複合裝甲。戰後的第一、第二代坦克採用“卵型炮塔”原因是,那時的坦克普遍採用勻質鋼裝甲的鑄造炮塔;就是把鋼水注入預製好的模具中鑄造而成的,只要有合適的模具可以製造成任何形狀。而那時坦克的炮塔做成卵型的主要原因是為了增強炮塔的跳蛋幾率增強炮塔的防禦能力。而各國的第三代坦克,由於反坦克技術的發展(特別是次口徑尾翼穩定長杆脫殼穿甲彈——APFSDS的發明)使得現代反坦克彈藥的跳蛋幾率已經大大減小,傳統的卵型炮塔已經無法提供額外的防禦能力。所以為了進一步增強炮塔的防禦能力,就必須採用壓延鋼板(壓延鋼板的材料密度遠遠大於鑄造鋼板,而且質量更均勻)為基礎材料的複合裝甲。


首先複合裝甲的最外層都是壓延鋼板,然後依次是各種特種金屬和非金屬材料(最好的材料是陶瓷),最後層一般是高韌性鋼板。但是這種裝甲就無法做成圓鈍型了,因為壓延鋼板壓出來就是一塊平板無法彎曲,而且複合裝甲裡面的許多材料也都是無法彎曲的,所以第三代坦克都是把複合裝甲做成厚度、大小不一的裝甲模塊焊接到炮塔上的,這就造成了現代坦克的炮塔大都看起來四四方方的。還有一個原因是現代坦克的炮塔為了減小被彈面積一般都設計得很扁平,而複合裝甲的厚度較厚(一般炮塔正面的裝甲厚度在350-550毫米之間)這麼厚的裝甲要做成圓鈍型的成本太高,而對增強防禦能力有沒什麼作用,所以除了原蘇聯/俄羅斯傳統的整體鑄造複合裝甲之外,基本沒用那個國家的第三代坦克還是卵形炮塔了(最新的T-90A也放棄這種整體鑄造複合裝甲採用了已壓延鋼板為主體的焊接裝甲)。


TDtank126


圖注:採用圓形鑄造炮塔的M4謝爾曼中型坦克

你在問題裡提到的所謂“卵形”炮塔,實際上是圓形的鑄造炮塔,它是坦克在一定發展階段時期曾經“大放光彩”的一種設計製造結構。卵形的鑄造式炮塔,是與“方頭方腦”的焊接式炮塔相對應的兩種不同設計路線。

早期的坦克中,比如大名鼎鼎的法國雷諾FT-17,其實也是“方頭方腦”的焊接式炮塔,但隨著坦克防護要求不斷提升,需要焊接的鋼板越來越厚,大家知道金屬板越厚,焊接成形難度越大,工藝越複雜,這個時候,有工程師們想到了另一種辦法,那就是用鋼整體鑄造炮塔成形,其優點是外形圓頭圓腦,炮彈打上去會彈跳或者滑開,具有良好的防彈外形,同時鋼裝甲厚度可以鑄造得很大,防護性能優異。當然鑄造炮塔也有缺點,這就是容易產生砂眼、氣泡,對鑄造工藝控制水平要求高,不然就會極大影響防護性能。以蘇聯為代表的坦克設計師們,大量採用了鑄造炮塔技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推出了名作T-34系列中型坦克,其鑄造炮塔大顯神威,不但防護性能好,而且易於大批量高速生產。而蘇聯的老對手納粹德國,仍在在坦克上堅持使用方頭方腦的焊接式炮塔,坦克產量遠遠跟不上趟,被成千上萬採用鑄造炮塔的的蘇聯T-34和美國M4“謝爾曼”坦克的鋼鐵洪流淹沒。

圖注:印度陸軍的T-90S主戰坦克

戰後,鑄造炮塔繼續盛行,著名的T-54/55中型坦克,美製M41輕型坦克等都是例子。但是隨著坦克防護水平的不斷提升,出現了複合材料裝甲這一概念,而焊接式炮塔與複合材料裝甲兼容性很好,這一時期以美國為代表的西方坦克流派紛紛拋棄了鑄造炮塔,投身到焊接炮塔一邊,德國人苦苦堅持的焊接式炮塔迎來了“春天”。惟有蘇聯/俄羅斯,此時在T-72、T-80和T-90第三代主戰坦克上,依舊堅持著鑄造炮塔的“獨特風格”,並在T-90S主戰坦克上將複合裝甲與鑄造炮塔技術的結合發揮到了極致。

但鑄造炮塔與複合裝甲製造較難兼容,以及在披掛結合附加裝甲時存在問題的難題,始終沒有得到完美的解決。俄羅斯在T-90的自用型號T-90A和其改進型號T-90AM上,終於放棄了堅持多年的鑄造炮塔,皈依了焊接式炮塔。焊接式炮塔在內部可用空間等方面的優勢,也是圓形鑄造炮塔所不可比擬的。


兵工科技


卵型炮塔能為坦克提供良好的360°全向防彈角度,侵撤角度範圍小,跳彈角度範圍大。侵撤角度範圍內適當加大裝甲厚度就能很好的加強炮塔的防彈能力!

為什麼現代主流主戰坦克不約而同的選擇見稜見角的楔形裝甲呢?就是因為現代主戰坦克坦克炮的穿甲深度大大的提高了!“矛、盾”之爭偏向了“矛”,光靠增加裝甲厚度來提高坦克的生存能力是不現實的,提高老式的均質裝甲鋼的厚度,從重量上來說就是坦克無法承受的。必須另闢蹊徑,這就有了英式的“喬巴姆”複合式裝甲和蘇式的鈍感炸藥反應裝甲。喬巴姆複合裝甲是用不同的硬度的材料填充到裝甲夾層裡,使射流或穿甲彈杆斷流或破碎,降低穿甲深度!反應裝甲也是同理,只不過是用鈍感炸藥的反向爆炸衝擊金屬射流或穿甲彈杆,降低穿甲深度。

蘇系的坦克(T-14阿瑪塔除外)都是以卵型炮塔為基礎再外加爆炸反應式裝甲。美系坦克都是正面裝甲強大,側面薄弱,不是全向跳彈外形的重點防禦型坦克,如果遇到側擊,就會跪的!


八一紅星榮耀


因為卵形炮塔是製作工藝是鑄造成型,簡單理解就是將鋼水導入模具冷卻後一次成型的,具有建造成本低,速度快的優點,因此以前二戰時期蘇聯坦克曾大批量採用此種形狀的炮塔,來應對巨大的戰場消耗,後來因為製造工藝的升級,坦克炮塔都採用焊接的形式,就是將幾塊鋼板焊接起來組成炮塔,這種形狀的炮塔由於採用了質量更好的材料,從而能夠達到比卵形炮塔更好的防護效果。再加上現代坦克的炮塔形狀能夠更有效的利用炮塔內的空間,裝備更多的設備和為坦克成員提供相對更舒適的環境。綜上所述,所以卵形炮塔的消失主要是因為製造工藝的提升和工程材料升級導致的。


光聊電影


因為複合裝甲的緣故。

複合裝甲由基甲、夾層、面甲、夾層、面甲這種方式組成,雖然說基甲的形狀是啥樣的都行,但平整一些顯然更好(不然夾層空間浪費的毫無意義)。所以現代坦克炮塔大多是多邊形的組合體。

例外也有,中間夾層要是填了一堆沙子(標稱是石英),那啥形狀都行,不過這種軍火商的良心就不可問了。


韋格蒂烏斯


題中所說的是鑄造的炮塔,這種炮塔曾經是坦克的主流炮塔。但隨著坦克火炮、反坦克武器威力的提升,原本單一材質的鑄造炮塔防護力,已經滿足不了要求。對坦克裝甲的研製,複合裝甲的出現,使得焊接炮塔的防護力,可以達到實戰需求。這樣,隨著材料的改進、實戰需求,從降低坦克外形(這樣可以減少著彈面積)、增大坦克內部空間(儲存彈藥、各類儀器設備),坦克炮塔發展成了現在這樣。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