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眼中的"黄帝之后,华夏第一伟人"是谁?

赵武灵王,算得上是赵国划时代的国君了。从他的谥号不难看出,他的一生可谓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据东汉蔡邕在《独断》中解释:"克定祸乱曰武,乱而不损曰灵"。在赵武灵王的一生当中,有过"胡服骑射"的丰功伟绩,基于这点称之为"武";但同时也有过"废长立幼"、"饿死沙丘"的作茧自缚,基于这点称之为"灵"。

梁启超眼中的

虽然后世对赵武灵王的评价褒贬不一,但是大体上都是以赞扬的居多。所以才有了梁启超对其"黄帝之后,华夏第一伟人"的评价。实事求是的说梁启超的这一评价有一定的托高,但是赵武灵王自上位之后,一系列的政治举措,也着实配得上这一评价。

五国"会葬",临危不乱

当老国君赵肃侯去世之后,新君赵武灵王还只是一个年仅十五岁的少年。周边国家看到了新任国君年纪轻轻,大有要合兵分赵。以魏、楚、秦、燕、齐五国为主,各自派出精锐之师合计一万人来参加会葬,准备趁赵武灵王继位之时,趁机分赵、削赵。

梁启超眼中的

五国"会葬"成为了年少的赵武灵王面临的第一个挑战,一旦稍有不慎,赵国将面临亡国的危机。在这危难之际,赵武灵王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抱着鱼死网破的态度,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

赵武灵王先是命令全国戒备,准备随时战斗,其次是通过外交政策,联合了韩国、宋国、越国,在五国后方制造麻烦。本身韩国、宋国就是秦、魏、楚、齐四国的邻国,赵国联合了韩、宋两国在这四国背后搞动作,促使了四国不敢轻举妄动。而贿赂越王无疆攻打楚国,更是让楚国撤兵回国驰援。对于北方的邻国燕国、中山国,赵武灵王如法炮制贿赂楼烦王,让其攻击燕国和中山国。一系列动作之下,燕国、楚国、中山国都撤兵回国,仅剩的秦、魏、齐三国同盟面对着赵、韩、宋三国的同盟并没有多大的优势,最终只得撤兵而还。就这样年轻的赵武灵王用自己的临危不乱帮助赵国渡过了这场危机。

胡服骑射,一个崭新的赵国

梁启超眼中的

赵国在战国初期,国力算不上顶级,虽然自保有余,也能偶尔占一些小便宜。但是更多的时候是被自己的邻国中山国给欺负。不同于战国七雄,中山国并不是华夏族建立的国家,而是一个戎狄所建立的。基于这点,中山国的军队实力远胜于同期的赵国,特别是他们的骑兵。其机动性是赵国的战车所不能比拟的。

赵武灵王继位之后,在鄗城与中山国大战,几乎战败。为了一雪前耻,年轻的赵武灵王决心改变赵军的作战方式。但是赵武灵王的这一改革想法却遭到了国内贵族势力的反对,特别是他的叔叔赵成,因为在赵成来看抛弃华夏的族的服饰改穿戎狄服饰,无疑是摒弃祖制,向野蛮人学习。

梁启超眼中的

为了劝说自己的叔叔,赵武灵王可谓是煞费苦心。据《史记·赵世家》载:"王曰:'先时中山负齐之彊兵,侵暴吾地,系累吾民,引水围鄗,微社稷之神灵,则鄗几於不守也。先王丑之,而怨未能报也。今骑射之备,近可以便上党之形,而远可以报中山之怨。而叔顺中国之俗以逆简、襄之意,恶变服之名以忘鄗事之丑,非寡人之所望也'。"赵武灵王用鄗城之败成功的劝服了自己的叔叔赵成,赵成改变了自己的立场之后便全力地支持侄子的变法运动。

趁着当时天下大乱之际,各国无暇干预赵国内政,赵武灵王先是在赵国的北部搞试点,吸取戎狄骑兵机动性强的优势,弃其纪律性差的缺点组建了一支新式骑兵。在叔叔赵成也转变立场支持自己之后,赵武灵王便把北方试点的新式骑兵推广至全国。

除了推广"胡服骑射"之外,赵武灵王还针对自身国内的政治矛盾进行了深化的改革。不同于其他六国改革的矛盾是新生地主阶层与贵族阶层的矛盾。赵国的主要矛盾是以华夏族为首的贵族与戎狄为首的贵族之间的权力矛盾。为了改变这一矛盾,赵武灵王制定了能力优先的选拔任用原则,不管是华夏族还是戎狄,只要有能力都能被重用任命,改变了之前华夏贵族压制戎狄贵族的局面,大批戎狄贵族进入了赵军当中,成为了赵国骑兵的主力。

在一系列深化改革之后,赵国最终消灭了横亘在自己国土中间的中山国。同时将与林胡接壤的榆中地区(秦国北边的边境)纳入了自己势力范围,对秦国形成了高地压制。

正是"胡服骑射"跟"五国会葬"这两件事奠定了赵武灵王在赵国的政治地位,也为他赢得了"武"的谥号,让他成为梁启超眼中的"黄帝之后,华夏第一伟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