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莽的天下开始乱了,赤眉军登上了舞台!

历史很繁,我来把它简化;历史很乱,我来把它梳理;历史很枯燥,我来让它有趣起来!

王莽的天下开始乱了,赤眉军登上了舞台!

王莽就这么作啊作,把天下弄的乱套,把老百姓弄的叫苦不迭,终于出事了。

公元14年,在琅琊郡海曲县,有一个姓吕的县吏,因为犯了一点小罪被县令给杀了。这姓吕的死的比较简单,可他却有一个不简单的母亲,人称吕母。吕母比较有血性,家里也比较有钱,她就散尽家财结交了很多的年轻人,同时还购买了很多的武器。

因为吕母仗义,很多受到好处的人都觉得应该为她做点什么,大家就去询问吕母,吕母一改平日的豪侠气概,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说到,我之所以对诸位这么好,是有求于各位,因为县令不仁,枉杀了我的儿子,我想为子报仇,你们能可怜我吗?

这帮热血青年哪受得了这个,纷纷表示愿意帮忙,这一下子就聚集了上百人,他们和吕母一起到搬到了海上住,同时广招亡命之徒,很快吕母手下就有了上千人手。公元17年,吕母自称为将军,带着手下的人来攻打海曲县,很快就攻进了县城,活捉了县令。

这县里的官吏都为县令求情,吕母丝毫不为所动,当初我儿子就因为一点小过错,就被县令枉杀,杀人偿命天经地义,然后就杀掉县令祭奠儿子,又带领手下重新回到海上。这件事情之后,吕母的名声就传开了,她的队伍就越来越壮大,到最后就发展到了上万人。

到了公元18年,吕母病逝,群龙无首,她手下的人无法再一起聚集,就各自寻找新的主人,其中绝大多数人,都投靠了一个叫樊崇的起义军首领。

这个樊崇,是琅琊郡的一个农民,当年在莒地给人家打工,因为为人仗义爱打抱不平,所以颇有威望。他看到天下不平,老百姓日子过不下去了,就在莒地聚集起了几百人起兵造反了,后来又转战到泰山,自称三老。

那时候也赶巧,青州和徐州发生了灾荒,老百姓走投无路很多人都当了强盗,强盗们都觉得樊崇是个英雄,纷纷归顺了他。就这样一年左右的时间,樊崇手下的人马就扩充到了上万人。

在樊崇的影响之下,他的几个老乡纷纷起兵,一共也有上万,他们最后都投奔了偶像老乡。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哭罢之后,大伙从为数不多的词汇量中想起了一个词,衣锦还乡。他们决定要去攻打莒县,可勇猛的人们没想到的是,他们的老家有着和他们一样勇猛的官兵,莒县是久攻不下。

那就算了吧,他们虽然荣誉感强,可更是务实,就转而攻打姑幕县,这个地方比较好打,大胜杀万余人,然后大家北上去了一趟青州,所过之处是抢掠一遍,满载回到泰山,驻扎在南城县。

这会的樊崇已经是鸟枪换炮不一样了,当初起义是因为穷,只为抢一口饭吃,现在人马也多了,地盘也有了,地位了高了,境界也就出来了。樊崇的军队就约定,大家以后要有规矩,杀人者处死,伤人者要赔偿,虽然没有形成书面文字,大家要牢记在心。

还有,既然人多了,就要分出个等级来,职位最高的称为三老,其次叫从事,然后叫卒吏,其他都称为巨人。虽说订了规矩分了等级显得档次高了一些,可树大招风啊,樊崇的名字就传到了王莽的耳朵里,王莽就派平均公廉丹和太师王匡去攻打樊崇的军队。

听到朝廷的军队来了,樊崇和大伙一商量,那就迎战吧,不过他们有一个担心,就是害怕自己的部下和王莽的军队混淆不清,经过大家一番讨论,决定把自己人的眉毛都涂成红色,这样就不会认错了,从此以后他们也就有了一个响亮的名字,赤眉军。

涂了眉毛的人果然不一样,不但在敌我问题上容易分清了,打仗上也是更胜一筹,赤眉军大破官军,杀死了朝廷上万人,廉丹战死只有王匡逃回去了。樊崇这个痛快啊,他趁着这个劲头又去干了一次以前没干成的事,带领十万人马再次去围攻莒县。结果有郁闷了,围了几个月,还是没有拿下。

樊崇有点下不来台了,这个时候一个老乡给樊崇搬来了梯子。

老大,莒县是我们的故乡,干嘛要打它哪?

樊崇一听,赶紧转身,好吧,就退兵去了。

虽说有这么一个小插曲,可一点都没影响樊崇的光辉。这时候吕母去世了,她的大部分人马就投靠了樊崇,樊崇得到了鼓励,他就带领赤眉军侵入东海郡,然后又和朝廷的军队干起来了,结果败了,损失了几千人。

赤眉军不虚荣知进退,就离开了东海,转而攻打那些好欺负的地方。一番周折之后,就到了蒲阳。这时候已经是公元23年了,樊崇得到了一个消息,同样起义的兄弟单位立了一个皇帝更始帝,还哥们是刘邦的亲子孙,根正苗红。这个更始帝还给樊崇送来了邀请函,约他一起打王莽恢复汉室江山。

樊崇虽然是农民出身,可等级正统观念还是很强的,他一直都觉得自己这几年虽然威风,可总是像土匪一样的存在,现在老刘家的正统接班人出现了,还这么给面子邀请自己,樊崇就把士兵留在驻地,带着二十多个属下赶奔洛阳,投靠更始帝。

那这个更始帝是何方神圣,樊崇又会得到何种待遇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