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玲:男孩子娘娘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熊玲:男孩子娘娘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95後男主播反串教美妝 扮萌妹裝御姐引男粉絲告白

女孩化男孩的社會心理根源,如果排開異性癖的心理病現象,則更多反映出社會文化現象中的劣根性:

壓抑的應試教育。學校環境,是青少年時期生活的主場。應該說天賦教育或素質教育(指:富有人文環境下的有識、有愛、有趣的培育)才是有利這時期孩子心理發展的模式。我國現今,實際還是應試教育。這倒是能徹底滿足許多中國家庭“出人頭地”的高分情結,但對學生的創見性、承受性、責任感、毅力等人格要素,在應試教育裡很匱乏。可以說,應試教育是喜好“成績論英雄”而憋屈個體的個性發展的。

當學習成為填鴨式的活動,學生對學習自然會反胃;當分數成為一個環境追逐的目標,它就像過量的“雌激素”,學生的發育或發展自然會反常。現今突顯的學生厭學、暴力、自虐自殺、同性戀、傾異性化(男孩女性化,女孩男性化)、男孩慕求女孩的喜好等現象,不能不說是一種刻板、壓制性教育體制下的產物。

熊玲:男孩子娘娘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典型的書呆子控股紙

媒體怪潮。05年媒體以轟轟烈烈之勢打造出搖撼全國的“超女”,中性化的李宇春一舉奪冠,成為眾多少男少女崇拜之偶像。奇怪在她之所以奪冠,並非她歌唱得好,而聽說是她的性格好,又其實是她不男不女的性別“好”,更荒誕在她出名後躍入了年收入過千萬的富豪榜。之後,一股打造不同版本的超男、超女“選秀”成為媒體之潮流,追捧中性或異性“模樣”成為少男少女的新潮。

作為少不更事的孩子,我們可理解他們正值依賴、從眾、尋求認同的心理時期,容易盲目崇拜和急功近利。但,作為文化前言陣地的媒體,利用孩子們這些單純的心理,肆意打造選秀節目,其用意我們可解不可諒。儘管有人說,新事物的存在,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結果,但對於青春期孩子的審美與價值導向,社會媒體是負有正向引導義務的。可在中國,這是奢望。我們只好悲嘆男孩——熱衷女孩的說話、舉止、打扮的存在,簡直就是“怪文化怪土壤滋生出的一種怪現象”是令人感覺不爽,令父母不能接受的一種存在。

這樣的怪誕行為,與其說是媒體之潮流,不如說是對媒體腐朽文化之嘲諷。

有孩子在微博寫到,“啼血”:我超喜歡美型男,這有受日本文化的影響,如動漫,會覺得男生要秀俊才受歡迎~~“黑月亮”:不知何時,我已沉迷遊和動漫,這硬生生把我的審美觀扭曲了,從以前喜歡鐵血男子到現在的花樣美男~~“心酸孽情”:我為滿足我女友的喜愛花季美男,而變得如此花兒般耀眼......透過網絡媒體,可見潮水般傾慕柔男的聲音與成因。

當然,許多孩子在沒有他清楚的人生目標時,極易滑向依賴性的迷惘生活,其種種怪誕行為的背後直接呈現了他們的空虛無聊。

獨子文化的溫室效應。男生的女孩化行為,像是獨生子女時代的一枝奇葩。我們很容易看到和理解到:大多數家庭對獨身子女的教養模式不是嬌生慣養,就是嚴厲有加,或是期望以排山倒海之勢轟來。而中國農村父母對孩子的嬌慣更有過之而無不及。

熊玲:男孩子娘娘腔是什麼原因造成的?

典型的書呆子控股紙

簡單說,中國家庭教子的嬌寵特徵及其效果會有:母子依戀:一個孩子從他(她)胎兒到小學乃至大學,幾乎是母親“一手帶大”,且是母愛洶湧般遷就孩子,其實的軟控制。 ②父親缺位:因父親忙於事業等多種冠冕堂皇的理由,也因父親本身的嬌滴或懦弱,導致對孩子撫養中父親角色的實際或隱形缺位。③隔代溺愛:獨生子女頭上有多個祖輩,他們才是集無限寬容和溺愛於子孫。④期望投射:父母、祖輩們萬般寵愛的同時,不惜代價為孩子包攬“創條件”“打基礎”的事,那明裡暗裡宣告著“孩子,光宗耀祖、出人頭地的事就指望你了”。但,人自小揹負的“重任”遲早是要卸的。

這些特徵下的效果會有:戀母情結,或叫俄狄浦斯情結:這是精神分析的核心理論之一(俄狄浦斯關係下的一種依戀固著),認為人在嬰兒期是母子共生的心理狀態,幼兒期須有父親及其父親象徵的律令的介入,並認同與內化,才能使孩子戰勝或順利度過(或分離)母子共生的依賴,從而走向正常成長。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以及父親缺位、母親一手帶大孩子的獨有文化,易形成固著的戀母情結,表現在男孩身上的則是更多女性化特質,或過度依戀異性。 ②性格缺陷:在父親力量缺席與嬌寵養育下,男孩子的個性可傾向依賴、拖沓、軟弱......換句話,男孩的性格容易缺乏獨立、陽剛、競爭、征服等特徵。這一點,我們從中性化的孩子身上可以感受到那種嬌寵性格:任性,炫耀,自我中心,物質依賴(如手機依賴,網絡、網購依賴,服飾依賴等等)......這在無意識深處,隱藏了一種對父親象徵的家庭與社會責任的逃避。

孩子對“重任”的推卸,必然是跟父母從小對孩子行為自主的“剝奪”直接相關的。

情結與滿足。透過男孩喜好女孩所有的行為,也反映出青春期孩子的女孩情結。女孩情結,是中國獨身子女文化的獨有情結,她象徵著小皇帝、小太陽,她集多個父母的愛於一身,無意識的成為掌上明珠,獨享“後宮三千佳麗”之寵。古往,男戰沙場爭英雄、女在後院爭寵愛的背後,都是為了爭取絕對的被承認。所以被承認,尤其是被權威承認,應該是人類的集體無意識情結。爭英雄與爭寵相比,後者的風險小而感受又好,所以無論在過去經歷中,你是備受寵愛還是備受冷落,象徵“掌上明珠”的女孩情結,都是每個人內心深埋的夙願。而無論是情感還是事業,在爭與被爭的關係中,其悠遠的文化已把爭取與被爭取分別賦予給了男和女。而如今,男女爭取什麼都不易,那麼持女性的被動角色倒是容易。今天的男孩心懷女孩情結,所滋生出“本該屬於我的”權利依賴——被愛、被寵、被關注、被承認,並以女孩姿態去滿足內心的情結與夙願,也見怪不怪呵。但觀其男孩“複製”女孩的實際作法,還是令人感覺怪上加怪的。

樂觀地看,女孩化的男孩心理現實,也可視為是青春期的特異反應,即青春期的一種叛逆行為的變異。就如我們現在經受的感冒,其病毒結構有變異,早已不是過去感冒病毒那麼單純而好抵禦,但是病毒絕不會賴著不褪卻,感冒總會好的。所以我們可以耐心等待,等待他們走過青春另類期,那些特有的異化將成為他們歲月的痕跡......人總會長大,總會有屬於他們的社會身份的位置,有屬於他們的人生目標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