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29歲副總裁的反思:學不到東西,就該換工作嗎?

在現在的公司學不到東西了,要不要換工作?相信大部分人都思考過這個問題。這位前微信高級產品經理,創業公司副總裁,高德產品專家,他曾是微信團隊晉升最快的人之一,他將結合自己的成長經驗,分享對這個問題的思考,希望對你有所啟發。

我真的想離職了

因為學不到東西


最近很多身邊人和我說跳槽的事情。

最普遍的就是這句“我覺得我在現在的公司學不到東西。”

“我真的想離職了,越工作越難受。”“為什麼走,現在做的事兒不是挺火的麼?”“因為學不到東西。”

W是一名互聯網產品經理,我的好朋友。她所在的公司,從外界看來,可謂如日中天。可是最近她非常的焦慮,無數次的想到了離職,換一家公司。

她說她的職場師傅能力不行。

在認真分析了一些實際例子以後,我從一名比較專業的產品從業者角度判斷,嗯,確實能力不太行。

她說她的職場師傅不夠坦誠,不願意教她東西。

在仔細傾聽了一些奇葩事情以後,我從一個正常人的角度判斷,嗯,確實很自私,心胸有點小。

她很有潛質,工作也非常非常的努力。

“大叔,我在考慮換個公司。”“為什麼?不是才一年麼?”“因為學不到東西,怕耽誤了青春。”

圖圖也是一名產品經理,我的學弟。他所在的公司,在垂直細分領域,是頭一把交椅。他也想要離職,他的判斷標準,也是“學不到東西”。

他說很多事情都是他在直接向上級的上級彙報,上級根本沒做什麼。其實,也不會做。

他說現在的工作內容很受侷限,做來做去都是那麼一小塊兒,擴展不開。

他說感覺在線下3個小時跟我溝通學到的,比在公司一個禮拜都多。

我對這樣的認可表示感謝,對他的浮躁表示擔憂。


學會理解現實,降低預期

把眼光放長遠些


有長遠眼光的人,不會過於關注眼前的收入,而是更加看重這段經歷給自己帶來的增值。

然而,儘管判斷標準是值得高度讚揚的,現實的世界卻無限骨感。

絕大多數人,在絕大多數工作崗位,都處在“上級不教”“疲於執行”“成長緩慢”的夢魘之中。

所以我今天想要分享兩件事:

1)理解這個世界,為什麼環境不能讓我們學到東西?

2)改變自己的命運,從現在起,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首先,沒有任何一條法律,也沒有任何一條道德準則說:“工作的上級有義務培養下屬的能力”。

當現實不及預期的時候,就產生了落差。而既然上級沒有義務去培養下屬的能力,我們的預期,該設置在哪裡呢?

其次,他成為我們的上級,不代表他具有比我們強的能力。

時勢造英雄,有些人未必是最強的,但他遇到了機遇。這一點我們一定清楚,身邊的例子,比比皆是,對麼?

第三,一個人是否樂於分享,與一個人已經擁有了什麼,並沒有必然聯繫。

有人很窮,但樂於奉獻,有人很富,但一毛不拔。因此,我們也不能要求,一個更有能力的人,就一定會樂於分享他的能力。

總結這些外因,歸根結底,領導是怎樣的人,他有沒有能力,他是否樂於分享,我們無法決定。

可以說,這些都是在我們出現之前,就已經註定了的。

如果我們想改變他,說明我們有雄心壯志。但這種雄心壯志倒不如說是,我們要去山的另一面的時候,明明可以不費力氣的輕鬆繞過,現在我們卻想著“能不能讓山挪一挪”。


改變自己

比改變環境更簡單有效


輕鬆繞過的方法,是看我們自己的內心。

在這件事情中,改變自己,比改變環境要簡單的多,有效的多。

自己有什麼可改變的呢?剛剛不是已經明確,這是外部環境的問題麼?

放輕鬆,彆著急。我們是沉得住氣的人,我們想辦法解決問題。

W說,“感覺現在給我做的都是很雜的事兒,煩死了。”我說,這些事兒你有很大一部分能做到完美嗎?她說,不能。我說,那就說明你還可以從這些事中,學到很多東西。

尤其在工作生涯的早期,別看錢,彆著急。我們需要學習的東西很多。做每一件事,就像讀書。

只要這件事需要的能力是未來也需要的,只要這件事中有明顯的自己能力不能完全 hold 住的東西,這件事就值得用心做,用心學。

這就是第一點想說的:靜下心看眼前的事情,你是否還能夠學到應該學的東西?如果可以,那麼先好好做事。

如果不可以,我們繼續問自己:我們敢於拍著胸脯說,自己的能力高於上級嗎?心有點虛,似乎並沒有。

這說明我們的能力未必在上級之上。可能這樣說都是客氣了。十有八九,你上級的綜合能力比你強,而且強很多。

那麼在這個前提下,一件事我們覺得安排的有問題,或覺得學不到東西,我們的判斷,會比上級更正確嗎?心有點虛,似乎並沒有。

這就是第二點想說的:有些值得學習的點,我們在自己現有的高度上,根本看不到。

嘗試列出自己欠缺的能力,對比眼前的事情,問自己這件事能鍛鍊我的 ABCD 嗎?

比如,需要練的心性,需要考驗的大局觀,需要具備的圓滑和情商……


離開前真正想清楚

自己想要什麼


但是,該學的東西真的有學完的時候,尤其在眼前的環境裡。此時,對於前兩點的答案,都已經是否定的答案了。

然後你茫然而急躁的找到我,指著鼻子問我說,真的學不到東西了!怎麼辦!

這時候作為過來人我做過兩次這樣的選擇:一次離開了如日中天的微信事業群,一次離開了創業公司副總裁的崗位。

這時我會輕描淡寫的對你說:趕緊走吧,換個地方,沒什麼可想的了。

走之前,我有個錦囊相贈,也就是我想說的第三點:

我們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需要的是什麼嗎?下一步,該往哪兒走,該追求什麼,有沒有想清楚。

良禽擇木而棲。不錯,但每一次辭舊迎新,都是一次賭博下注。因為無論我們做多少的調研,總有很多東西是我們看不到的。它們藏在那些扣著的撲克牌下面,我們只能根據桌面上的明牌去押寶。

正因如此,想清楚才是最重要的。

回到“我學不到東西”的問題中來,總結來說:

首先,我們要理解這個世界,降低自己的預期,看到外部的環境並不是因我們個人意志為轉移的。

然後,穩定自己的內心,讓它發揮自己明明具備的能力,謙遜、好學、上進,去學到那些仍然可以學到的能力。

最後,在真正抵達了下一個車站的時候,看好其他列車的方向和車次,果斷換乘。


選擇新公司時

看清這 3 點


想跳槽的我們,能保證通過若干個小時面試瞭解的下一個公司、下一個崗位,就一定能讓我們學到東西嗎?而且,能讓我們學兩三年,都學不完嗎?因為我們很清楚,頻繁跳槽,真的是不太好。

接下來,我以我的經驗,分享下如何判斷,你準備加入的這家公司,是能夠讓你學到東西的。

一、看業務發展

取勢、明道、優術——這是李嘉誠的長江商學院校訓。

作為一個員工,公司的發展速度和方向,就是你隨波逐流的趨勢。公司是船,你是船員。

因此,當一個公司的業務快速發展的時候,尤其是公司業務所在行業也在快速發展的時候,這是一個好機遇。

在這種情況下,公司需要不斷挑戰自己能力的極限,去佔有更多市場,滿足更多需求,適應更多變化。

很自然的,公司由員工組成。那麼這裡的員工,也需要不斷挑戰自己的極限,學習更多的內容,就像我們常說的“趕鴨子上架”。

被時代所逼的成長,其速度一定遠遠高於,你自己制定計劃而後執行的速度。

也因為是實戰中練習,效果自然也很大程度優於自學。

我在大學畢業求職的時候,有寶潔、華為、一汽大眾、上海通用的offer,而最終選擇了騰訊,判斷標準就是“是不是高速發展的行業?”“是不是高速發展的公司?”“是不是能力要求高的崗位?”

因此,判斷公司的業務發展,以及行業發展的速度,是第一要務。

二、看崗位

具體來說,就是在招聘中的這個崗位,所需要做的事情,對自己來說,是否有所匹配,同時也具有挑戰?

有所匹配,能夠提高我們拿到 offer 的概率,而具有挑戰,才是能否學到東西的判斷標準。

信息的瞭解渠道,一方面是招聘的崗位描述,另一方面是面試過程中,與面試官和人力資源經理的溝通詢問。

從哪幾個維度判斷挑戰呢?

1)寬度

這個崗位是不是要求我有更全面、更宏觀的思考?是不是要站的更高?

2)深度

這個崗位是不是要求我能夠對業務有非常透徹的理解?是不是要想的更深?

3)複雜度

這個崗位是不是一個多業務的耦合,需要擘肌分理的能力,需要時刻清晰,需要在複雜的時候,心細如髮?

如果三個方面有1-2個,那麼就已經很好了。如果3個維度都符合,同時我們拿下了 offer。那麼可以說,嗯,運氣不錯。

因此,看崗位是否對自己的能力有所挑戰,是第二步。

三、看面試官

面試的時候,我們總是那個被動的角色。像菜市場裡的西瓜,被人拿起來,拍兩下,說,有點生,或者,有點兒熟大勁兒了,然後被放下,置之不理。當年我也是這樣。

自從做了一個有良心的面試官以後,突然發現原來對於面試者來說,面試更是一個瞭解公司的最佳時機。

之前我跟朋友打比方。我們戀愛,相處3年,彼此瞭解,然後婚後生活60年,1比20。我們找工作,相處2小時,彼此瞭解,然後“婚後”生活6000小時(工作三年),1比3000。是不是感覺很草率?

可是我們無法改變現狀,最好的辦法,就是在面試的時候快速瞭解。這裡想要說的,是對面試官的瞭解。

十有八九,面試你的人,就是你的直屬上級,或者上級的上級。而我們能否學到東西,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帶領和指揮我們的人,是否有水平。

因此,在回答問題的同時,我們也要觀察,甚至要把握最後的提問。

看看眼前的這個人,他的言談舉止如何?他的思維方式如何?他考慮事情的角度和深度是否對我們有所啟發?

我記得我面試高德的時候,我的老大問我,對他如何評價。我說,你挺像個商人的。

他問,這是誇我還是損我。

我說,當然是誇,我喜歡接地氣的,而且我也需要練這種銅臭味兒,並不是什麼壞事情。

別害怕,你也是一個智商跟他差不多的人。像戀愛一樣,合適就在一起,不合適我們都再看看,所以並不需要跪舔。

所以,大膽的在內心裡,評價你的面試官吧。


關於換工作的

3 個誤區


三條建議說完了,最後想簡單提醒三個誤區。不走入誤區,和選擇對的方向,一樣重要。

誤區一:這是一個我不瞭解的行業,所以行業知識可以學到很多。

如果你不是真的想在這個行業紮根。抱歉,這些行業知識,可以說一文不值。尤其對你的機會成本來說,更是不該有思考的考慮。

這個世界上,客觀存在的知識很多。但你的時間有限,弱水三千,你只能取一瓢飲。

誤區二:工作不忙,我可以有很多時間學習自己的東西。

自制力差、規劃能力差,都將成為你的絆腳石。即便很多人評價我執行力強,每天鬥志滿滿。我每個月總有那麼幾天不想工作。

所以不要以為你有了時間就真的會去學習,也不要以為你學習的速度會很快。找一個逼著自己的環境,反而更靠譜一些。

誤區三:這個工作學得少一些,但是賺得多啊。

尤其是工作前兩三年的人,彆著急,你現在是打基礎的時候,基礎打得好,未來的錢賺的既輕鬆,又盆滿缽滿。

但如果你在最應該學習的時候,選擇用學習的機會換錢,未來的路或許就不那麼明朗了。

教育投資,投資給一個更好的自己,可能永遠是世界上最看不到價值,又是最有價值的事情了。

感覺自己學不到東西就離職,成為了很多人掛在口頭的理由。看完今天的文章,希望你好好思考一下,現在的工作,真的學不到東西了嗎?

金賬本集團

要學,就學真的,我們絕不模擬!

要做,就在會計師事務所做真帳!

金賬本成立於2004年8月,現有分公司100多家,累計服務客戶10萬多家,累計培養會計人才100多萬名。

金賬本教育依託會計事務所強大的技術背景,為廣大學員提供實習基地,解決會計求職就業、工作學習、升職加薪等痛點。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