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校慶:連接「雙甲子」和「雙一流」的橋

學術校慶:連接“雙甲子”和“雙一流”的橋

學術校慶:連接“雙甲子”和“雙一流”的橋

學術校慶:連接“雙甲子”和“雙一流”的橋

大學是學術共同體,學術是大學之魂。

雙甲子校慶,以“學術校慶”為首項定位,開宗明義。

從立春到金秋,200余天時間,全校舉辦超過600場次的學術活動,4位諾獎學者、60餘位院士、數千名學者,數以萬計的師生參與其中,鋪陳出學術校慶的厚度。

校慶日,2位諾獎學者、20餘位院士論道獅山,築起學術校慶新高度。

一場精彩紛呈的學術校慶,恰如一座橋,以“雙甲子”底蘊為基,以“雙一流”夢想為引,激勵探路者逐夢遠行。

見證學術進步

獅子山,有學術校慶的傳統。120年辦學史,也是一部學術進步史。

百年校慶時,學校面向新千年,舉辦全國生物固氮研討會等,提出“弘揚百年傳統,爭創一流大學”。

110週年校慶前後,學校以傳統優勢學科為依託,承辦了國際油菜大會、國際柑橘大會、亞洲豬病學大會等盛會,見證了用現代生物技術改造提升傳統農科和“三步走”戰略“重點建設、突出創新”的工作成效。

120週年校慶之際,立於數代華農人薪火相傳的歷史積澱之上,瞄準新時代新方位,學校堅持學術為魂、學術主導,以“雙甲子”促進“雙一流”,學術活動強度之大、規格之高、影響之廣再開百廿學府之生面。

學術校慶:連接“雙甲子”和“雙一流”的橋

——強度更大。

15個學院舉辦的600餘場“百廿校慶卓越學術”系列活動和“百廿校慶耕讀學問”系列活動相互輝映,百位老師力邀嘉朋、萬名師生參與其中的畫面人境和諧。60餘位國內外院士由13個不同單位邀請;邀請諾獎學者進校園的學科,涵蓋特色優勢學科、基礎學科、新興學科。

——規格更高。

以諾獎學者進校園、國際高等農業教育論壇、各學科舉辦的前沿高端論壇為依託,眾多站在科學研究和產業發展最前沿,具有精深學問、豐富經驗的學者和名家走進校園,探討科學問題、傳播科學精神,培育時代新人。

——影響更廣。

圍繞生態和健康兩大時代主題,聚焦農業領域的產業鏈、價值鏈和創新鏈等關鍵科學問題和重大現實問題,聚焦新理念、新方法、新技術、新突破,聯動了產界學界、聯通了國內國外,推動了學術爭鳴、實踐探索、產業發展。

百廿積澱,春華秋實。一場與學校定位和追求相稱的學術校慶,充分體現出:10年間學校專注特色發展、內涵發展,落實“三步走”發展戰略,辦學優勢進一步強化,辦學特色進一步彰顯,辦學實力整體上水平。

滋養學術精神

看大學的水準,要看學校的學術水準。看大學的品位,要看師生的學術品貌。


學術校慶:連接“雙甲子”和“雙一流”的橋


回望整個校慶年的學術活動:既有高端論壇、國際大會的廟堂之高,也有育人小品、學術沙龍的引人入微;既有嚴謹、充滿科學氣質和學術精神的盛會,也有輕鬆的、促進思維碰撞和觀點迸發的沙龍;既有打破砂鍋論到底的對話,也有海闊天空頭腦風暴的暢想;既有各類學術講座啟迪科學智慧,也有不少成長分享指引人生航向。

高質量、立體、前沿、青春、務實,是學術校慶呈現出來的品貌。

——青年老師活躍。

“很有野心,想到就去做”,這是美國芝加哥大學終身教授龍漫遠老師來校參加國際動物基因組學研討會後,對會議發起人陳振夏老師的評價。

“敢不敢邀請全世界最知名的學者來實驗室指導?”回國兩年的陳振夏教授團隊正處於“拔節”的關鍵生長階段,他們迫切希望獲得更多牽引向上生長的力量。大膽嘗試下,他們成功邀請來中國科學院副院長張亞平院士、澳洲科學院院士Jennifer Graves教授等領域重量級學者,帶來國際動物基因組學前沿研究進展,並逐一考評指導實驗室研究生課題。整整三天的高水平學術指導,讓實驗室的研究生們大呼過癮。

青年老師是學術校慶中最為活躍的群體之一。一批青年老師圍繞所在學科方向,發起了“創新創造創業”高端論壇、植物生物學前沿論壇、整合生物學前沿論壇、微生物學前沿論壇、南湖生物醫學講壇、園藝講堂、景園學堂、達尊講壇、作物科學高端論壇、綠博講壇、水產新視界、農業工程學科發展高峰論壇、獅子山社會學講壇、青年馬克思主義學者論壇、公共管理論壇、中美華人化學教授會議、中歐傳統發酵食品研討會、中美外語教育國際研討會、國際三維基因組學研討會等一批學術報告會。

老師們表示,學術交流平臺是設壇借風,有利於學習最新研究工具和理論;是造船出海,有利於融入國際研究網絡;是築巢引鳳,有利於吸引更多高水平人才;歸根到底是開放辦學,在開放的時代與時代同行。

——青年同學受益。

當諾獎學者托馬斯•蘇德霍夫教授連用兩個“great project”評價2018級博士生餘勁松的課題時,他心潮澎湃。

餘勁松說,剛開始同托馬斯•蘇德霍夫教授交流時,心跳很快——因為心生仰慕;交流一個多小時之後,心跳也很快——因為心潮澎湃。過了一天,心情平靜了,更有信心踏踏實實做好研究。

學術校慶季,校園留下了很多生動的問學剪影:比如重點實驗室學術報告廳座無虛席,不少同學在過道和講臺周圍席地而坐;比如互動提問一個接著一個,現場同學的奇思妙想不時引起報告人和聽眾會心一笑。名師大家進校園,激發了很多同學的科學夢想,播下了科學精神的種子。一批同學在肩並肩、面對面、一對一的指導中受益匪淺。

——青春夢想迸發。

青春活力的學術品貌之中,爭創一流、高質量發展的追求清晰有力:

羅正榮教授說:“成為一流,就是要與最好的大學、最好的學科為伍”,他邀請日本京都大學、臺灣大學師生來校舉辦三校聯合園藝學研討會,3所學校園藝學科的老師帶著整個實驗室師生團隊來相互切磋。

郭亮教授說:“高端論壇,就是動員高水平的老師,邀請高水平的學者,來做高水平的報告”。今年舉辦的22期作物科學高端論壇,共邀請來了6位院士、9位長江傑青、5位國外知名大學教授。

曹罡教授說:“高起點、國際視野是生物醫學中心建設的最初定位。也只有堅持高起點謀劃,才可能高質量發展”。他和他的同事們,正依託農業和生命科學優勢,努力拓展學科領域,發展有華農特色的生物醫學。

晏向華教授說:“一流的科學研究本質上有四個迴歸:迴歸關鍵科學問題;迴歸學術討論交流;迴歸資源儀器共享;迴歸協同創新創造。需要靜下心來認真做好研究,做到不辜負時代、不辜負青春,進一步加強自主學習、拓寬眼界認知,爭做引領創新的華農人。”

李林教授說:“培養一流人才,要把學生送到最先進的平臺學習,把最優秀的科學家請來研討”。他和他的同事們正在加強作物信息教研,謀劃在未來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等新工具,“讓學生們拿著無人機種地”。

一個時代的精神是青年代表的精神,一個時代的性格是青春代表的性格。青年師生的活力和理想,代表著華農當下的精神,孕育著學校未來的希望。

弘揚學術使命

知識分子的價值在於為國為民。學術校慶,是一次華農人將論文寫在中國大地上,在服務中實現創新發展的價值再傳導。

——向國家需求而行。

10月2日至3日,國際高等農業教育論壇暨中外大學校長論壇,來自15個國家或地區的70餘所大學的校長、院長,10餘位諾獎學者、兩院院士等圍繞“一帶一路”倡議與高等農業教育國際化發展的時代課題,辨識中國高等農業教育新的時代方位和國際座標。


學術校慶:連接“雙甲子”和“雙一流”的橋


回望全年,在“雙一流”建設全國園藝學科發展論壇,全國44個單位110名園藝學科院長、學科帶頭人謀劃加強學科資源整合,提升我國園藝學科整體國際競爭力。在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學術研討會,130餘名學者圍繞鄉村振興與城鄉融合發展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開展交流對話。在第二屆“三農論壇”徵文研討會,百位學者共同總結農村改革經驗,為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獻計獻策。

——向國際前沿而行。

2018年,一批兼具頂層設計與基層探索,既有學校推動,又有教師主動的新興研究平臺相繼成立。

雙水雙綠研究院,由張啟發院士倡議成立,著眼於農業綠色可持續發展,吹響農業生產方式變革衝鋒號。宏觀農業研究院,由經管學院、植科院、資環學院聯合籌建,與國際食物政策研究所、瑞士聯邦理工學院開展合作,佈局宏觀農業戰略研究。作物信息研究所,由植科院章元明、楊萬能、李林等教授推動實施,旨在通過互聯網、大數據和人工智能等現代信息技術與農業的深度跨界融合,為作物遺傳育種第二次綠色革命和農業現代化建設提供有力的技術支撐……

——向產業需要而行。

獅子山養豬高峰論壇,一個以獅子山命名的年度盛會,成為養豬業學界與產業者最具影響的交流平臺。今年和已經舉辦十八屆的全國豬病會連軸舉辦,吸引了700餘名代表參加。論壇廣邀國際知名學者和企業代表參與,著眼於“既從理論上解決,也從實踐上解決”,為中國養豬問題提供融合國際智慧和中國智慧的華農方案。

在第三屆華中蝦蟹產業升級與技術創新論壇、生物工程產業聯盟論壇、中國規模豬場智造論壇、全國淡水魚加工技術與產業發展需求對接會、晚熟柑橘品鑑會……更多促進產業提檔升級的“獅子山方案”在孕育、誕生、實踐。

學術校慶,成為校慶活動最靈動的篇章。而基於尊重學術活動時空安排,讓學術活動迴歸學術的主旨,校慶日之後學校還將迎來第五屆基因組學與作物遺傳改良國際學術會等重大學術活動。

可以預見,“學術華農”,將迎來更多精彩新篇。

作者|黨委宣傳部記者 曉齊

學術校慶:連接“雙甲子”和“雙一流”的橋

學術校慶:連接“雙甲子”和“雙一流”的橋


分享到:


相關文章: