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年前的羽毛球機器人現在「進化」成這樣了

2年前的羽毛球机器人现在“进化”成这样了

2018全國雙創活動週上,小販機器人展區吸引了眾多市民的眼光

還記得那個2016年和李克強總理揮拍切磋球技的羽毛球機器人嗎?2018年全國雙創活動週上,它再次亮相,但卻將“C位”讓給了家族裡的“新新人”——最新研發的“小販機器人”。

“它是全球第一款針對泛零售行業的、具有親和力的零售服務機器人。”“小販機器人”的研發者、越凡創新創始人、CEO黃山告訴記者,作為國內服務機器人產業一起成長起來的第一批技術創業者,目前正在嘗試將機器人技術進行商業化落地,“小販機器人今年計劃量產200臺左右,銷售額將達到1500萬元左右。”

提供服務只需10秒 “小販機器人”亮相雙創周

“客官,走過路過,不要錯過機器人小販……”高約1.2米、重約50公斤、長得胖嘟嘟的“小販機器人”在菁蓉匯的展區中自由穿梭,當它經過你身邊時,只需用手摸一下它,它便會停下來。點擊屏幕、選定商品、掃描二維碼、付款,幾秒鐘之後,購買的商品便通過機器人頂部的出貨口送出。記者測算了一下,整個操作過程只有3步,點擊叫停、選擇商品、二維碼付款,用時不到10秒。

“它還能通過生物識別,在大型商場、遊樂場等複雜環境中主動尋找目標顧客,投其所好地進行產品推銷,並準確收集到消費者的反饋信息。”黃山告訴記者,“小販”利用全自主移動機器人獨特的高效率交互優勢,在複雜的商業環境中主動尋找目標消費者,自主上前詢問需求,進行商品和信息的推廣及服務。在顧客選擇喜歡的商品後,實時托出商品,遞送到顧客面前。再結合AI大數據的信息蒐集與處理能力,一面讓消費者得到更為人性化和高效率的服務體驗,一面將商品和信息帶到更大的場景中,主動與更多人產生交互。

在黃山看來,未來不僅在商場、超市、電影院等場所,而且在機場、火車站,甚至在景區、遊樂場、圖書館……都有可能隨時偶遇“小販”,“這款機器人的定位就是聚焦到整個泛零售場景。”黃山透露,今年“小販”的產量預計在200臺左右,銷售額將達到1500萬元左右,目前已生產出50多臺並投入使用。

實現商業化落地 從“羽毛球機器人”到“小販機器人”

作為來自成都的創業者,黃山在機器人行業內可以說異常顯眼,毫不輸於北京深圳同行。出生於1992年的黃山,在電子科技大學攻讀碩士期間就和她的團隊一戰成名。2016年4月25日,李克強總理來到成都菁蓉創客小鎮,在與創業者的交流中,總理應邀與電子科技大學創業團隊設計的羽毛球機器人“切磋”球技,這個創業團隊的領頭人就是黃山。

“當時,總理在鼓勵我們大學生創新創業之外,還提醒我創業要關注市場。”談及“小販機器人”的誕生,黃山至今依舊有點興奮,她告訴記者,這促使他們嘗試將團隊從技術研發轉變為產品化團隊,積極尋找適合技術落地的最廣闊的市場空間。

“商用的服務機器人領域,更多的時候對機器人要求是要在更大面積、更復雜環境、更穩定地進行長期運行,而且要考慮聚焦行業,要能夠適應的環境更多,並且能夠成本更優的去實現轉化。”基於這樣的思路,黃山和團隊從羽毛球機器人轉化到“小販機器人”,聚焦到整個泛零售場景。

“人工智能要長出手腳,成為智能機器人,老百姓才能近距離感受到人工智能的魅力與便利。”在黃山看來,機器人“Robot”的概念誕生了近百年,但實用的機器人長期停留在工業領域,跟機械設備沒有本質區別,都是按照事先設定好的流程執行。她將目光投向泛零售市場,“商鋪零售空間只佔商場面積40%,剩下60%的空間用於人流。智能機器人移動售貨,既不會佔用人流空間,還拓展了零售空間,是零售營銷和服務升級的一大利器。”正是看到這一點,黃山決定帶領團隊轉戰泛零售,這是一個萬億級的市場。

團隊成員多是“蓉漂” 從成都創新創業土壤中開出“花”來

黃山說,兩年過去了,自己目前在電子科技大學攻讀可靠性方向博士,越凡創新的技術專利數量是2016年的3倍,公司員工人數翻了一番,也成功推出了3個系列產品。

在黃山看來,從當初初出校門的創業團隊,到創建越凡創新,成長為全國機器人行業的佼佼者,將羽毛球機器人的技術不斷創新,運用於泛零售市場,與成都的創新創業土壤密不可分。“成都的生活成本相對較低,在同等薪資條件下,高素質人才不容易流失,這是這座城市的一個客觀優勢。同時,成都數量眾多的高等院校及科研院所為人工智能產業的發展提供了可持續的人才供應。”黃山表示,團隊的成員大部分是“蓉漂”,之所以進入這個行業,是基於認可機器人是未來人們必然會習慣的、廣泛存在於每個生活場景中的新型終端。作為與國內服務機器人產業一起成長起來的第一批技術創業者,黃山和她的團隊相信,未來真正的人工智能將無處不在,瞭解人們的需要,增加人們的安全感。

成都商報記者 李彥琴 攝影 王紅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