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线记忆:绝密报告

第一章 绝密报告

三线记忆:绝密报告

轰鸣的火车承载着乡思 尘封的记忆等待再次开启

上个世纪60年代,中国算得上是一个多事之秋的年代。

在960万平方公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版图上,周边局势骤然又激烈动荡起来——

在美帝国主义的军事援助下,台湾蒋介石当局趁大陆出现经济困难局面,不断进行军事骚扰,企图反攻大陆。就连香港的一些报纸都帮着鼓吹:蒋介石准备要回南京做大寿呢。

在中印边界上,印度军队不断由东、西两侧入侵我国领土,进行无端挑衅。

尤其随着中苏关系恶化破裂,一向自称“北极熊”的苏联派重兵进驻中蒙边界地区,战略导弹直指我国,使得对我国北方的军事威胁陡然加大,万一发生战争,东北地区许多靠近苏联的军事工程都会暴露无遗,必须搬迁到安全地带。

1964年8月2日,北部湾。美国驱逐舰“马克多斯”号与越南海军鱼雷艇发生激战,猛烈的战火燃烧到中国的南大门。

一时间,烽火连天,狼烟四起。

而此刻,国内尚未完全摆脱三年困难时期的阴影。一旦战争爆发,我国的经济建设将又一次遭受新的考验,民众生活将再一次陷入水深火热之中。更何况当时我国主要的工业及金融、民生机构、机场、铁路、公路等交通干线,绝大部分都分布在这些沿海的大中城市和地区,且周边还都有一些大型水库,一旦发生战争,工业、金融,交通都将受到沉重打击,共和国的建设与发展将会经受极大困难……

这真是中国越是有了困难,敌人就越来劲了。他们企图趁人之危,落井下石,将新中国的军事、工业扼杀在摇篮之中。

面对敌人的阴谋诡计,伟大的领袖毛主席高屋建瓴地提出:

三线记忆:绝密报告

……只要帝国主义存在,就有战争的危险。我们不是帝国主义的参谋长,不晓得它什么时候要打仗。我们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要搞原子弹,有了这些东西,就放心了。

在老人家的眼里,所谓三线,是从地理上划分的。一般的概念是:由沿海、边疆地区向内地收缩划分为三道线。

一线指位于沿边沿海的前线地区。

三线是指中国的腹地,这一个区域离海岸线最近点也在700公里以上,距西面国土边界约上千公里。包括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宁夏、青海等西部省区及山西、河南、湖南、湖北、广东、广西等的后方地区,共涉及十三个省区。

二线指介于一、三线之间的中间地带。

三线又分“大三线”和“小三线”。其中川、贵、云、陕、甘、宁俗称为“大三线”;而一、二线的腹地及鲁、晋、豫、湘、鄂、粤等地,俗称“小三线”。这些地区位于我国腹地,四周有青藏高原、云贵高原、太行山、大别山、贺兰山、吕梁山等连绵的山脉作为天然屏障,这些山就成了保护这些中国工业的软甲钢壳。

从这点说来,在准备打仗的特定形势下,这些地区无疑是理想的战略大后方。对此,老人家还多次语重心长地对中央主管工业的负责人说:“沿海搞这么大,不搬家不行!……四川、云南、贵州是‘三线’,都搬去嘛!”

三线记忆:绝密报告

按照毛主席的这一战略思路,从1964年开始,“要准备打仗”的指示,迅速在中央及各省市县有条不紊地落实。

1965年10月,经中央工作会议通过下发的《1965年计划纲要(草案)》中明确提出:“要争取多快好省的方法,在纵深地区建立起一个工农业结合的、为国防和农业服务的比较完整的战略后方基地。”

三线建设,是中国生产力布局的一次重大战略调整,也是人类工业史和城市史上一次史无前例之举。至此,“全面重点抓好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正式确立,调整后的“吃穿用+三线”的国家“三五”计划的重心转入备战方面。

于是,中国的大中型企业从中国东部和北部如同过江之鲫一般,纷纷迁往偏僻闭塞的西南和西北,数以百万计的解放军官兵、科研人员、工程技术人员从大城市钻进了山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