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为何敢起兵造反?原来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的一个规定

大家都知道明太祖朱元璋为了江山永固,分封儿子们为藩王,倚为屏障,以防朝政大权落入奸臣之手。但让人意想不到的是,朱元璋刚死不到一年,他的儿子燕王朱棣就起兵造了侄子建文帝朱允炆的反。那么,在古代宗法社会森严的礼制当中,燕王朱棣为何会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行悖逆之事呢?其实,燕王朱棣起兵是由合法的理由的,这个理由恰恰是朱元璋制定的一条家法。

朱棣为何敢起兵造反?原来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的一个规定

朱元璋当朝时期,为了训诫子孙后世江山来之不易,亲自带人编写了《皇明祖训》,对后世子孙的言行进行了规范和约束,希望他们恪尽职守,共同捍卫朱明江山社稷。朱元璋死后,他的嫡长孙朱允炆继承皇位,成为了明朝第二位皇帝,史称明惠宗或建文帝。朱允炆在位时期,碍于藩王势力越来越大,已经严重影响了威胁到了自己的统治,于是就开始实行削藩政策,先后削除了五位叔叔的藩王爵位。

朱棣为何敢起兵造反?原来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的一个规定

当时,燕王朱棣是明朝众多藩王中势力最大的一个,在眼看朱允炆的屠刀将要落在自己头上之时,选择了先下手为强,起兵造反。朱棣以藩王的身份起兵,必然会被世人认为是反贼,因此苦于没有起兵的合法理由和借口。于是,朱棣找遍各种律规条文,终于在朱元璋的《皇明祖训》中找到了一句话——“朝无正臣,内有奸逆,必举兵诛讨,以清君侧。”这句话的意思是,当朝廷出现奸臣乱政的情况时,藩王们有举兵清君侧的权力。

此后,朱棣以此为理由,职责建文帝朱允炆身边的齐泰、黄子澄等人为奸臣,以“清君侧,靖国难”为借口,起兵靖造反。朱棣“靖难”的口号,代表着平定祸乱,平息战乱,扫平奸臣的意思,一下子把自己摆在了正义的一面。最终,经过长达三年多的战争,朱棣笑到了最后,成功将侄子朱允炆赶下了皇位,自己以小藩入大宗,当上了皇帝,从此改变了明王朝的历史走向。

朱棣为何敢起兵造反?原来是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的一个规定

那么,朱元璋为何会在《皇明祖训》中有这样贻害后世的规定呢?他的真实用意是什么呢?其实,朱棣发动靖难之役,完全是对朱元璋《皇明祖训》内容的断章取义,朱元璋在《皇明祖训》中是这样规定的——“(靖难)既平之后,收兵于营,王朝天子而还。如王不至,而遣将讨平,其将亦收兵於营。将带数人入朝天子,在京不过五日而还,其功赏续后颁降。”也就是说,朱元璋最初的意思是,藩王有起兵靖难的权力,但是没有说藩王可以当皇帝。因此,朱棣虽然通过靖难之役夺得了帝位,但在后世人眼中,朱棣却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反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