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健康」年年體檢爲什麼還是癌症晚期?

「科普健康」年年體檢為什麼還是癌症晚期?


受訪專家:

劉俊田,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預防醫學中心主任,乳腺腫瘤二科主任醫師,醫學博士,碩士研究生導師。精通多種惡性腫瘤的預防及早診,尤其擅長乳腺腫瘤的診斷與治療,包括保乳手術在內的乳癌手術、化療及內分泌治療等為主的綜合治療。

普通體檢與防癌體檢怎麼選?

我們經常會聽到這樣的說法:“我最近感覺有些不舒服,想去做個體檢檢查一下。”這其實是大多數人都會存在的思想誤區。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預防醫學中心主任劉俊田介紹,需要糾正的是,體檢並不等同於看病,如果感覺身體不適,應儘快去醫院做針對性的檢查,以便開展相應治療。而體檢則是通過不同的生理指標來評價描述人體健康狀態,對自己的身體進行定期健康管理。

在體檢項目的選擇中,常規體檢和專門的防癌體檢也有所區別。常規體檢所關注的多為基礎病、慢性病,例如糖尿病、高血壓、心血管疾病等,而防癌體檢則是在普通體檢的基礎上更側重於癌症的早期篩查。如果只進行常規體檢,沒有選擇癌症篩查項目,就有可能出現“年年體檢,為什麼還是癌症晚期”的困惑。因此依據個人具體情況,綜合分析既往史、家族史、健康危險因素以及經濟狀況,進行有針對性的個性化體檢,早期篩查腫瘤,才是防癌體檢的主旨。

怎樣選擇專屬防癌體檢?

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有些人認為防癌體檢越貴越好,各種檢查項目輪番上陣,殊不知這樣並不一定能夠達到理想的效果,選擇了不恰當的檢查項目,還有可能會適得其反,耽誤病情。那麼怎樣才能選擇出適合自己的防癌體檢呢?

首先,應該將常規體檢作為必選的基礎項目,大致包含體格檢查(身高、體重、血壓、心率等),內外科檢查(直腸肛門指診、乳腺觸診、婦科雙合診、頭頸耳鼻喉觸診等),實驗室檢查(血尿常規、肝腎功能、甲狀腺功能、宮頸刮片等),輔助檢查(超聲、胸片、心電圖等)。

其次,根據醫生的評估和建議,結合自身狀況選擇增加個性化項目,既往有病史及家族史的人群,應針對性的增加相應檢查。比如,有乳腺癌家族史的人群,應適當增加乳腺超聲、乳腺鉬靶、基因檢測等;職業疾病、特殊工種及既往有肺部疾病的人群,應考慮增加胸部低劑量CT等;既往有肝炎及前列腺病史的人群,應考慮增加腫瘤標記物等;有家族性腸息肉的人群,應考慮增加結直腸鏡等。除此之外,年齡、地域、不潔飲食和不良生活習慣等,亦需要納入個性化體檢選擇範圍。

最後,防癌體檢並不是一蹴而就一勞永逸的事情,一次體檢只能反映現階段的身體狀況。因此,選擇一個值得信賴的體檢機構,定期進行體檢,做好每次體檢結果的收集和保存,通過逐次體檢結果比對和既往病史收集,構建良好的個人健康管理檔案,才是抵禦癌症的重要堡壘。

既然查不出來,體檢就沒有意義了嗎?

事實上,並不是一次體檢沒有發現,就一定不會出現癌症。目前的防癌體檢只能針對大多數常見的以及發病率較高的惡性腫瘤,一些發病率較低、病情隱匿的惡性腫瘤很難通過現有的體檢項目發現。比如發病率較低的肺泡癌,不一定能夠通過體檢篩查出來;早期胰腺癌病情隱匿,位置較深,也很難被發現。

體檢沒有發現癌症是好事情,但是從思想上不能麻痺大意或走入誤區,仍需要增強防癌意識,防癌於未然。保持良好生活習慣,通過進行動態的個性化體檢方案,建立起自身健康管理檔案,都是目前較為穩妥的防癌手段。就防癌體檢的選擇而言,個性化是主旨,定期檢查、動態對比則是重要手段。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不能以體檢取代就醫診斷,體檢只是一個篩查過程,當發現可疑症狀時,仍然需要到正規醫院進一步檢查。

“腫瘤預防是一個分級體系,一級預防需要自身提高意識,養成良好習慣,保持積極心態,二級預防要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分級預防相互結合,才能維持良好的健康狀態。”劉俊田主任表示,“治未病,才是體檢所追求的最高境界。”

(天津醫科大學腫瘤醫院預防體檢中心 黃金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