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甘肅農民報」臨夏和政:三坪村異地搬遷貧困戶的喜與盼

新聞|「甘肅農民報」臨夏和政:三坪村異地搬遷貧困戶的喜與盼

生活在臨夏太子山區的七旬老漢馬如祥很快就要搬到山下1公里處的易地搬遷安置點了。

和很多隴原貧困農民一樣,馬如祥腳下的那片土地雖然貧瘠,卻仍被視為命根子,不願放棄。異地搬遷項目啟動伊始,馬如祥的內心夾雜著憂慮、不安,還有些許期待、盼望。

馬如祥所在的和政縣新營鎮三坪村,是2016年我省啟動異地扶貧搬遷村的其中之一。村民居住分散偏遠,以傳統種植、養殖為主,現有貧困戶60戶285人。

“上山氣短、下山腿軟”,本來是用來形容攀爬高山時的感受。但是生活在三坪村大山上的村民們,卻把這句話當做自己每天的生活寫照。陡坡地上傳統種植的玉米、小麥等,更是廣種薄收。

即便如此,得知政府將對三坪村啟動易地扶貧搬遷時,馬如祥的第一反應是“不搬,哪裡也不去”。這個年過七旬的老人,擔憂下山後的生計等問題。

與此同時,那些三坪村的“馬如祥”們,也持觀望態度:不搬遷,不能儘早擺脫貧困;搬遷,家裡人又多,房子建的小、住不下怎麼辦?搬遷後如何發展、生活怎麼繼續?子女上學又該怎麼辦?

直到有一天,在三坪村易地搬遷點上,寬暢整潔的水泥路面平平展展、規劃整齊的移民房屋新姿展現、道路兩側的新式路燈高高矗立、旁邊小學的大喇叭裡還傳來了孩子們做廣播體操的聲音……

那個時候,三坪村的“馬如祥”們心裡的憂慮才得以消除——“我們的新生活真的要開始了!”

三坪村易地搬遷項目,佔地108畝,投資4500萬元,其中群眾自籌300萬元,計劃搬遷群眾100戶,包含建檔立卡貧困群眾284人。

對此,三坪村十一社65歲的馬金龍樂壞了,“孫子25歲了,談的對象嫌家裡條件苦不願意來,現在有新房了,孫子的婚事也有了著落!”

“以前想都不敢想能住進樓房,那是有錢人的生活……現在我們的新房子不僅漂亮、質量也好,還有文化廣場和體育設施呢!”搬遷戶馬曉龍喜不自勝。

“搬得出、住得穩、能發展、可致富”,這是近年來和政縣易地扶貧搬遷工作的首要遵循。

讓村民們一下子離開生活了一輩子的地方,確實不容易。但為徹底消除“馬如祥”們的後顧之憂,新營鎮集中為搬遷戶解決了供水、供電、行路、就醫、孩子上學等一系列難題。

“住上新房子,更要過上好日子,這是我們的終極目標。”新營鎮副鎮長買振華告訴記者,圍繞“搬遷一戶、脫貧一戶”目標,我們重點在發展產業、支持創業、解決就業上下功夫,積極發展產業就地增收,充分利用安置點地處公路沿線的良好地理優勢,修建了1500平米的商鋪,讓貧困群眾自主發展商貿、小手工業、餐飲業等後續產業。

此外,針對周邊群眾普遍有養殖的傳統習慣,當地政府積極爭取資金150萬元,實施三坪村富民養殖小區,修建羊棚42座,可養牛400頭,或養羊900只,提供給有養殖需求的搬遷戶發展養殖業,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把搞養殖業的群眾統一搬遷到養殖小區,既可以解決搬遷下來的群眾傳統的養殖優勢的發揮,也可以有效解決搬遷點因分戶養殖造成的環境衛生差的問題,這是一舉兩得的事情。”買振華說。

“走出大山,只是好日子的開始。”前些年在新疆、青海等地打工的三坪村九社村民羅玉明說,盼望著能儘快入住新房,那個時候,新房要簡單裝修,部分傢俱家電要買新的。同時,家裡的7畝地不僅要種還要搞養殖,把日子過得紅紅火火,“習總書記都說了,‘幸福是奮鬥出來的’,政府這樣幫助我們,我們自己又為何不努力呢?”

記者:金鑫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