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分析——慢性結腸炎

病例分析

洪某,女,35歲。患者自述於多年前因服預防非典藥物後引起便溏,服中藥治療(具體用藥不詳)效果不佳。現症見:面色無華,每日清晨5~6點時即欲排便,有時亦有欲解而排洩不暢,有時大便中夾雜粘液,無血液,腹脹,反胃,噁心,時有納差,腹部怕涼,有時口苦,不能吃硬食及肉食,左下腹脹痛。舌質稍淡,體稍胖大,舌苔稍白膩,脈弦細。

病例分析——慢性結腸炎

中醫診斷:五更瀉(脾腎陽虛)。

西醫診斷:慢性結腸炎。

方藥:白朮10g,茯苓15g,豬苓10g,澤瀉15g,桂枝6g,蒼朮10g,陳皮10g,厚朴10g,吳茱萸6g,五味子10g,破故紙10g,肉豆蔻10g,訶子肉12g,炒薏苡仁25g,澤瀉15g,烏藥10g,制附子10g,炮姜6g,甘草3g。14劑,水煎服。

二診

腹脹減輕、反胃、噁心、口苦消失,但大便仍溏洩不止,欲瀉而不爽,瀉後有不盡感,兼夾粘液,易炮姜為乾薑8g,加黃連6g同時佐制附子、乾薑。繼服14劑,水煎服。

三診

大便稍成形,且次數已近正常,可見脾運漸復;惟怕冷仍存,然雖正氣漸復,仍有脾腎陽虛之象,故加制附子之量至12g,加炮姜6g以增強溫補脾腎之功。

方藥:白朮10g,茯苓15g,豬苓10g,澤瀉15g,桂枝6g,蒼朮10g,陳皮10g,厚朴10g,吳茱萸6g,五味子10g,破故紙10g,肉豆蔻10g,訶子肉12g,薏苡仁15g,澤瀉15g,制附子12g,炮姜6g,烏藥10g,甘草3g。15劑,水煎服。

藥盡大便正常,諸症消失而痊癒。追訪兩個月,未見覆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